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列宁论东方民族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在列宁领导下取得的。列宁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和组织家。列宁制定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完整的理论和策略。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是他规定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的基本轨道。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了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并在广大群众的  相似文献   

2.
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正确分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来源.对该理论中国化进程的全面梳理,有利于了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3.
论恽代英的“党内合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恽代英根据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主张各革命阶级大联合的国民革命。他认为要实现国民革命的联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就必须有一个纪律严密,主义明确的民族革命政党作为国民革命的行动中心。因此,他赞同和支持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并强调保持党的独立性和争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以保证国共合作朝着有利于革命,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镇压工人运动、抢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以及它们之间互相竞争的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引起战争。帝国主义时代,是充满着各式各样战争(帝国主义战争、国内战争和民族革命战争)的时代。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时代,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革命的时代。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民族殖民地问题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它产生、形成于垄断前的资本主义时期,对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世界反帝反霸反殖斗争有重要意义。依据这一思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实际,揭示出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根源,指出了在中国消灭殖民统治的根本途径;正确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创造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结合国际形势发展,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指出了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是反帝反霸反殖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在继承列宁的民族殖民地观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东方和东方革命.他把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纳入世界革命运动中,把民族与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作为推进世界革命新战略的重心和世界革命运动的重要支援力量.提出了“不要忘记东方”等口号,以此指导了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国际共运实践,帮助和扶持了东方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了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殖民地革命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试论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对象、革命动力、革命前途及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问题都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问题。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使我们党从理论和实际结合上科学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且正确指导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的智慧,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为指导,以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为基础,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解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发展前途问题。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在抗日战争中形成,在解放战争中进一步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实施,最终在“三大改造”中逐渐完成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国外不少论著着力阐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说它是“许多经济和社会落后的前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发展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这种道路的可能性。列宁发展了依靠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国家支持的从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我国有的专著也写道:“列宁捍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并以“新结论和新原理来丰富这个理论”。有的还说“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越过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我认为,这些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史学界在对于十月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及其同世界革命的关系的认识上,长期以来存在着不正确的看法。这种看法,从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历史时代这一正确前提出发,但却得出了十月革命后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一切民族民主革命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的错误结论。不少研究者在论述十月革命后各别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时,往往好下“它发生在十月革命后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历史时代,所以它是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2.
列宁曾经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共产主义者所面临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无产阶级政党“应当借助于正在这些民族中间产生出来并且必然要产生出来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必须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因此,在确认识资产阶级,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我党是怎样根据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实际情况,来建立独特的、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理论,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列宁曾经指出:“你们面临着一个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所没有遇到过的任务,就是你们必须以一般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斯大林在论述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问题时也说:“农民是民族运动的基本军队,……所谓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运动”。毛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是,共产国际的帮助对这次合作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一、共产国际东方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提出共产国际决定在中国实现国共合作的战略性决策,主要是依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制定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开始,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历了三十个春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创造了了中国崭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人民掌握了这个理论,就变成了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的结果。一、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理论上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关心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教导无产者不要避开资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分两步走”战略思想的探索过程朱汉国所谓“革命分两步走”,就是把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  相似文献   

17.
1924-1927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是在“国民革命”的口号下进行的。陈独秀赋予“国民革命”以新的涵义,并在共产国际的理论指导下,阐发了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同盟军以及国民革命的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共产国际对国民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论述,使陈独秀等共产党早期领导者对中国革命的行程有了清楚的了解,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理论探索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共党史年表》认为“首次提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的是毛泽东同志(见《年表》第15页及王学启《关于大革命时期的几个问题》)。峋26年9月,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代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农民问题上的最高水平,但垦,上述命题确不是毛泽东首先提出的。1926年5月,广东省召开第H次农民代表大会,会议通过的《农民运动在国民革命中之地伎决议集为指出:“半殖民地的中国国民革命便是一个农民革命,换句去讲,半殖民地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陈独秀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国民革命的思想,在国民革命的性质、动力、领导和前途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陈独秀关于国民革命的思想对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国民革命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思想内容的缺陷也影响到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 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告诉我们,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在中国,共产国际可以与之结成“临时联盟”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又是谁呢?关于这个问题,列宁明确指出,孙中山是“充满着崇高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