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木兰诗》是一篇经典课文,深受师生喜爱。教学这一文本时,绕不开分析花木兰的形象,但是很多教师简单地将花木兰的形象界定为“英雄”,失之偏颇。文章从界定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巾帼英雄”入手分析课文内容,辨析《木兰诗》背后的故事,最终回归文本,指出将花木兰形象界定为“巾帼英雄”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2.
肖红 《语文天地》2013,(18):3-4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经典篇目《木兰诗》,是人们都很熟悉的一篇课文。在中国,巾帼英雄花木兰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人们对于花木兰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和女儿性情却知之甚少,所以,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把握,是《木兰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花木兰不畏艰辛,替父从军的故  相似文献   

3.
美国迪士尼动画在改编异域童话、民间传奇时,通过添加故事情节及配角,以此补充或反衬出主角的性格特征,塑造了追寻自我价值实现的女性形象。迪士尼动画《花木兰》(Mulan)改编自中国古代传奇故事,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战功卓著、功成身退等故事情节,与中国南北朝乐府诗《木兰诗》中的表述大体一致,但动画片增添了花木兰相亲、爱情等情节及守护神木须龙等配角,这使得动画电影的主题思想发生了变化。迪士尼动画以西方的表现方式,阐释个人英雄主义、女性意识、民主自由等美国文化精神。现以迪士尼动画《花木兰》为中心,与中国南北朝乐府诗《木兰诗》相比较,探讨花木兰的精神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木兰诗》为例,阐释了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英雄情怀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学中以英雄情怀为突破口,有效分析和解读花木兰身上体现出的巾帼英雄本色,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智、勇、义等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英雄情怀,可为学生的英雄价值观打下正确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5.
汤蒙 《阅读与鉴赏》2006,(10):62-64
乐府诗歌《陌上桑》和《木兰诗》历来很受读者青睐,流传千古,至今仍令人爱不释手,显示出它们深刻、丰厚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使得千百年来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秦罗敷也由此成为中国荚女的通称。两首诗歌虽然形成的时间不同,但无论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人物的独立人格都全方位呈现出“至美”,这种超越现实的“至美”贯穿始终,使得两首诗歌在诸多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花木兰形象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不仅出现于文学作品中,也见诸戏剧舞台和荧屏(幕)内外。文章试以《木兰诗》、《四声猿》、《隋唐演义》、豫剧《花木兰》和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五种作品为例,将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纳入女性主义视阈下进行分析,揭示出花木兰形象演变的四个阶段:女性主义的蒙昧、萌芽、成长及成熟。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自从产生起至今,花木兰的动人事迹,以及她的光辉形象便广为世人代代流传称颂。在漫长的文学历史长河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对木兰形象的看法也有所不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及教参关于木兰形象的定位,以为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笔者对此不能苟同。笔者认为:与其说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还不如说是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孝女。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所编“新课标”语教材七年级下册,都把它选作了课。《木兰诗》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豫剧《花木兰》就是根据这首诗改编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娘子军连歌》就有“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的歌词。为拓宽学习空间,特编选本组诗歌,供同学们阅读。  相似文献   

9.
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女扮男妆、替父从军、征战疆场12年而凯旋的故事,一千多年以来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特别是随着豫剧古装戏《花木兰》的广泛流传和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的曾经风靡,花木兰的事迹和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远播海外。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是篇脍炙人口的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并且产生了积极影响.它的成功不但在于把诗歌和民歌有机融为一体,还塑造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完美形象,从古流传至今甚至到将来,我们学习研究这篇课文,应该重点放在文体和人物研究上.  相似文献   

11.
北朝乐府《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精华,历来脍炙人口,作为中学语文经典课文的地位,长期没有动摇过。作者叙述了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轻松的笔调中淡化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使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情怀与乐观主义的精神。从语言艺术的表现来看,该诗许多地方  相似文献   

12.
郭健敏 《现代语文》2006,(9):117-118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的一首叙事长诗,它和《木兰诗》被合称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双壁”,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好评,特别是由于两首古诗都以女性为题材,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活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不幸、抗争以及女性的机智、胜利,更是为人津津乐道。本要关注的却是《孔雀东南飞》中的男主人公——焦仲卿,一个封建婚姻中的悲剧角色,一个常被人忽视和“误解”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美国迪斯尼版《花木兰》上映后在美国和中国的反响大不相同,是由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不同。中关两国文化价值观念在人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取向、活动类型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美国版《花木兰》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木兰诗》在两种文化体系中产生的解读结果正好在同一题材上体现了中关文化中价值取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电影《花木兰》通过对《木兰诗》的现代改写,呈现出新的历史语境下想象战争和爱情的独特方式,从而完成了对木兰故事从喜剧到悲剧的现代重构。木兰形象的再解读和不断重构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人们理解和诠释现实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叙事诗。诗中所塑造的女英雄术兰的形象,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传颂。“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主题的红色娘子军连连歌中写进这样的歌词,足以说明《木兰诗》的影响之深广;直到今天,“木兰”这个名字,还常常被人们作为女英雄的象征。《木兰诗》大约产生在我国南北朝时代。它的主题在于歌咏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热烈响往。全诗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展开,大体可分为五个段落。诗歌开头一段,从木兰当户织布写起,点明木兰劳动者的身份;从停机叹息引入故事发  相似文献   

16.
唐柳燕 《广西教育》2009,(22):54-55
教材分析 《木兰从军》(苏教版语文第四册)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而成的,通过描写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胜利归来的故事,赞扬了花木兰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自强精神。全文共分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花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第2自然段讲花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相似文献   

17.
尹玉珊 《广西教育》2012,(22):63-64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流传广、影响大的乐府民歌,被收入现行的语文课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诗歌对木兰家庭的描述可以看出,木兰不是一位大家闺秀,而是一个长于农家、以耕织为生的普通女性。这样一位普通女性,却替父从军,做出了一番不普通的事业。这样的一位女性形象,根植于北朝尚武的社会风俗中,却又高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48):4-5
华裔文学能被美国主流文化所接受,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功不可没,在其处女作《女勇士》中运用了北朝诗歌《木兰诗》中"花木兰"这一形象,并将此故事进行了改写。然而,两部作品迥异的时代背景却赋予了木兰不同的性格特点,文化影响文学形象的塑造,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对木兰形象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木兰"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长期的冲突、磨合之后最终走向融合,从而为这个艺术形象增添了新的意义与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乐府诗歌的杰作,其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从叙事符号的角度对《木兰诗》进行研究是基于罗兰·巴尔特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借鉴其在《S/Z》这部著作中所采用的分析模式,将诗歌文本分割成若干个意义单位,并对其进行符码归类和解释。  相似文献   

20.
范桦 《考试周刊》2010,(2):54-55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及北朝乐府《木兰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女性追求自我尊严、争取个性解放母题的代表作。刘兰芝和花木兰两位颇具代表性的女性刚柔相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大部分女性的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