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绘画技法中,画眼睛是至关重要的。《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六朝人口语,犹言这,这个。即指眼睛也。中国文学崇尚“逼真”、“传神”,也十分重视眼睛神奇的传神作用。鲁迅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审美观念:“画人”注重“点睛”。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古人云:“眼为心苗,目传心声。”鲁迅不愧为  相似文献   

2.
文艺作品对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服饰、风度、神情、姿态等的描写称为肖像描写。写外貌是为了“以形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  相似文献   

3.
点睛有术     
画画特别讲究点睛之术。相传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往往好几年不点眼睛。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画家画人是这样,作家写人也是这样。司马迁写樊哙闯入项王帐中,“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嗔”一“裂”,忠勇尽现,无怪乎项王连声叫道:“壮士!”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说过:“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波兰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也是善于刻划“眼睛”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细节的,他写的《小音乐家扬科》(第十一册)一文,就有四处对扬科眼睛传神的刻划:文章开头写扬科“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然后写扬科因为偷  相似文献   

5.
晋代画家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里的“阿堵”就是指眼睛。可见,画家画人物,尤为注重画眼睛,因为眼睛最能传神写真。作文同样如此,要重视点睛。  相似文献   

6.
传神论是顾恺之绘画思想的核心,这是魏晋玄学流行、尤其是人物识鉴影响的结果。他的《魏晋胜流画赞》可见以“神”为首的创作思想贯穿其中。要将传神思想付诸创作,他提出了“以形写神”说,“悟对通神”成为“以形写神”的基础,“写神”首要是强调眼睛的重要,还要写出“骨相”,要营造环境。顾氏又倡“迁想妙得论”,其创作思想与魏晋以来“文的自觉”有关,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他的《画云台山记》。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国他的眼睛。”在他的作品《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神描写那是脸炙人口、令人叫绝的。作品通过祥林嫂眼睛的种种变化,不但深刻地揭示了她的小心世界,而且浓缩了她悲惨一生的苦难遭遇。文学创作中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深处的活动形象地描写在纸上呢?其中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就是运用眼语。苏东坡曾说:“传神之难在目”,“神在两目,情在笑容”,“人物鬼神生动传神之物全在点睛,晴活则有生意。”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也把眼睛称为“心灵的窗子”。透过这扇“窗子”,可以窥探到人…  相似文献   

8.
没空看父亲     
<正>长这么大,画过很多张画儿,突然发现从来没给父亲画过像。这有什么难的,今天我一定要画出令我满意的父亲画像来。眼睛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而我说"画人容易画眼难"。就让我从父亲的眼睛开始画吧!闭目思忖,怎样的眼睛才最能展现父亲的神采呢?平和的眼睛吧,太没个性;炯炯有神的眼睛吧,太普通;深邃的眼睛吧,又不是常态。是画每天放学后在校门口焦急等待的那双眼睛,还是画看我  相似文献   

9.
眉,是人面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眉部说:“目上毛也.从目从眉之形,上象额理也.”眉字上面的偏旁,就是眉形,“目”字只是告诉人们,这个字是“目上毛”罢了.如果把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那眉毛可以算它的窗帘.  相似文献   

10.
点睛传神     
画家画人要画好眼睛,以显示人物的心灵;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同样要抓准点睛之笔,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教学《百合花》我就用了上述方法。分析《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这一感人形象,须抓准三个动词:“帮”、“跟”、“扑”。凭借引导阅读,使学生认识:通讯员的身世——“帮人拖毛竹。”参加革命的经过——“大军北撤时跟来的。”  相似文献   

11.
点睛之笔     
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人像有时几年不点眼睛,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人身体的其他部分画得美一点,丑一点都不十分要紧,要真  相似文献   

12.
悦读文摘     
华君武为自画像《捂脸图》题诗画兽难画狗,画人难画手。脸比手更难,一捂遮百丑。华君武是我国一代漫画大家。这四句诗是他总结前人和自己从艺六十多年漫画实践后得出的至理名言。其中“画人难画手”,就是从历代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的口诀中借用来的。华君武历来不愿给自己画像,在编辑部的催逼之下画了这幅《捂脸图》。他虽然用双手捂去脸部的眼睛,但是“欲盖弥彰”,认识华老的人,一看这幅漫画像就能认出他来。一副讥讽挽联湖南军阀谭延闿,为人险诈,善于见风使舵,投机取巧1912年在长沙,他问律师贝元昕:“近来怎样?”贝答道混。”谭大笑说:“好!…  相似文献   

13.
从朴素的唯物论出发,我国传统艺术是很讲究艺术辩证法的。书法的疏密、繁简,图画的浓淡、虚实,戏曲的平奇、形神等等,无一不有着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鲁迅不但对辩证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湛的研究,而且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也自觉地运用了艺术辩证法,从而更增加了他的小说的艺术魅力。全面探讨鲁迅小说的艺术辩证法,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仅就艺术辩证法在鲁迅小说中的运用略举数例,以见一斑。一、“画眼睛”和“画灵魂”画眼睛,就是中国传统画法中的画龙点睛。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东晋画家顾恺之,都曾有过画眼睛的故事。张僧繇“尝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而不点睛,云‘点之则飞去矣。’人以为妄,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则二龙飞去。未点睛者如故。”顾恺之主张绘画“以形写神”,尤其注重画人“点睛”。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厥少,于  相似文献   

14.
生:《金色的鱼钩》结尾一句写“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老师说这叫点晴之笔,为什么称作“点睛”呢? 师:这个说法出自一个典故。我国梁朝有位画家叫张僧繇,擅长画龙,他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都不点眼睛,人们  相似文献   

15.
张颀 《甘肃教育》2007,(11X):24-24
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这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叫做“传神”。人们的精神气质是与可视形象的具体表达分不开的。所以,“传神”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形”,通过“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兼备”。在写作上,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容貌、姿态、神情、衣饰等特征的描写”。它和中国画中的肖像画同生一根,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6.
幼儿最初画人时,可能会先画一个大大的头,头上只有眼睛和嘴巴,再画上四根“木棍”代表四肢,对此,教师是不是要纠正呢?实际上,这是幼儿对人体形象进行艺术表现的一个必然阶段。慢慢地,幼儿关于人体形象的表现会越来越接近真实。  相似文献   

17.
绘画被称为“造型艺术”,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绘画艺术属于二维空间的艺术,以再现为主,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表现性;绘画艺术的题材非常广泛,一切可见的、或者可以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均可入画。以水墨为代表的中国画与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画大异其趣,具有“以形传神”与“模仿自然”的独特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可传神”、“画龙点睛”等等,却很少说“手可传神”。其实,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手与眼睛能同样传神,对手进行描写和刻画也有“点睛”作用。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透露人物的心理活动。眼睛和脸部表情最容易诚实地泄漏心灵秘密,特别引人注意;而对于手,人们倒常会忘记它也能泄漏内心消息而有所忽略。如果能抓住手的反应画人物,有时会更加逼真。“执手相看泪  相似文献   

19.
顺风与逆风     
上国画课,教授说:“画柳,要表现顺风的美;画松,要表现逆风的美;画牛,要顺风而走;画马要逆风而奔。”那么画人呢?”学生问。“王维的‘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以顺风为佳;文天祥的‘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以逆风为好。”  相似文献   

20.
曾有许多好事者试图给美神维纳斯续上完整的手臂,却都不令人满意,那原因很简单:不是维纳斯的。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告诉我们,应着力刻画传神而反映内心世界的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