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7 毫秒
1.
最近的一次高三数学综合测试卷中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三人互相传球 ,由甲开始发球 ,并作为第一次传球 ,经过 5次传球后 ,球仍回到甲手中 ,则不同的传球方式共有 (    ) .(A) 6种   (B) 8种(C) 10种  (D) 16种该题叙述通俗 ,源自生活 ,背景公平 ,能够反映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一道好题 .本文从三个不同角度探究其解法 .解法 1 画树形图图 1约定 :在图 1中用“甲→乙”表示“甲”把球传给“乙”;“甲→乙→丙”表示“甲”把球传给“乙”后又传给“丙”,等等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发现 ,球由“甲”手中发出经过…  相似文献   

2.
广笑府     
《河北教育》2007,(5):47-47
时间问题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问同学们:"谁能出一道关于时间的问题?"话音刚落,有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时候放学?"三种学生甲:我们班有三种学生。乙:哪三种?甲:第一种是留级的"留学生";第二种是他爸交了很多钱才来上的"高财生";第三种是上课特困的"特困生"。  相似文献   

3.
正请看下面两个问题:(1)老师带来4本相同的书要奖励给甲、乙、丙三个同学,每人至少一本.问:老师有多少种不同的发放办法?(2)老师带来4本不同的书要奖励给甲、乙、丙三个同学,每人至少一本.问:老师有多少种不同的发放办法?对于(1)许多同学是这样做的.先给每位同学一本(即保底),由于书是相同的,故只有一种给法,再将剩下的一本书给甲、乙、丙三个同学中的任一个,有三种给法.故总数有3种给法.  相似文献   

4.
合金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构成的物质。初中物理常见的是求解两种金属构成合金的密度,通常有下列四种情况。1求体积相等的两种金属制成合金的密度例1两种金属的密度分别为ρ甲和ρ乙,由体积相等的这两种金属制成合金体(总体积不变),它的密度是:A.ρ甲+2ρ乙B.ρρ甲甲+·ρρ乙乙C.2ρρ甲甲+·ρρ乙乙D.2(ρρ甲甲·+ρρ乙乙)分析与解合金质量为m合,则m合=m甲+m乙;据题意得:V甲=V乙=V,有V合=2V,由密度公式ρ=Vm得出合金密度为:ρ合=Vm合合=m甲2+Vm乙=ρ甲V2+Vρ乙V=ρ甲2+ρ乙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2求质量相等的两种金属制成合…  相似文献   

5.
下面是甲、乙两同学作业中做的三道二次根式化简题,谁对谁非,请你帮助评判. 1.化简甲:原式乙:原式2.化简甲:原式  相似文献   

6.
蒋楚辉 《高中生》2015,(12):22-23
出新形式1:新规则型创新题例1学生的语文、数学成绩均被评定为三个等级,依次为“优秀”“合格”“不合格”.若学生甲的语文、数学成绩都不低于学生乙,且其中至少有一门成绩高于乙,则称“学生甲比学生乙成绩好”.如果一组学生中没有哪位学生比另一位学生成绩好,并且不存在语文成绩相同、数学成绩也相同的两位学生,那么这组学生最多有A.2人B.3人C.4人D.5人难度系数0.60创新看点试题给出“学生甲比学生乙成绩好”  相似文献   

7.
写文章     
学生甲:这学期你写了几篇作文?学生乙:大概20多篇吧。学生甲:真不少!都有哪些体裁啊?学生乙:就两种,检讨书和保证书。  相似文献   

8.
甲:听说你对勾股定理很有研究,是吗?北乙:研究谈不上,多少知道一点罢了.甲:都知道些什么呢?乙:知道勾股定理的证明有几百种,而且大多数是采用面积证法,听说连美国的一位总统也曾凑过热闹,找到了一种很简便的证法.哦,对了,据说最近在西安也发现了康熙皇帝对三边为3、4、5整数倍的直角三角形也找到了一种由面积求三边的方法.甲:看来你知道的还真不少,令人佩服.请问勾股定理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呢?乙:作用可多着呢!给你讲高难度的运用反正你也听不懂,就给你说一下在计算中的运用吧.甲:那好,我这里正好有几道计算题,能不能请教一下?乙:好!一道一道…  相似文献   

9.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含多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各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含一个所设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其他各未知数.如: 例甲、乙、丙三人年龄之和为100岁,甲、乙二人年龄之和比丙小20岁,甲的年龄是乙的3倍,求甲、乙、丙三人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相似文献   

