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月痕》是晚清的一部长篇小说,共十六卷五十二回,系福建侯官魏秀仁所作。关于《花月痕》一书的成书年代,历来众口一辞,并无异说。鲁迅先生曾说:“其后有《花月痕》十六卷五十二回,题‘眠鹤主人编次’,咸丰戊午年(1858年)序,而光绪中始流行。”《花月痕》作者魏秀仁在本书前后序中也未明确说明创作时间,仅在前序末题:时  相似文献   

2.
魏子要论略     
清代狭邪小说,继《品花宝鉴》之后,复有《花月痕》。《花月痕》作者为谁?因小说第一回有“小子南边人”一语,便有人说是“江南名士”,又有人说是“湘人某”。这些说法出诸揣度,均与事实大相径庭。《雷颠随笔》及《小奢摩馆脞录》,虽云其为魏子安,但前者以他为“同、光朝人”,后者却谓之生于闽县,也都不甚确切。鲁迅则以充分的根据,断定此书为嘉、同间侯官魏子安作(《中国小说史略》)。谢章铤《题魏子安所著书后》五绝三首,  相似文献   

3.
刘艳青 《快乐阅读》2011,(17):122-123
《花月痕》曾经是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曾经开了民初一代小说的风气。郑逸梅把《花月痕》列为他最喜爱的小说,排名还在《红楼梦》之上。民国小说家徐枕亚、张恨水等都对《花月痕》评价极高,承认自己的创作受到它的影  相似文献   

4.
《花月痕》作为狭邪小说的代表作,曾经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其地位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超过《红楼梦》。自其出刊以来,备受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对它的文学解读也因为衡量文学的价值标准的异同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将从作者生平及成书过程、文本的分析及解读等方面,对近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花月痕》的研究进行整理研究及总结,并附有笔者自己的看法,力求窥探此中研究的不足并探寻出《花月痕》研究的新空间,丰富《花月痕》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选入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已经有好多年,在几次教科书改革中都保留下来,《祝福》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在人教社出版的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的几版教师用书中,对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以及“我”等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都有详细、丰富、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魏秀仁的《花月痕》是一部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一般论者简单地视为狭邪作品,认为是受才子佳人的影响而成,而没有深入进行探讨。本文试图从作者的独特个性、文人心态、历史时代、受经典作品的影响等方面简略地探讨魏秀仁《花月痕》的自叙性,探索《花月痕》的艺术渊源,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影响力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魏秀仁的《花月痕》是一部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一般论者简单地视为狭邪作品,认为是受才子佳人的影响而成,而没有深入进行探讨.本文试图从作者的独特个性、文人心态、历史时代、受经典作品的影响等方面简略地探讨魏秀仁《花月痕》的自叙性,探索《花月痕》的艺术渊源,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影响力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陈翠岚 《广西教育》2012,(18):58-59
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上,发表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表现深切,格式特别”的白话创作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块奠基石。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人们”,目的是“要将旧社会的病暴露出来,催人留心”,写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同时也留下他在追求探索中孤独、苦闷、彷徨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11.
日前,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的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大村泉称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为虚构小说而非“回忆性散文”,惹来学界热议。我国学者、著名鲁迅研究专家、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王吉鹏旋即予以坚决回应,表示《藤野先生》某些内容“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但只是记忆的失真,而绝非“虚构”。据了解,大村泉在其《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是“回忆性散文”还是小说?》的发言中,考证鲁迅《藤野先生》有几处细节不符合真实,如鲁迅在仙台的某科考试成绩不是60分以上而是58分,与鲁迅有联系的学…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曹聚仁先生抗战时期曾在上海出版过《鲁迅手册》。一九五六年在香港出版了《鲁迅评传》。一九六六年又出版了《鲁迅年谱》。后两种书多次重版,行销香港、南洋各地,在海外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在我国的外国留学生中也有较大的影响。曹先生这两本著作都写于“文化大革命”之前。他对于“文革”前的鲁迅研究状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那时候国内与鲁迅同时代的“那些接近鲁迅的人”都已  相似文献   

14.
《社戏》是鲁迅先生于 192 2年 10月写的一篇小说。对于这篇小说的教学 ,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在“反映童年生活的情趣”上作文章。其实 ,这是走入了《社戏》教学的误区。我认为 ,《社戏》一文 ,反映了鲁迅先生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 ,是鲁迅先生民主精神的伟大体现。鲁迅先生用白话小说这个“旧瓶” ,装了一瓶饱贮着“五四”以来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新酒” ,呈现给广大读者 ,以期唤醒民众 ,疗救社会。先说自由。《社戏》中的平桥村 ,是我心中的“乐土” :在这里可以免念“秩秩斯干悠悠南山”等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经书 ;可以不必…  相似文献   

15.
钱燕 《现代语文》2014,(6):72-7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发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来鲁迅先生把它编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孔乙己》进入中学语文课本多年,笔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之余,研读并归纳了孔乙己的七宗“最”,兹述如下:最奇特的名字。  相似文献   

16.
<正>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故乡》,经常被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展现了极大的文学价值与教学价值,为此,通过对《故乡》重要地位和教学价值的分析以及《故乡》主题的深化解读,探究鲁迅先生这场关于故乡的艰难“身份认同”之旅。一、《故乡》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一)《故乡》的写作背景《故乡》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我”其实就是鲁迅先生自身的影射和写照。《故乡》创作于1921年,  相似文献   

17.
张良金 《学语文》2012,(5):45-46
钱理群先生称《在酒楼上》为“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甚至称之为“最具鲁迅气味的小说”。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塑造了一个小知识分子吕纬甫。吕纬甫曾经是一个很激进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宋代说话”的分类,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根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分为四科,即:小说、谈经、讲史书、合生,这一分类方法有误,是鲁迅先生对《梦梁录》的误读所致。实际上"宋代说话"应该分为小说、说经、讲史书和商谜四科,“合生”从属于“小说”。  相似文献   

19.
“阴冷、鬼气”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药》的艺术风格,这来源于鲁迅先生谈《药》的两段话和对小说文本的分析。《药》的这种艺术风格显然受到俄国作家安特莱夫小说的影响,却又不完全等同于安特莱夫的小说,因为《药》给人的感觉不是颓唐而是希望。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宋代说话”的分类,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根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分为四科,即:小说、谈经、讲史书、合生,这一分类方法有误,是鲁迅先生对《梦梁录》的误读所致。实际上"宋代说话"应该分为小说、说经、讲史书和商谜四科,“合生”从属于“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