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部集邮者》连续两年发表我的“集邮故事”特写。这些集邮故事并不新奇,也没有介绍什么集邮知识,每篇都是根据沾有集邮内容的老故事改写的。我们家族爱好舞文弄墨已达三代之久,这种热爱一直在我的血管中沸腾。我的断断续续的记者职业经历了一次复活。几年以后,我买了一个集邮者收藏的邮刊,我发现其中有个剪贴本,是《西部集邮者》上的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送走2009年,又迎来了新的一年。每次我翻开《集邮博览》,读罢"一字文"就有好戏在后头的感觉。《集邮博览》让我开阔了眼界。她是读者的伴  相似文献   

3.
2017年,我依然徜徉在自己的集邮世界中,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快乐集邮。邮文写作在我的退休生活中,写邮文成为一大乐事,这一年我沉浸在邮海文山中,不亦乐乎。2017年,我在专业集邮报刊《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和内部发行报刊《生肖集邮》、《洛阳集邮》《百川集邮》(洛阳)、《夕阳红报》(洛阳)、《化工邮苑》(上海)、《西游记集邮》(河北)、《麒麟集邮》(南京)上共发表集邮文章45篇,内容着重在邮票图案研究、  相似文献   

4.
每当看见学生们整理的一本本邮册,每当翻阅学生们汇编的《雏鹰集邮小报》,我就会想起这两三年来自己教学生集邮的事。1998年11月,我们赣州市红旗二校在市邮协支持下,成立了雏鹰集邮协会,60彩会员的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我的班级里。为了培养学生对集邮的兴趣与求知欲,我要求学生们加强集邮知识的学习。课外活动时,我带他们列图书馆查资料,到新华书店购买集邮  相似文献   

5.
初识便深爱     
《集邮博览》已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可是对我而言,还是初相识,那是在2010年11月的一天,我在邮局正准备预订《中国集邮报》和《集邮》杂志,偶然看到《集邮博览》杂志,当时感觉这名字起得好,内容肯定也丰富,就临时决定预订了《集邮博览》,把《集邮》杂志去掉了,因为在我们这里的书店和书摊都有零售的《集邮》杂志,可以随时买到。  相似文献   

6.
受家父的影响我12岁开始集邮,到2005年已集邮50年了,这一年我的集邮收获很大,在2006 年之初自己做个盘点。索赠言纪念自己集邮50年。 2004年底,我计划请集邮同好为自己集邮50年赠言,通过信件寄去普  相似文献   

7.
2017,我在快乐集邮中又度过了一年,在此盘点一下我收获的种种集邮快乐。收集集邮文献之乐。通过订阅、邮友惠赠、交换等方式,我已收集到近百种2017年出版的集邮报刊。承蒙厚爱,2017年黄锡受老师惠赠大作《草根集邮文选》、洪忠基老师惠赠大作《此物最相思—邮海心迹》。有这么多集邮书刊为伴,学到了方方面面的知识,我因生活充实而快乐。学写邮文之乐。2017年发出邮文188篇,  相似文献   

8.
喜欢收藏的人都想捡个漏,可如今人人都瞪大眼睛看着手里那点藏品,天天看着行情,因此要想捡个漏确实不易。 我酷爱集邮,邮龄断断续续已有30年了。集邮这些年,大漏没捡上过,小漏倒是捡过几回。但在集邮公司的柜台上捡漏这事倒真没听人说过。而我却碰上过两次。一次是在我所在县级市的一个邮政支局,一次是在我们地州级集邮公司的销售部柜台。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3月7日,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兴冲冲地带着一封信告诉我:"爸爸,我收到了集邮总公司寄来的挂号信,是我在网上买的邮票,真漂亮,好多同学都看了,很羡慕我。"顺手接过儿子递过来的信,还真是上次我们在网络上购买的邮票,面对这封包装得非常妥当的挂号信封,让我不禁忆起整件事的由来:我集邮已有近20年的时间,为保证买到真品,这些年每年除向集邮  相似文献   

10.
我是1982年开始集邮的,主要收集各地残疾人联合会的公函封,尽管我们这些残疾人集邮的水平不高,但丝毫不影响我们集邮的积极性。我自己的邮集就先后参加过10次北京市聋人邮展。  相似文献   

11.
人生的情感“密码”,可从他的某一段经历或某一处“牵连”中破译。上海是我工作过五年的城市,也是“革”后重新引发我自幼而生的集邮兴致的地方。这些年,沪宁线两端,有两本集邮刊物向邮坛投放,一本是《上海集邮》,一本是“江苏集邮》。我在这一端,为《江苏集邮》忙。而我的案头,却总是有《上海集邮》摆放。  相似文献   

