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文自学指导》2014,(3):F0002-F0002
本书是王瑶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分期研究”(汉魏六朝)课程的讲稿,探讨起于汉未,讫于梁陈的“八代”范围的中古文学思想、文人生活、文学风貌,其治学思路与方法深受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影响,书中关于中古文学的具体论述及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王瑶先生是中国中古文学研究的开拓者,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修养,从而形成了“学贯古今”的学术个性,为“清华学派”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中古文学研究的代表作是《中古文学论》,其成就一直笼盖着50-80年代的中古文学研究,不仅史料丰富,还为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其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作是《中国新文学史稿》,实现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研究的分离,其体系与模式影响深远。他还是1949年以来大陆鲁迅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其学术研究与时代先进思潮有密切的联系。他的出色的教学活动、学术研究和思想深度,使他成为“北大精神”的象征和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第一本现代文学史──简评王瑶本《现代文学史》苗丽芬从五十年代至今,现代文学史版本过百种。近年来,重写文学史的呼声很高,包括王瑶在内的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们都号召打破“三分法”,建立“十二世纪中国文学”的完整体系。这是新的形势新的时代对文学提出的新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上,“当代文学”作为一个“文学史”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被相关研究者使用过.①以1949年共和国的建立为时间起点来看,“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1956年由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师生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而它产生的源流最早要追溯到王瑶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运动》一文.时至今日,我们所通识的“当代文学”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在时间上特指1949年建国后迄今的所有文学,在空间上涵盖了大陆文学、港澳台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等几个特定区域的文学.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曹丕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燕歌行》,其中“念君客游思断肠”之“思”,现在通行的选本和注本均未加以解释.如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等等。大概把诗中的“思”与“思念”的“思”相等同,认为这里用的是常用义,便不作出注释。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以小说家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叶圣陶,还是中国最早的童话作家。他的童话大部分收在专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里。《稻草人》“是中国有新的健康的儿童读物的开始”(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八十九页),收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二年间的童话二十三篇。初版于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到一九三二年,共出六版。叶圣陶自己很喜欢这本童话  相似文献   

8.
从刘师培到游国恩四种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评述高等教育出版社马纯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大学中文系基础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大学该门课程使用的教材主要有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编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9.
丛炜莉 《学语文》2006,(1):33-33
潘岳是西晋义坛的翘楚.刘师培先生说:“六朝论西晋文学者,必以潘陆为首。”(《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潘岳的一生,署作颇多,但最有争议的是《闲居赋》。元好问《论诗绝句》云:“心面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是说潘岳矫情造作,在赋中掩盖了他热衷仕选、烈颇卑膝的直实想法。以至后人大多沿袭元氏的看法,以潘岳之卑劣人品来否定其作品,认为《闲居赋》是人品与文品分离的典型,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好书推荐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3):117-118,121
现代国学经典,当代名家讲评:《国学讲演录》章太炎著吴永坤讲评26.00元《诗言志辨》朱自清著邬国平讲评22.00元《文学研究法》姚永朴著许结讲评22.00元《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著黄仕忠讲评20.00元《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著顾农讲评18.00元《道教史》许地山著詹石窗讲评21.00元《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刘跃进讲评30.00元《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李梦生讲评32.00元《微睇室说词》刘永济著巩本栋讲评28.00元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期,伴随着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大学文科教材面临批判和修正。1951年,王瑶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卷),《文艺报》发起对该教材的讨论,这直接导致了王瑶对教材的修改,也影响了下卷的写作。通过对王瑶50年代文学史写作的考察,本文的梳理试图说明:王瑶从鲁迅身上总结出的“典型现象”法,基于他对文学和历史的创造性的理解并成为他毕生追求。“典型现象”既是写作方法,也是认识论。他决定了王瑶先生毕生的学术实践和时代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长荣 《文教资料》2001,(3):34-36
从清末一个士大夫家庭,以科举八股为进身之阶的环境下,逐步跨进新文化运动,直到后来尖锐批判他老师辜鸿铭和刘师培为封建文化守灵吊孝,这不能不说谢无量是新文化革命的勇士。鲁迅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都曾引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诗经研究》、《楚词新论》来批判文坛上的“八股作风”。1923年谢无量《平民文学两大文豪》(后收入《万有文库》改名为《罗贯中与马致远》),鲁迅评价“……于谢无量《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第一编知《说唐传》旧本,题广陵罗本撰;《粉妆楼》,相传亦罗贯中作,惜得见在后,不…  相似文献   

13.
在19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学科重建与转型的过程中,王瑶先生的一系列论文及会议发言如《“五四”新文学前进的道路》《关于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随想》《关于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回顾和现状》《关于现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问题》等,曾起到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重读这一系列文章,指出王瑶先生的“历史感”,既源于超卓的思辨能力、丰厚的学术积累、以及对以鲁迅、朱自清为代表的文学史写作传统的继承,同时也离不开对于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在理解,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王瑶这里,“科学”与“责任”、“理论框架”与“价值系统”,取得了某种浑然一体的统合性关联,浑厚的“历史感”背后,其实是一种浑厚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浅草社是我国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关于它成立的时间,历来的说法很不一致。陈金淦在《关于浅草社成立的时间》一文中作了考证。他首先叙述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三种意见:其一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提出的一九二四年,以昏沿用此说的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田仲济和孙昌熙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其二是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提出的一九二三年春,沿用此说的有九院校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其三是冯至在《鲁迅与沉钟社》一文中提出的一九二二年。——实际上,对浅草社成立时间的不同说法不止这三种,据我所知,杨晦在《怀念翔鹤同志》一文里认为是一九二三年  相似文献   

15.
"阶级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曾产生较大影响。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是建国后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指导思想较早编写出版的教材,是体现"阶级论"同时又保留个人思考的著作。丁易和刘绶松在王瑶的基础上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推向了唯"阶级论"是从境况。"阶级论"将阶级性从人性中剥离出来并取代人性,只关注政治革命作用的高低忽略了中国现代文学启蒙理性和人文价值的存在,其背后的支撑点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绝对并片面化的认知方式导致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未能反映现代中国时期文学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有一种理论即魏晋文学自觉说较为流行。其中尤以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由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说: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阿Q是文学艺术长廊中不朽的艺术形象。对于阿Q形象的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观点。通过对比三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文学史教材(王瑶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及钱理群等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对于阿Q形象的分析,来勘测三个不同时期历史文化图景及其文学理论"地形图",并以此厘清不同时期的文学史"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史上对骈文的批判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汉魏六朝时期,这是文质之争;隋及初唐,从社会功用方面批判骈文;中唐玉清代,以“文以明道”为口号反对骈文。反骈历史的嬗变反映了人们对文学观念认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对艾青诗集《大堰河》出版的时间,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刘绶松编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王瑶编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弢、严家炎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田仲济、孙昌熙等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都写为一九三六年出版。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有一种理论即"魏晋文学自觉说"较为流行。其中尤以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由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说:"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