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元化传播时代到来,新媒体、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但越是高度自由的环境,越是需要具有公信力的主流声音。公信力是主流媒体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这就要求从业者要眼睛向下,身子下沉,要从百姓的立场来策划宣传作品,要以百姓的视角来创作宣传作品,要用百姓的语言来采写宣传作品。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本文就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主流媒体如何通过增强"四力"来构建公信力,唱响时代"好声音"。  相似文献   

2.
媒介传播与社会伦理价值取向紧密关联。"分配性努力"致力于如何分配别人生产出来的财富而非努力于生产,其伦理实质属于过度经济理性,与市场经济公正、自由、平等的伦理要求相冲突。改革开放前具有组织传播特征的媒介传播与社会运动相伴随,经济理性被压抑;改革开放后的媒介传播向大众传播回归,促进经济理性快速释放,但随之陷入"GDP主义",宣传职能服务于政绩,营销职能服务于利润,放弃了"生产性努力"的价值导向;在此逻辑中,主流媒介对"分配性努力"事件的监督与警示功能缺失,而人际传播与媒介传播中的精英伦理形象背离,使"分配性努力"行为在人际传播中产生示范效应,至于精英们的媒介化生存技巧,则产生媒介工具化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3.
媒介伦理是关于职业传播者在他们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消极影响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的指导方针或者道德规则[1],主要围绕着准确性或真实、公平与处置责任、以及媒体主体的隐私.2008年是中国的多事之秋,媒体在此起彼伏的重大事件中逐渐成熟,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作为媒介从业者行为和价值取向的典范,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在传播实践和媒介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中不断面临着"失范"和"例外",众多传播学者试图在理论和操作层面对中国当前主流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进行调整与界定.  相似文献   

4.
全媒体语境下的数字化表达从多个维度解构传统伦理价值:草根传播使传统精英和权威主义遭受危机;对技术的迷信使人们陷入"数字化生存"怪圈;碎片化传播使集体主义价值和整体性原则被消解。全媒体发展的价值原点和终极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当前,全媒体重塑主流价值观可通过三种路向:通过全媒体执政和微政府打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主流价值的核心;通过提升全媒体尤其是草根媒体的文化自觉,完成多元文化正面价值的交融与化合;通过儒家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和现代化转换,实现传统伦理价值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苏格拉底提出"我们该怎么生活"时,以道德语言为表征的防疫横幅宣传为人们勾勒出一幅人性匡正与义务建构的画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防疫横幅宣传实践表明社区临时动员的可能性,匡正"人性的腐败"是防疫横幅宣传的伦理意义所在,一般义务和特殊义务的界限模糊、礼貌原则缺失以及多维空间转场带来的价值冲突与伦理困境,也带来防疫横幅宣传实践的问题.本文提出横幅宣传在构建社区"防疫共同体"互爱的义务、初选义务和恰当义务的特殊价值,阐述防疫横幅宣传的目标在于将个体的异质思想转变为群体的防疫共识.  相似文献   

6.
新闻公益行动体现了宣传思想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媒体践行群众路线的新常态。公益行动如何积聚媒体温度?如何形成新闻延伸?怎样聚合公益资源,坚守主流舆论场,对接新媒体舆论场?本文以大连新闻广播"公益梦想秀"为例,探讨广播媒体在新闻公益行动中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操作路径,提出如何避免公益行动煽情化与物质化的倾向、如何保持公益行动的连续性与品牌性等思考。  相似文献   