12.
徐阳 《集邮博览》2018,(2):36-36
2017年,对我而言,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集邮上,都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大学毕业迈入了工作岗位,展开了人生的新征程;这一年,尽管工作忙碌,可忙里偷闲,我还是挤出时间花在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集邮上,特别让自己满足的是,一年来我为青少年集邮做了三件印象深刻的事。其实,这些年我一直都关注并参与一些青少年集邮活动,如撰写邮文,为青少年集邮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13.
最近整理四十多年集邮的藏品,其中一组张包子俊先生寄来的珍贵封片勾起我的无数回忆。1979年秋,我通过高考进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期间恢复了集邮,并结识了一批同好。1982年元旦,我发起成立集邮小组,翌年在校团委支持下,又牵头筹建集邮协会。6月24日成立,是安徽高校中首个集邮协会,我当选会长。我从集邮报刊中得知著名集邮家张包子俊先生原籍是安徽歙县,便想找机会向他求教。1982年8月,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张包子俊当选副会长。我看到报道后,就以安徽小老乡、大学生集邮爱好者的名义给张包老发去祝贺信。  相似文献   

14.
1957年我是一个在上海市虹口中学就读的初中生,我的小伙伴阿毛的大哥和我的小叔都喜欢集邮,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俩也渐渐爱上了花花绿绿的邮票。学校图书馆里订有"集邮"杂志,每月我们成了铁定的第一批读者。有一次在该杂志上我读到了一篇介绍首日实寄封的文章,我和阿毛被首日实寄封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实寄封要求在邮票发行的当  相似文献   

15.
柳承美 《中国集邮》2001,20(7):24-24
近5年来,笔每年都要在国外旅居3,4个月。这对于退休还念念不忘集邮、经常参加各类集邮活动、几乎把集邮当成一种新“职业”的我来说,远在异国他乡,仅靠邮友间的通信和邮寄集邮报刊,实难及时了解国内的各种集邮信息,生活中似乎缺少了重要内容与一大乐趣。去年10月我又赴国外,一住半年有余。年近七旬的我,开始学用电脑,学习上网。众多的集邮网站,令我及时地了解到国内外的各种集邮信息。网上浏览多了,对比之下有了一些看法,愿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16.
在单位的角色近20年来,我一直负责基层集邮协会的工作。我认为本单位的领导对集邮的好恶直接影响到我们协会的存在和发展,如果领导喜欢集邮,就可能对协会工作放一马,不支持也不至于反对。有的领导对协会不屑一顾,认为会员的层次低、素质差,就知道要钱添麻烦。  相似文献   

17.
本刊发表张立《集邮献之连环画的收藏》一(参见060254),对所列的连环画冠以“集邮献之连环画”,本人不敢苟同。又,中开头所述“无论在有关集邮献的述中,还是在集邮献的目录中,几乎难见到连环画这一门类”的说法欠妥。笔专心收集集邮连环画已有3年余,更因撰写有关章而收到许多邮友来信,有交流集邮连环画的,也有赠我集邮连环画的,可以说带动了集邮连环画的收藏;此后,我又比较深入地阐述与介绍了集邮连环画,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上海11·15全国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受害者,也是一位集邮近50载的上海市化工集邮协会工作人员,更是《集邮博览》的忠实读者和积极的投稿者。在这次火灾事故中,集我几十年心血的中外邮品估计难逃厄运(到目前为止,警方出于安全因素考虑未允许我们进楼,因我的住宅是离起火点最近、燃烧程度最严重之处)。我有两部专题邮集曾参加地方和行业的邮展,更令人心痛的是藏品中还有诸多人民币纸币,其中有的可以算得上珍品。  相似文献   

19.
李忠 《集邮博览》2012,(7):55-55
2012年,《集邮博览》迎来了30岁生日,屈指数来,我与《集邮博览》相识已经有24个年头了。我与《集邮博览》初次邂逅,是在1988年。那年我刚高中毕业,走进了社会。当时我集邮已有10年了,但在集邮的道路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一天,上中学的妹妹从学校门口的邮亭买了一本1988年第2期《集邮博览》送给我,我一见这份杂志就特别喜欢。读了以后,我便被这本薄薄的、只有32页的小册子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里面的信息真是太丰富了,特别是“封片简戳”版的文章,我反复阅读了多遍,从此开始痴迷于收集《集邮博览》上介绍的风景日戳。  相似文献   

20.
7年前的6月,我在北京市集邮协会组织的一次集邮学术研讨会上,作了题为《确立文化在集邮中的主体地位》的发言。随后杂志社的编辑让我尽快把讲稿整理成文。决定在杂志上发表。当时,我为《集邮博览》对于集邮文化这个论题的敏锐给予肯定。我以这个题目撰写了文章,很快就发表了,那是200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