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2 毫秒
1.
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第二册《宋定伯捉鬼》有“步行太迟”句。对句中的“迟”,教材注释和《教师教学用书》所附译文都为“缓慢”。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古文百则》(姜涛等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也都把“迟”注释为“缓慢”。笔者以为,上述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奕喻》(钱大昕)一文有“曾观奕者之不若已”句。对句中“曾”,教材第287页和人教社编第二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235页的注均为zēng,乃,竟。”笔者认为这个注音值得商榷。“曾”确有两种读音。查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  相似文献   

3.
“挺剑”与“剑挺”岂能混为一谈江苏沭阳县贤官中学朱其华初中《语文》第六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挺剑而起”句,课本对“挺剑”未作注释,《教学参考书》将其释为“拔出宝剑”。初中《阅读》第六册《陈涉世家》中有“尉剑挺”句,课本把“剑挺”注为:“剑拔出销。...  相似文献   

4.
《渔夫的故事》(初中第一册)中有“笑逐颜开”这句成语,课本注为:“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颜”字未加注,查《汉语成语小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其意为“脸面、脸色、面容”。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归园田居》中有“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之句.课本将“依依”一词注释为“轻柔而缓慢地飘升”.笔者认为此注释欠妥。  相似文献   

6.
<正>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节选了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里“鸿门宴”一段。其中有句是:“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同时还收入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其中有:“寻声暗问弹者谁?琶琵声停欲语迟。”对此,应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译注呢?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持其踵为之泣”句 ,对此句中的“踵” ,新编教材注释为“脚后跟”。检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古诗文选注本 ,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 ,第一册 )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 ,上册 )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册·散文部分 ) ,江夏等编著《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年 6月第 1版 )也把“持其踵”的“踵”注释为“脚后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二册《病梅馆记》一文中有“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氏,能以其智力为也”一句,课本未加注释。五省(区)编写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将这句翻译成“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弯曲,又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凭借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到的。”《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以及其它一些参考书对这一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四册《塞翁失马》有句:“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遽”字课本注道:“遽,就。”高中语文第三册《察今》有句:“其又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中“遽”字课本注道:“岂遽,难道就……,遽,就。”以上二句中“遽”字课本均注为“就”,课本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五册《促织》:“因出己虫,纳比笼中”。各种资料对此句中的“比”字解释不一。课本的注释为“比笼,并放着的笼子”,而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却译作“比试的笼子”。另外,《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注释为“比赛用的笼子”;《中学古文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注释为“小而细密的笼子”。总括上述解释,“比”字释义有三种:一是“并放”意;二是“比试”、“比赛”意;三是“小而细密”意。那么,此句中的“比”究竟应作何解呢?要想弄清语境中一个词语的意义,应该从  相似文献   

11.
新编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在注释《冯谖客孟尝君》中“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的“夫”字时,认为“夫”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见372页)。在该册第八单元的知识短文中又举此句作例,说明“‘夫’用在句中动词之后,起辅助动词以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显然也认为此句中的“夫”  相似文献   

12.
“师心自用”是刘开《问说》中的一句,课本把句中的“自用”注释为“自以为是”。(见高中语文第二册282页)“自用”为什么可以释为自以为是呢?这还要从“自”这个代词在古汉语中用法的特殊性谈起。  相似文献   

13.
“欲语迟”者谁河南\张跃进《琵琶行(并序)》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它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历来为人传诵。诗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两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作了如下解释:(1)[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2)[欲语...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五册单元知识《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介绍“焉”的用法时,编者举了苏轼《石钟山记》—文中的“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为例,将该句中的“焉”解释为“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5.
北宋诗人苏轼贬官在广东惠州时,曾作《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人教社编初中《语文》第三册《荔枝蜜》引用了这首诗的后面两句,教材注解这两句诗时又引出了诗的前两句,但没有时这两句作具体解释。高中《语文》原第一册《南州六月荔枝丹》亦引用了苏诗,教材注“卢橘”为“枇杷”。周有光先生在《语文闲谈·续编下》的《枇杷入诗》中释:“‘枇杷’又称‘卢橘’,现在广东还有这种说法”,并以苏诗为例。上述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八五年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其文约,其辞微”一句。课本注“约”为。简约”,笔者以为不妥。“约”确有“简约”之意,如“故操弥约、而事弥大”(《荀子·不苟》),“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坊记》)。但“其文约,其辞微”,是针对《离骚》而言的,而《离骚》是屈原辞作中的鸿篇巨制,全诗凡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比《诗经》中最长的《七月》还长);对这样的洋洋大篇,熟悉古籍的司马迁,恐怕不会认为是“约”(简短)的。“约”只  相似文献   

17.
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传世名作《琵琶行》中有“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两句。人教版高语第三册(2004年6月第1版)注释为[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人教版高语第六册(1995年6月第2版)注释为:[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二册《苏武》将“单于益骄”句中的“益骄”注释为“更加倨傲”。将“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句中的“益愈”注释为“渐渐痊愈。更,加”。我认为这两个注释有不合文意之处,提出来就教于诸同仁。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赤壁赋》(或《前赤壁赋》)是一篇名作,为各种文学选本所必收。高中《语文》第三册也选入了这篇作品。其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文中的名句。但“渺沧海之一粟”的“粟”指的是什么,有些费解,但教科书未作注释。我们试看一些权威性的书籍中是如何解说的。(一)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4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314页注释18是这样解释“渺沧海之一粟”句的:“这是说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二)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下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6页对“渺沧海之一粟”句及“粟”字均未作解释。(三)《古…  相似文献   

20.
文非 《学语文》2004,(5):48-48,47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高中试验本第一册)最后一段有“果行,国人皆劝”一句,课本注云:“[果行]果决地这样做。指伐吴。”将“果”理解为果决,实属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