7.
陈永庆  李红 《今传媒》2022,30(1):16-19
本文以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大型融媒体行动"走村直播看脱贫"为例,探讨主流媒体坚持守正创新,以5G新媒体移动云直播系统等新技术推动融媒体创新,遵循新闻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首创直播大篷车下乡的方式,将新闻现场转向广袤的乡村大地,把镜头对准脱贫群众,以活泼的形式记录了贫困村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在提高主题宣传的舆论引导水平,扩大舆论覆盖面,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拉近了主题宣传与广大普通百姓的距离,被誉为主题宣传的"新作为"。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使得社会舆论形势趋于复杂化,特别是一些虚假消息也披着"事实"的外衣在网络上招摇过市,主流媒体对主流舆论把控难度不断加大。而越是这种形势,党委和政府越是需要主流媒体担当好"喉舌"责任。把握好舆论主阵地,以强有力的宣传报道,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给发展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对此,地区广播电视台义不容辞。但在新媒介生态下,用户群遭到分解,影响力受到稀释,区域主流媒体地位面临严峻挑战,何以把握舆论主阵地,成为待解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玫 《声屏世界》2021,(4):67-69
互联网技术的崛起不可避免地掀起了一场传媒领域的彻底革命,昔日的主流媒体因丧失话语垄断霸权一度深陷困顿,迷茫当中,他们在探索转型的过程中似乎忘记了主流媒体自身的价值属性.因此,文章围绕着"宣传与思想"两大重心思考新型主流媒体的未来发展路径,即遵循"顶天立地"的基本方向,以期为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提供基础性的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胡启明  张文 《青年记者》2012,(20):27-28
典型宣传的"碎片化" 当前,受众有了更为多维的媒介选择,这也就导致了宣传媒介及其平台的"碎片化".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媒介终端和平台的"碎片化";另外一个就是媒介本身越来越适应"碎片化"的内容,越是"碎片化"的媒介越是能够胜任任何形态的传播,其功能体现了全天候、全形态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表情包在互联网"虚拟江湖"与移动端"指尖江湖"传播互动中应运而生,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与语言模式,但表情包中的伦理问题凸显正在消解主流价值观与话语思维逻辑。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与探讨。从传播学与符号学视角对表情符号的概念进行界定及对人文关怀、意义悬置、低俗文化泛滥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法律、技术、教育宣传三方面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9,(12):11-16
媒介融合成为当代中国新闻业面临的最大变革,也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行动。媒介融合是构建适应现代传播体系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必由之路。全媒体传播规定了媒介融合发展现阶段的现实路径。本文基于"四力媒体"与"四全媒体"的价值坐标,在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核心原则下,对当下新型主流媒体传播效果评价状况进行了问题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主流媒体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闫伊默 《传媒》2018,(8):32-35
《大河报》是党报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子报,这一背景决定了其跟党报一样承担着重要的宣传职能和社会责任,主流地位和主流社会影响力是其内在诉求.面对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的争论不休,经历初期摇摆迷茫之后,《大河报》审时度势确立了"内容取向"的融媒发展思路,强化媒体的社会价值,注重内容建设、恪守媒体责任、彰显人文情怀,强化自身的主流定位和主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允 《记者摇篮》2008,(3):34-35
一、何为新闻伦理新闻不是"有闻必录"。那么,"录"与"不录"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录"才能尽量准确地体现新闻价值?在新闻学意义上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背后,相关法律法规的他律,成为约束新闻活动的有形规范;新闻职业道德的自律,则成为规范新闻活动的无形约束。新闻伦理的提出,将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与建设,放到了世人审视的砧板上。所谓新闻伦理,是新闻事业整  相似文献   

15.
自媒体与后现代联姻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情境与文化行为,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新挑战。其一,大众以平等姿态进入信息生产,话语权力结构的分散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提出了挑战;其二,网状信息传播结构促进了意见的分享与聚集,"差异"作为价值标准被广泛肯定,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原则趋于失效;其三,信息内容趋于平面化,形象叙事、微叙事、娱乐叙事、虚假叙事掀起了文化消费的狂欢,人们与理性的意义世界相疏远,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产生抵触;其四,自媒体塑造出碎片化的受众,他们的流动性、交往性和开放性使主流媒体的宣传对象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也使社会风险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16.
融媒体背景下,福州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急速提升,成为福州宣传工作的核心力量。通过对"00后"高职大学生进行一定范围的问卷调查,侧面了解了"00后"高职大学生对福州市主流媒体的关注和评价情况,从而了解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守正创新后的实效性,尤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福州主流媒体融合"抗疫",着力提高新闻舆论"四力"。以福州广播电视台、福州日报社为例,适应互联网语境变化,巧用流量,全媒报道,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以温情汇聚强大能量,突出主题,加强策划,增强新闻舆论引导力;展现一线责任与担当,挖掘典型,正面报道,扩大新闻舆论影响力;坚持新闻真实性价值,聚焦热点,及时回应,夯实新闻舆论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国潮"视域下的主流话语意涵与表征分析,指出"国潮"主流话语囊括着鲜明的国家空间场域与当代时间实践,体现着正在孕育的一种新形态文化,即由商业消费文化表征、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内隐、当代年轻时尚风潮及主流媒体形塑的新型国家文化潮流。"国潮"视域下主流话语有其独特的动力空间,"国潮"行动主体具有实践的广泛性和多元的参与性的特征。"国潮"语态体现"国潮"认知和实践者共同的主动行为和态度指向,应积极争取最广泛的"国潮"行动主体,以"流行"为载体,打造"亲民态"和"年轻态"的传播语态;采撷民间网络场域的创新元素,发挥主流话语整合功能,促进"国潮"转型升级;重视"潮际"互动效应,建构人类新文明的文化交流语态。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新闻日益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首要渠道的情形下,主流网络新闻媒体如何把握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价值取向,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显得日益重要。本文以新华网的报道为例,分析在海地地震报道中我国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和宣传价值体现,并探讨如何更好地把握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实现与全人类共享中华文化的伟大智慧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本土文化出海绝非易事。目前我国跨文化传播存在宣传思维浓厚、思维定式固化、缺乏互联网思维等思维障碍问题。在"新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打破跨文化传播障碍,逃脱思维的定式,实现跨文化传播思维的创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价值前提是我们行动前要考虑的意义、目的和目标,它决定我们对一件事情该不该、值不值得做。理论宣传的价值前提包括导向价值、服务价值和艺术价值。导向是基础,它决定理论宣传的方向;服务是根本,它体现理论宣传的目的;艺术是保证,它提供导向价值和服务价值实现的途径和可能。三位一体,相互联系。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理论宣传才能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