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杜甫诗不特善于纪事,亦长于纪历,杜甫诗集中有不少以节令为题的诗歌,"九日"诗就是其中的一类.重阳节在唐代深受重视,杜甫"九日"诗广泛反映了唐代的重阳节习俗,而在主题上则明显地保留了忧郁色彩--既伤老叹悲又忧国忧民.读杜甫九日诗,犹读唐代风俗史,还能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课前准备]1.让学生课前查阅重阳节及诗人王维的有关资料。2.让学生搜集有关重阳节的古诗,读读背背。[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1.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重阳节)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你们对它了解多少呢?(进入网页浏览)2.了解重阳节。(1)教师简单介绍重阳节。(2)学生浏览网上资料,增长见识。(3)学生说说自己了解了哪些重阳节知识。3.介绍诗人王维。师:说到重阳节,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都留下了佳句,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学诗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  相似文献   

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那天思念亲人的情景。这首诗提到了重阳节的两个主要习俗:登高和插茱萸。你知道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相似文献   

4.
秋夜诗游     
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乙:请问,诗中说的这个“佳节”是什么节日?甲:你再听下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乙:噢,我明白了,是重阳节。古时候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节前节后,秋高气爽,我们  相似文献   

5.
重阳节登高、插茱萸、赏菊、饮黄花酒等风俗形成于六朝时期。唐代吟咏此类风俗的诗作很多,如王维、储光羲、许浑、王勃、李峤、崔曙、李白、岑参、孟浩然、杜甫等人皆有相关诗作。从他们的诗中解读六朝掌故及相关历史人物,如陶渊明、孟嘉、刘裕、谢灵运等在重阳节活动中的故事,并揭示其对相关风俗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还来就菊花”是“还来欣赏菊花”的意思,但是文章通过分析“就”的词义、考证重阳节饮用菊花酒的风俗以及分析整首诗的意思后认为:“还来就菊花”宜理解为“还来饮菊花酒”。  相似文献   

7.
<正>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  相似文献   

8.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自汉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在重阳日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文人骚客也因此留下了众多歌咏重阳的诗章。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西京杂记》记载:“九月重阳,就此出游登高。”登高望远的习俗始于西汉,到唐代则已非常普遍。这从众多唐诗中可见一斑。李白有诗云:“九月天气  相似文献   

9.
《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的,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对此诗的教学,笔者有几点设想:一.诗意起航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  相似文献   

10.
重阳登高,茱萸遍插。佳节思亲,乡愁四韵。1928年的重阳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诗有酒的日子里,所以他自称是“茱萸的孩子”。在多数人眼中,余光中以诗闻名,其实,他的作品不全在诗,他的诗情早已化入散文,今天,就让我们到余光中的散文中去感受他的诗情,  相似文献   

11.
诗话重阳     
<正>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传统的重阳佳节。《易经》一书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古名"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也称登高节,有登高避灾的习俗。唐朝诗人朱庆馀在《旅中过重阳》中写道:"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白居易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台,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  相似文献   

12.
重阳话敬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远在战国时期,从爱国诗人屈原的《远游》一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之句,便可证明重阳的存在了.按我国的传统习惯,九为阳数,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有寓意长久,祈望长寿的意思.所以,把这一天定为“老年节”.  相似文献   

13.
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这个成语,小朋友作文时容易用错,今天我们来作一番辨析.首先要明白"黄花"是指菊花,如毛泽东诗句"战地黄花分外香".古人有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赏菊的习俗,文人还要即兴作一些咏菊诗."明日"指重阳节的第二天(农历九月十日),这时已过了节令,赏菊、咏菊也就失去了兴味.所以"明日黄花"的意思是:一、古代文人常用来抒发年龄已老,事业不成之意,如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二、泛指过时落伍的事物,如郭沫若<沸羹集序>:"这里有些是应景的文章,不免早已有明日黄花之感."  相似文献   

14.
代义国 《科技文萃》2001,(11):57-58
重阳节相传起源于东汉时期,千百年来已成为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台湾民间当然也庆祝重阳节,但除保留着许多与祖国大陆民间相近的习俗外,台湾的重阳风俗又增加了不少颇具特色和风趣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余全有 《天中学刊》2014,(2):103-106
九月九日定型为民间传统节日是在西汉初期以前,而使用"重阳"这一节日名称,则是在东汉之后。重阳节包含众多习俗因子,许多因子来源于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它们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并不断赋予重阳节俗新的文化内涵,使重阳节俗一再演变。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培养孩子们感恩祖辈的情怀,近日,南宁市衡阳西路第一幼儿园开展了"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中,园长甘丽琼向小朋友们介绍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接着小朋友通过视频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以及重阳节人们的主要风俗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重阳节习俗逐渐由驱邪避灾向欢宴祈寿演变的同时,随着民族文化的日臻完善,重阳节文化释放出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并产生了质的升华。历代文人、学者借重阳节之际抒情达意,写出无数情景交融,并深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佳作,从这些古典诗词中可以透视重阳节习俗所呈现出的五彩缤纷的民间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九”在我国古代的术数中属阳数,九月九日是双阳重逢,故名“重阳”,它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是诗人的节日,历代诗人骚客以重阳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至今仍流传不衰。在重阳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为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在诗中不是说自己重阳登高,而  相似文献   

19.
一、重阳节的起源 一般来讲,重阳节的某一些习俗在先秦时的社会风俗中就有显现,到了东汉时期,重阳节正式形成,至六朝时定型,成为广泛流传于百姓中的重要传统节俗。  相似文献   

20.
重阳节是杂揉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之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社会各界都应充分重视重阳节。一、提升重阳节的内涵,营造重阳节文化氛围;二、从学生抓起,通过宣传教育,传承重阳节;三、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四、开发"银发经济",节日促销老年用品;五、吃喝兼顾娱乐,在传承中创新;六、汲取世界各国节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