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包拯的反贪理论与实践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官包拯 ,是中国古代在反贪理论与实践中的一面旗帜。其反贪理论包括 :主张有法必依 ,违法必纠 ,严惩贪污 ,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其反贪实践 ,主要表现在上书反贪、定制治贪、履责劾贪、依法惩贪等多个方面。包拯的反贪理论与实践 ,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学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忠君爱国思想 ,以及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铁面无私、公正执法 ,自奉清正、崇尚廉洁的思想特色 ;并为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宋仁宗年间,当朝天子仁宗的生母李后蒙冤,流落在外,幸而遇到包拯,得以一雪沉冤。李后被接回宫中后,痛斥仁宗,并命包拯杖责仁宗。包拯左右为难,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打龙袍”,既维护了孝道,为李后出了气,又保留了仁宗的尊严,使皇帝亳发无伤,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3.
颍州人王向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女婿,因其英年早逝,事迹罕有所闻。1973年出土的《包拯墓志铭》揭示了包拯与王向间关系的历史线索。王向之父王平,其兄王回,其弟王囧先后进士及第,在《宋史》有传,父子四人都擅长文学,与曾巩、王安石等人交游密切。特别是王向王回兄弟与苏轼苏辙和曾巩曾布在嘉祐二年同榜及第,形成了可媲美“三苏”的“一门四进士”“兄弟同登科”的儒林佳话。王平与包拯同在御史台为官,因其刚直家风与包氏家风同声相应,进而结为姻亲,王向作为包拯长婿,是包拯家族的重要成员。对王向父子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和细化包拯研究,补充和拓展阜阳历史人物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翠 《双语学习》2007,(12M):221-222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天圣五年登进士第,累擢知县、知州、权知开封府、权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包拯不仅是著名的清官,北宋中期进步的政治家,而且也是胸怀韬略、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家。本文对包拯在军事方面的贡献略予论述。  相似文献   

5.
指碑     
开封是清官包拯做官的地方,包拯死后。后人为了扬包拯之清风,把凡是在开封当过府尹的人的名字全部刻在一块碑上。从北宋开始,近千年阃,那块一丈许的青石石碑上写满了开封府尹的名字。  相似文献   

6.
在北宋繁荣的商品经济基础上,包拯深受重商思潮和民本思想的影响,他坚决反对禁榷、回易等官营商业、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在对榷盐、榷茶、榷铁和回易等官营商业的论述中,包拯指出了官营商业的危害性,说明了只有实行自由贸易才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包拯商业思想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有着积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人才观、重礼治、仁“爱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等思想深深影响了包拯的法律思想,并被付诸他的法治实践。惟透视他的吏治实践和法律思想所表露出的博厚而又富于时代特色的懦学内蕴,我们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评价包拯其人。笔曾就“中正慎罚”是包拯法律思想的重要特征作了初步探讨,本则进一步从包拯法律思想与懦家学说的渊源和关连融合的层次上,对其深厚的思想内涵试作挖掘。  相似文献   

8.
以清官闻名于世的包拯其法律思想也是极其丰富的,他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为了使法律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保障作用,包拯认为必须注意法令的统一和稳定;法律的统一和稳定是法律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而要使法律发挥作用,最重要的还是法律的贯彻执行。在法律的具体贯彻上,包拯提出了任用良吏、止绝内降、务得慎刑以及明正赏罚的主张。包拯一生久任察官,经验丰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而具有一定特色的法律思想,显示了他的卓越见解。  相似文献   

9.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的朝代,包拯是北宋时期名的政治家、大臣,也是中国古代“清官”的典型。他对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和见解,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两个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得不那么清楚,总想找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的婚姻是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在儒家礼制思想影响深远的古代社会里,"烝婚""报婚"是两种比较特殊的婚姻存在形式,它们的存在与古代的父权制、种族观、人口的繁衍及政治外交息息相关,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探析"烝婚"、"报婚"这两种婚姻出现并存在的原因,以祈对古代的社会政治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将郑国东迁虢、郐间的初都京城;周平王二十八年(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将郑都迁至郐地新城;周惠王六年(公元前761年),郑文公定都新郑,郑国共三次迁都。郑国最后一位国君郑康公,于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周显王遵循“灭国不灭祀”的历史惯例,封其子宙公之子据公于嚣山之阳,称践土君,守祭武公寝陵。此处被称为“郑王之墟”。这里便成为中国最大、最早,流传时间最长的郑氏祖茔。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的朝代,包拯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大臣,也是中国古代“清官”的典型。他对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和见解,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古代三位清官 :宋代包拯、明代况钟、海瑞入手 ,分析他们的言行和作为 ;对于今天的廉政建设 ,不无借鉴作用 ,对于各级公务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征新时期词创作始于1976年,而以1988、1989年之交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亮丽,后期沉郁;刘征词以“熔冶苏辛”为其审美取向,得苏之“清”而得辛之“壮”,故其审美品格为“清壮”;自苏辛入而由苏辛出,扬其长而避其短,故刘征词审美取向之心理机制不在复古,而在创新,不在膜拜,而在超越。  相似文献   

16.
从19世纪70年代起,晚清重要洋务企业家与早期维新理论家郑观应,开始关注西方近代重要通信工具——电报的社会价值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并自80年代后广泛参与了晚清的电报建设。考察郑观应在晚清电报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的同时。探讨其在此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可从这一个案领域揭出晚清社会在向近代转型中的某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牡丹亭》的结局,一般都认为是大团圆结局,然而杜宝始终不认可杜、柳二人的自由婚姻,故《牡丹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如此安排,让《牡丹亭》中的现实世界与浪漫世界的冲突和碰撞展现在观众、读者面前,使其具有更加深刻、丰富饱满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郑国,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受封之地。为谋求发展,他深谋远虑逐渐吞并周边多个小国。后其子武公助平王东迁,占领了虢、郐二国的十邑之地,定都在桓公经营的郑父之丘,即今新郑市所在地。50年后,郑国“初霸中原”,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春秋争霸战”。  相似文献   

19.
北宋政府如何处理与辽、夏的关系,当时各方面的意见颇有不同。包拯认为在外交政策方面,应有正确认识,遵守盟约,平等互利,保持均势,认真对待,提高警惕。在防御措施方面,应当精兵选将,控守险要,训练民兵,补充战马,广积粮食,加强军事情报工作,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