10.
技法指导 联想,就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或由甲观念想到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学生在作文中,怎样展开联想呢?我们可按照下列三种思路去培养和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祖国 ,并为学生提供畅想新世纪的广阔空间 ;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 ,使他们种下太阳、种出希望 ,树立起从小努力 ,实现理想 ,报效祖国的良好志愿。二、活动过程 :在《种太阳》的音乐声中 ,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甲 :伴着和煦的东风 ,春天来了。乙 :春天来了 ,草儿青了 ,树也绿了。甲 :春城无处不开花。乙 :如今 ,红花开遍了神州大地。甲 :其实 ,红花也是我们 ,在春天里尽情地开放。乙 :其实 ,我们就是红花 ,沐浴着春雨和阳光。合 :在祖国的大地上茁壮成长。甲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乙 :我们的祖国物产丰富。甲…  相似文献   

12.
对不起     
甲:我最近有一个发现。乙:什么发现?甲:我发现你身上有很多对不起大家的地方。乙:是吗?能不能详细说说?甲:你是一个学生吗?乙:这还用说吗!我当然是学生了。  相似文献   

13.
综合训练     
1.写出下列字充当姓氏时的读音.   单( ) 冼( ) 解( ) 卜( ) 覃( )   2.甲、乙两组词从拼写规则和读法上看,有共同特点,与甲、乙两组特点依次相同的是:( )   甲:酷爱 企鹅 平安 乙:马虎 石头 张罗   A.甲:差异 乙:照应   B.甲:饥饿 乙:菊花   C.甲:激昂 乙:迷糊   D.甲:桌子 乙:单纯……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中考都会出现与溶解度曲线有关的选择题,下面就以几道题为例,分析归纳学生容易忽视的细节.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D.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 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解题思路A要求比较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当温度小于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当温度等于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当温度大于t1℃时乙的溶解度小于甲的溶解度,所以A错误;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降到  相似文献   

15.
综合训练     
1.写出下列字充当姓氏时的读音.   单( ) 冼( ) 解( ) 卜( ) 覃( )   2.甲、乙两组词从拼写规则和读法上看,有共同特点,与甲、乙两组特点依次相同的是:( )   甲:酷爱 企鹅 平安 乙:马虎 石头 张罗   A.甲:差异 乙:照应   B.甲:饥饿 乙:菊花   C.甲:激昂 乙:迷糊   D.甲:桌子 乙:单纯……  相似文献   

16.
方案设计问题 ,可以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检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因此 ,这类问题已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 .例 1 “严肃”中学初三 (一 )班计划用勤工俭学收入的 66元钱 ,同时购买单价分别为 3元、2元、1元的甲、乙、丙三种纪念品奖励参加校“艺术节”活动的同学 .已知购买乙种纪念品的件数比购买甲种纪念品的件数多 2件 ,而购买甲种纪念品的件数不少于 1 0件 ,且购买甲种纪念品的费用不超过总费用的一半 .若购买的甲、乙、丙三种纪念品恰好用了 66元钱 ,问可有几种购买方案 ,每种方案中购买的甲、乙、丙三种纪念品各多少…  相似文献   

17.
一、填空题 1.某厂有油桶两只。甲的容量是400升.乙的容量是150升。如果从甲桶放出的油是乙桶放出的油的两倍,那么甲桶剩下的油是乙桶所剩下的油的四倍,问每桶各放出多少升油? ①若设甲桶放出的油是丁升,乙桶放出的油是y升'贝u有:{;品二=三( 一,) ②若设甲桶放出z升油·乙桶剩下的油为j,升,则有:{蒜兰坫。j’ ⑧设乙桶放出z升油,甲桶剩下∥升油,则有:{——一i:: 、 ①设甲桶剩下的油为z升,乙桶剩下的油为jJ升,则有:』400—z一2‘’50~——’ 2.某班学生参加运土劳动,女学生除1名请假外。其余全部参加抬土,男学生除3名体弱者和女学生一起抬…  相似文献   

18.
甲、乙两位同学要进行乒乓球比赛,赛制可以从三局两胜、五局三胜或七局四胜制中任选一种.假定甲对乙每局获胜的概率为O.59(即乙每局获胜的概率为0.41),如果由甲选择赛制,问  相似文献   

19.
题有比热容和质量均不相等的甲、乙、丙三种液体,甲液体温度是44℃,乙液体温度是32℃,丙液体温度是24℃.如果将甲、乙液体相混合,温度为36℃,如果将乙、丙液体相混合,温度为30℃,求甲、乙、丙三种液体相混合,温度变为多少?(设混合过程中没有热量损失) 分析本题涉及液体间三次热平衡.题中各种液体的质量和比热容均未知,由于提供了甲乙混合、乙丙混合后的末温,可以列出二个热平衡方程.虽  相似文献   

20.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进行如下训练. 一、讲述 讲述就是让学生有条理地说出分析思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例如:“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800千米的A、B两地相向开出,经过5小时在途中相遇.甲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乙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在学生审题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学生A说,题目要求乙火车的速度,就要用“甲、乙两车的速度和一甲火车的速度=乙火车的速度”这个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