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教学目标】感受颐和园长廊美丽的景色,掌握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流程】一、导入课题师:在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生齐读课题)它可是一座具有皇家气派的园林,里面的宫殿金碧辉煌,树丛葱郁,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相似文献   

2.
颐和园游记     
借着去北京看奥运会的机会,我们一家人去了向往已久的颐和园游玩。到了颐和园,由于是奥运期间,中国游客并不多,大多是外国人。此时,天阴沉着脸,使我们感觉很凉爽。从东宫门进了颐和园,正对  相似文献   

3.
一 引入新课,解读课题 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读课题:颐和园)只要一走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相似文献   

4.
一、引入新课,解读课题 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读课题:颐和园)只要一走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应该学会善待自己,也应该懂得人生一世,不应留下遗憾。有一位朋友在北京居住,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从未去过颐和园。并不是因为他没有钱买门票,只是因为他总认为那里的门票价格太高。1970年,颐和园的门票只要五角钱,朋友月收入50元时,并没有去。在他眼里,五角钱足够买一斤上好的猪肉。1980年,当颐和园的门票涨到2元,朋友的月收入也增加到80元时,朋友思忖一番,觉得两元钱都够下一顿馆子了。1990年,我去北京时,曾邀请朋友一同前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7.
郭瑞炜 《家教世界》2009,(Z1):69-69
写作文要注意"真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贵真实"。今天,我们来简单说说——尢芳: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作文选材要真实。说,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事,实实在在的感情,才能触动读者的心灵。郭老师:"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对于你们,就是要求写自己用眼睛看到,用耳朵  相似文献   

8.
金秋的北京,夜色笼罩大地。从玉渊潭通往颐和园的黄金水道上,一艘游船正向前行驶着。“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一阵阵愉快的歌声不时从船上飘来,引得两岸行人驻足观看。一曲唱罢,一曲又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嘹亮的歌声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这群歌者就是全国队刊宣传工作会议的代表们。  相似文献   

9.
“骗子”     
《小学生时代》2009,(6):40-41
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我们的眼睛所见到的都是真实的吗?事实是有时我们的眼睛也会“欺骗”我们自己,这就是错觉现象。  相似文献   

10.
"回顾自己一生的教师生涯,真是想想要哭,很多次让你要哭,想想又要笑,很多事让你笑,这就是生活的真实,教师生活的真实。我们正视它,  相似文献   

11.
回顾自己一生的教师生涯,真是想想要哭,很多次让你要哭,想想又要笑,很多事让你笑,这就是生活的真实,教师生活的真实。我们正视它,又永远  相似文献   

12.
五这就是我们的党员!这就是我们的干部!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华夏儿女!他们用自己无私无畏的善行壮举,真实生动地勾勒出了人类最善良的本质。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没有性别之分,没有职业之分,没有民族之分,没有贫富之分,人人都在尽其所能,人人都成为慈善事业的志  相似文献   

13.
无论你准备走多少地方,北京总是不能错过的一站。北京的魅力,除了故宫、长城、颐和园等著名景点,还有就是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氛围。当最后一缕夕阳点亮紫禁城角楼古旧的金顶,耳边传来昆明湖边晚归燕子的啼鸣,什刹海畔再次响起悠扬的叫卖声……感动你的,是蕴藏在这座700多年城市灵魂深处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4.
正一、读者意识下的原始解读初次接触《颐和园》这一课是在很多年前了。乍一读,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只是一篇游记而已。再次捧读,却被深深地吸引,不是因为颐和园是世界遗产,而是读着文字,仿佛觉得自己在跟着作者的步伐一起游览颐和园,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想着自己曾经漫步其间的情景。读完我不禁感叹:颐和园的景色真美,布局巧妙、建筑宏伟,既有清新的自然景观,又有古朴的人文景观,真不愧是著名的  相似文献   

15.
镜头闪回 想去北京上大学,而且一定要上一所重点大学,一直就是我的心愿。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北京是首都嘛,从小就在课本和电视里了解了很多。后来在一个假期里,爸爸还带我去玩了一趟。什么颐和园、故宫博物馆,北京就是北京,那才叫一个恢宏大气。而且现在考到北京去念书,正好能赶上2008年奥运会。这个机会可是千载难逢啊!  相似文献   

16.
期待蓝天     
<正>同学们,说到北京,我们不得不想起一个令人心慌的词汇——雾霾,这是近几年来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然而,我们深信:花凋谢了,总有再开的时候;雾霾来了,总有散去的时候。北京,依然是人们心中向往的圣地。(淘淘)北京之大,大得我们难以想象,不要说天安门广场的宽广,也不要说万里长城的壮美,更不要说颐和园的惬意了。然而,北京,我们想说爱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17.
大英博物馆将被要求打开自己的档案室.让来自中国的调查组编录“丢失”皇室宝物。中国称,150年前英国军队放火烧毁了北京的颐和园。并从中掳走大量物品。  相似文献   

18.
“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体验、感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新课标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细节就会发现,学生在写作时,思绪一般都会进入自己熟悉的生活,把生活中的一些画面记录下来,形成美文。学生作文就是心灵的写照,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当然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1927年6月2日,民国时期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北京颐和园门口,一辆人力车到此停下来。一位身材不高、面孔瘦小、脑后拖着辫子的老人下车后径直步行到昆明湖边。他来到排云殿西鱼藻轩前,徘徊流连,点燃一支纸烟,烟尽之后,从容地纵身跃入湖中。从投湖到被园役发现救起,只不过几分钟时间,然人已气绝。当时围观之人并不知晓其真实身份,待发现这位老人脑后有辫子一根,方明白这就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随后,又从王国维  相似文献   

20.
相传,北京颐和园刚刚建好,慈禧太后让主管建园的工部大臣找人写"颐和园"三个大字,做成金字牌匾挂在东宫门。工部大臣心想,这匾不比寻常,要么请书法大家来写,要么请位高权重的人来写。最后他灵机一动想到了光绪皇帝是一朝之主,如果皇上愿意写,一方面是符合皇家园林的地位,另一方面这也是在万岁驾前讨宠的良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