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青出于蓝”这个成语,目前比较通行的三种辞书解释如下: 1、靛青是从蓼蓝等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蓼蓝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甘肃师大《汉语成语词典》) 2、《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与上述第一种解释基本相同:蓝色是从蓼  相似文献   

2.
青出于蓝     
青:即靛(dian)蓝,深蓝色染料,用蓼(liao)蓝的叶子发酵制成。蓝:蓼蓝,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这个成语意思是蓝色从蓼蓝提炼而成,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相似文献   

3.
《包身工》一文中,对包身工有“猪猡”、“机器”、“(?)装劳动力”、“泥土”、“(?)鸭”等多种比喻称呼: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包身工》一文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为了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包身工人(?)(?)(?)(?)的生活状况加以揭示,从而表达了作  相似文献   

4.
我们如果要形容一个人的心情极不平静,就比喻说“他的心里就象江水在奔腾”,这在很多情形下,大致可当。但是下面的比喻不能移给别题别境:①当弟弟匆匆在“东来顺”举行告别家宴时,亲戚们纷纷起身祝酒,我却呆着不动——心就象火锅中的汤水那样翻腾。”(子冈:《姐弟情上的伤痕》)  相似文献   

5.
唐代李贺《致酒行》末两句:“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当:正当,应该。拿:读 ná,牵引,择取。拿云:比喻高昂的志趣。呜呃:悲切、气短的样子。坐:徒然,空。幽寒:喻处境困厄。  相似文献   

6.
《老子》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阐述其思想。这些比喻各有特点,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亦有很大不同,在大量比喻的背后是《老子》的典型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其特征是重了悟不重论证。比喻使《老子》文约义丰,言简意赅,却暗示有余,明晰不足。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孙武,中国。《战争论》——克劳塞维茨,德国。《机械化战争》——戴高乐,法国。《军事战略》——索科洛夫,前苏联。《制空权》——朱利奥·杜黑,意大利。《制海权对一六六(?)——一七八三年历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四册《甲申三百年祭》中的“首鼠两端”一词,课本注为:“也作‘首施两端’,比喻进退无据,瞻前顾后,迟疑不决。首鼠,首施,都是首尾的意思。”此注意思是对的,但应删去“比喻”二字,因这里不是用的比喻义。由张寿康审定、水利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词语集释》(以下简称《词语集释》)高中第四册注为:“指老鼠出洞时,探头探脑,进退无据,瞻前顾后,疑虑不决的样子。”将“首鼠两端”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通过解剖周代的社会基层组织——里社,从一个侧面反映周代的社会性质。里社是各级领主采邑内的基层组织在周代的铜器铭文诸如《大(?)》、《令(?)》、《(?)》中有许多关于“里”、“里  相似文献   

10.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荀子心目中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实即指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已,止,即半途而废的意思。首句即提出论点,统领下文。一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靛青;蓝,草名,蓼蓝,叶子可作染料。而,转折连词。可译为“但”,“却”。这是一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第一个“于”,从,第二个“于”,比,均为介词。译时将补语“于蓝”分别移于动词“取”和形容词“青”前作状语,即“从蓝草里提取”和“比蓝色更深”。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出此。比喻一。说明只要认真学习,持之以恒,就必然一代胜过一代。这是对儒家固守旧礼、鼓吹“今不如昔”谬论的有力批判。  相似文献   

11.
串喻浅说     
《天方夜谭》中的《渔夫的故事》在形容魔鬼时,说他“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这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对魔鬼的巨大和凶恶留下了深刻而具体的印象。我们把这种连用的比喻称为串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散  相似文献   

12.
一、解题导入 1.解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宇宙生命之谜》(板书),在你的脑海里“宇宙”是什么样子,“谜”又是什么意思?(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问题) 2.导入:我们一起来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看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课本中带“像”字的句子颇多,如果不认真理解和辨析,很容易被误当作比喻句。一、是形容,不是比喻。例:“回到家里,他自己淋得像刚从水里捞上来的样子。”(《饲养员赵大叔》)这句是形容赵大叔衣服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2003年12月第一版)《边城》中有这样的句子:“(翠翠)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其中“喁喁”教材注释为:“yóngyóng形容低声细语。”笔者认为此注不妥,理由是:“喁喁”读yóngyóng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注为:“〈书〉比喻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在《汉语大词典》中注为:“①鱼口漏出水面翕动的样子。②仰望期待貌。③象声词。”在《辞海》中为:“蝉鸣声。”并无教材注释中“形容低声细语”之意。“喁喁”读yúyú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注为:“①随声附和。②形容说话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说的省略比喻词的比喻,并不包括借喻。借喻压根儿不需要比喻词,而是直接用喻体取代本体。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鲁迅《故乡》)此句直接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借喻不仅不需要比喻词,连本体也不出现。而省略比喻  相似文献   

16.
北门之管——管,王念孙《广雅疏证·释宫》:“管(?),以铁为之,似乐器之管(?),搢于锁内,以搏取其键也。”王力《同源字典》:“上古锁钥形似乐器管(?),所以也叫‘管’或‘管(?)另’.”勤而无所——①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  相似文献   

17.
植物有姿态     
<正>写作文时,植物是少不了的写作对象,它们似乎有相对固定的“样子”——干、枝、叶等。很多同学以为写好植物,无非就是用心观察它们的色彩和形状,如果写花,再描写一些香气,另外运用一些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春天到了,柳树长长的枝条如少女的长发。桂花像星星一般开满枝头,花香沁人心脾。  相似文献   

18.
比喻是出现最早、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格的一种,它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复杂的表现形式,如比喻体或相似点出现多样化,又如喻体为几个事物的关系等等。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将具有多个相似点或多个喻体事物的比喻称为复杂比喻。如果一个比喻只有本体是几个事物,而喻体事物和相似点都是单一的,那么这个比喻仍不能算作复杂比喻。如:例1:井冈山!/宝塔山!/——我们稳固的基石!(贺敬之《放声歌唱》)例2:扫帚到了,政治影响才能发生效力。我们的扫帚就是共产党、八路军和新四军。(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例1有“井冈山”与“…  相似文献   

19.
在背景音乐《福娃歌》中,5个福娃上场。同时向大家打招呼:你们好!贝贝:大家一定认识我们吧,我们叫——福娃分别说:北——京——欢——迎——你。欢欢:我们五个样子不同,你们知道我们代表什么吗?  相似文献   

20.
审稿台     
《中学生读写》2008,(11):144-147
<正>本期"审稿台"(?)名录如下:最具戏剧性的(?)文:《我们的糖先涩后甜》最具爆发力的(?)文:《如烟花般坠落》最具有黑马潜质的(?)文:《天又蓝纪念中学》最值得期待的(?)文:《除了爱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