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道、佛三家学说在对待现实人生的态度上是截然不同的,但都追求一种超越世俗、超越物累、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孔子的"四毋"说、庄子的"三无"说和佛家的"破二执"说,都是为了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精神境界.三家学说中的自我超越哲学,对净化人们的心灵,消除人的私欲心,是很有警世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西方小说叙述惯例是"从中间开始",中国传统则是"从头开始".这不是小说技巧问题,而是中西审美文化差异使然.西方惯例是西方"征服自然"文化传统的审美表现,而中国惯例则是"顺应自然"文化传统的审美表征.随着文化传统的变异,惯例也可以自行解构.  相似文献   

3.
赵强 《职业圈》2007,(19):127-128
比喻作为最常见的修辞方法之一,倍受东西方学者的关注.文章试用模糊学理论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评价比喻的另一方法.  相似文献   

4.
北宋理学家邵雍提出了他的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即三乐说:"人世之乐""名教之乐""观物之乐".冯友兰先生提出了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两种学说具有一定的可比较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冯友兰先生的"接着说"的哲学对宋明理学人生境界理论的吸收与深化.  相似文献   

5.
"正变"论诗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源于<毛诗序>的"变风"、"变雅"说.元人在传统"正变"说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宗唐"的逻辑理路,并通过由"世次"论到"体制"论的重心转移,确立了"唐音"这一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范式,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唐诗接受.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民族文化研究需求,对稀有剧种"耍孩儿"的历史与构成,进行了多方面的文化探源和科学解释.认为其渊源与早期道情、宋代说唱、元代小令存在某种联系,艺术形态上则保留了某些中古特征.解释了"耍孩儿"独特唱法的本质属性及产生的地理人文原因,指出其具有仿生学的意义,在"非物质文化"中具有多方面的民族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洪 《职业圈》2007,(17):4-5
人口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而目前人口问题仍然面临许多困境与挑战.女性教育是解决众多人口问题,达到人口和谐的"族"点.文章从这一认识出发,阐述了女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今后女性教育如何才能健康发展,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猛 《职业圈》2007,(11):46-47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既有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又有现代教育实践能力;既有较高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又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文章阐述了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作用及培养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楚简中的诸"司"及其经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在楚地出土了多批卜筮祭祷简,其中常见有名为"司某"的神祗受到祭祷.据统计,大约有司命、司禄、司祸、司慎、司祲、司怪、司褨、司救等八种,它们通常并列出现,同时受祭,且居于天神"太"之后.本文认为,它们大多为天神,是以中官天极("太""太一")为核心的一系列星官,如司命、司禄、司慎、司怪四神.而司祲为主太阳云气之神,也与之有关.其它如司祸、司褨、司救之具体含义尚待进一步探索.对这些神祗的解读,有助于解决经学尤其是礼学研究中的某些问题.例如,<周礼>的成书时间和"六宗"的具体内容,历代聚讼不决,楚简材料似乎倾向于<周礼>成书不晚于战国中期,"六宗"当以王肃说为胜.  相似文献   

10.
郭洪 《职业圈》2007,(12):191-193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其深刻的自身特点、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根源.高校"基础课"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灌输和实践环节是切实加强高校"基础课"的实效性,树立大学生正确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把价值观教育具体落实到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他们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