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奥斯威辛,大家都记得阿多尔诺的名言: "奥斯威辛之后,诗已不复存在。"诗已不复存在,而永存的是关于奥斯威辛的反思。但"奥斯威辛"以后60年,类似的大屠杀悲剧并没有从人类历史中消失。正  相似文献   

2.
罗森塔尔的《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独辟蹊径,突破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定律,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威辛参观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那么奥斯威辛为什么没有新闻,论者多认为奥斯威辛集中营作为纳粹  相似文献   

3.
2009年和2010年下半年,多家媒体都报道了高中语文课本增加新闻单元的消息。在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中,新增了一个新闻作品单元,除过去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重新回到课本,又增加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等。笔者对新闻敏感与中学语文中的新闻文体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思考,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中学教育中加入新闻元素,其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传达和再  相似文献   

4.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一九五一年三月由平明出版社初版,同年五月再版。  相似文献   

5.
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能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作甬。《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和《世间最美的坟墓》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在《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中,作者一开头就用不少的笔墨写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如今已是一片宁静、美丽的景象,写到了芳草萋萋,鸟语花香,和煦的阳光以及孩子们的嬉闹。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着力描写集中营中各种惨不忍睹的事实以及令人发指的刑具,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开头的一段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景物描写与后文的介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读者的内心是一种极大  相似文献   

6.
朴素是一种美,朴素也具有震撼力。它静静地渗入你的血液,唤起你对于生命的理解,唤起你对于人性的良知。《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种朴素,真实而可信。这篇报  相似文献   

7.
瞭望     
《教育》2007,(22)
有多少状元能够成才?高考过后,各地的新科"状元"纷纷出炉,成为一年一度的热点。但真正值得认识和思考的,也许是"有多少状元能够成才"的诘问。2007年第24期《中国新闻周刊》刊登了《有多少状元能够成才?》一文,对这一话题展开了议论。文章作者认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基本上都不是状元,连  相似文献   

8.
《文化批评与社会》是阿多诺的一篇重要文章,其中隐含着他对文化和文化批评的诸多思考。不能在失败的文化基础之上进行文化重建,此为阿多诺写作此文的动因和历史语境;文化已退化为意识形态,文化的商业化与官方化又成为极权主义和物化时代的重要表征,此为阿多诺最为痛心的文化堕落。而由于文化批评与文化已是同谋,所以必须对文化批评加以重大改造:让辩证法、否定性和内在批评成为文化批评的动力,让文化批评成为社会的观相术,如此才能使它有所作为。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阿多诺提出了"奥斯威辛之后"命题,从而构成了他反思、批判文化、艺术和文化批评问题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9.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一开始就说:奥斯威辛平静美丽,阳光照耀着花草树木,儿童在嬉戏,这里没有什么可报道的。但接着笔锋一转,有谁想到,这美丽的天堂,竟是当年德国纳粹埋葬了400万生灵的人间地狱。现实中和平静谧的景象与下文所要描述的恐怖惨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引起了我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课外阅读》2008,(4):32
当历史的年轮压过奥斯威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威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坚忍的犹太民族已似"一笑泯恩仇"?没有!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  相似文献   

11.
当历史的年轮压过奥斯威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威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  相似文献   

12.
任丽琴 《考试周刊》2014,(20):14-14
<正>"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将要发生,只有当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此为郭思乐教授所著述的《望晨光之熹微——生本教育体系实践和思考》一书引言中所作的题记,着实说明了"思"与"做"的重要性。捧读《人民教育》有关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的文章,他总能一语中的———"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成长,教学的本质是帮助人学习"。生本教育,历经十三年的风  相似文献   

13.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意义对等是译者首要实现的目标,能够使目地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似的理解和反应才是成功的翻译。文章以林纾的译本《黑奴吁天录》为例,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对其进行分析,以阐述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是合理的并且是成功的,从而激发对"功能对等"理论新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一次系统提出"教育力"概念的是东京大学教育博士斋藤孝先生。他著的《教育力》(张雅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对此有很好的阐释。这本书的意义远远超出狭小的教育范围。读《教育力》不仅能够深层次地读懂日本的教育,还能够读懂日本人是怎样思考、怎样学习的。日本强大的  相似文献   

15.
"主问题"是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欣赏的重要提问。运用"主问题"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效思考,激发学生情感。本文浅析了《詹天佑》第二课时中"主问题"的设计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樊颖老师上的这节《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应该说课堂教学设计是精心的,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这些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活动状况中看到。不管是上课之初学生介绍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环节,还是深入阅读交流的环节,都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关注,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祝福》、《孔乙己》、《药》等诸多课文的解读,来细致地分析,认真地体味作者的意图,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生活情趣和艺术特色,这样才能够"走进来""跳出去"理性的诠释文本。同时还需要师生注意角色的换位思考及性格和命运的双重因素相结合来理解。  相似文献   

18.
列宁在没有阅读过马克思恩格斯的《费尔巴哈章》的基础上就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兼容的问题是新经济政策的核心问题"作出了独立思考,且这一思考没有脱离《费尔巴哈章》中关于社会主义是工人无产阶级"自由联合"及其对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占有"这一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9.
当历史的年轮压过奥斯威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威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相似文献   

20.
<正>拜读了刊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0期)庄平悌老师的《"别里科夫是中国式小人"》一文,受益颇多:庄老师能够在课堂中凸显新课程"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理念,新课程呼唤的课堂生成扎扎实实地出现在了庄老师的教学中,笔者不得不为庄老师的教学智慧点赞。然而,庄老师的这堂课、这篇文章也触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甚感有与庄老师商榷之必要,并以此就教于方家。思考一:解析"套子"是在"炒冷饭"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