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艳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曰:“色美曰艳。”孔颖达曰:“美者,言其形貌美;艳者,言其颜色好。”①竹添光鸿曰:“凡女子称美者言颜色,则艳者其光也。美之尤者, 必有光气动人。”②按:《方言》卷二:“艳,美也……宋、卫、晋、郑之间曰艳……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美状为窕,美色为艳。”以“色美”释“艳”,不为无据,然与“美”字并列,终嫌意义重复。“艳”当指身材高大。《说文》:“(?),好而长也。从(?),(?),大也。盇声。《春秋传》曰:‘美而  相似文献   

2.
相台岳氏刊《九经三传》,世称善本。今所传《春秋经传集解》每卷后有“相台岳氏刻梓荆溪家塾”牌记两行(见图),前人因以为相台本群经为岳珂家刻本,又别有《九经三传沿革例》,亦肯定为岳珂所编。按《九经三传沿革例》始著录于《文渊阁目》,一册一为部,凡六部,完成者一册,余均注阙。至《内阁书目》,则云《九经沿革》一册,全;又一册,全。而张萱等注曰:“宋相台岳珂家塾刊本,与《九经总例》相同。”盖其前著录《九经总例》一册,注曰:“《九经》诸本互异,此书总其互异者详辨之。曰书本、曰字画、曰注文、曰音释、曰句读、日脱简、曰考异、凡七则。  相似文献   

3.
说“论赞”     
“论赞”,是中国历代书籍和文章中的一种定型化的文字体式。包括史书中的论赞以及这种论赞的衍生物——其他作品继承和仿照史书的论赞体所作的论赞。 史书中的论赞,指史书纪传篇之末所附的评语。其名目很多,《左传》称“君子曰”、“君子谓”或“孔子曰”;《史记》称“太史公曰”;《汉书》、《后汉书》。《明史》等皆称“赞曰”;汉荀悦《前汉纪》《宋史》、《清史稿》等皆称“论曰”;《三国志》称“评曰”;常璩《华阳国志》称“撰曰”;《旧唐书》称“史臣曰”;《资治通鉴》称“臣光曰”。其他还有称为“议”“诠”“序”  相似文献   

4.
冰野 《兰台内外》2007,(1):64-64
“市”最初叫作“市井”,是买卖货物的场所。《国语》有“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之说。《汉书》有“商相与语财利干市井”句子。那么。为什么叫作“市井”呢?据《管子》云:“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当然,古籍中关于“市井”的释义还有很多,如《汉书》颜注说:“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风俗通》所收俗说:“市井,谓至市者当于井上洗濯其物香洁”。较为后人认同的是《春秋井田记》说:“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同财货。因井为市,交易而退,故称市井也。”  相似文献   

5.
章回体通俗小说《何典》,为清人张南庄所作。光绪五年《申报馆书目续集》曾介绍过这部由该馆仿聚珍版印行过的小说谓:“书中引用诗人有曰活鬼者,有曰穷鬼者,有曰活死人者,有曰臭花娘者,有曰畔房小姐者。阅之已堪喷饭,况阅其所记,无一非三家村俗语,无中生有,忙里偷闲。其言,则鬼话也;其人,则鬼名也;其事,则开鬼心,扮鬼脸,钓鬼火,做鬼戏,搭鬼棚也。语曰,出于何典,而今而后,有人以俗语为文者直曰:出于何典而已矣。”使这《何典》在20年代再次问世者,不能不归功于吴稚晖。据吴稚晖说,当他读过《何典》,书中那句“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一下子打破了他“要做阳湖派古文家的迷梦,说话自由得多”了,据说,吃透了这两句话的“精神”,“才能得言论的真自由,享言论的真幸福”云云。不管吴稚晖是否是张大其词,反正这《何典》借吴稚晖的宣传而引起了刘半农、钱玄同的注意。1926年初,  相似文献   

6.
顺便说一句并非题外的话,如果药厂将“包治百病”标在药名里。强调这是他们追求的“理想”和“特色”,又如何呢?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用“规范”二字冠名,理由大致有五:一曰并非自己先行,二曰全面符合规范,三曰贯彻抽象原则,四曰市场竞争需要,五曰吾之理想特色。然而,其论貌似  相似文献   

7.
荐羞僖公十七年:“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羞于公,亦有宠。”竹添光鸿曰:“羞,食味也。”①杨伯峻曰:“荐羞同义连绵词。……雍巫职在烹割,故进所食之品物。”②按:《说文.丑部》:“羞,进献也。”“荐羞”同义连文。隐公三年《传》:“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僖公三十年《传》:“荐五味,羞嘉谷。”皆以“荐”、“羞”相对。《史记.齐太公世家》作“因宦者竖刀以厚献于桓公”,正以“献”释“荐羞”。既曰“厚献”,则所献未必为肴馔可知。欲鞭之僖公二十三年:“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王叔岷曰:“案《国…  相似文献   

8.
新编《辞源》,内容丰富,方便读者,其功不小,然亦有未尽善处。今举三条,辨正如次。一、《辞源》“骨更”字条下云:“(一)食留咽中。见《说文》”。按:《说文》曰:“骾,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晋语》:卜籀曰:狭以衔骨。韦注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曰骨骨更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食骨留咽中,,这个“骨”字是少不得的。如果仅是“食”留咽中,则为因噎废食之“噎”矣,不成其为“骾”了。旧本《辞源》作“骨留咽中也”,省一“食”字,犹不失原义。今《新华字典》解作“骨头卡在嗓子里”,非  相似文献   

9.
《语文建设》1998年第9期刊登了蔡永贵先生《一则引文的出处》一文,读后深受启发。特别是蔡先生那一丝不苟、严谨认真,为求真理,不辞万难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蔡先生是在对勘沈兼士先生《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与洪诚先生《训诂学》引用晋杨泉《物理论》的文字时发现问题的。沈先生的引文是:“《艺文类聚·人部》引杨泉《物理论》‘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洪先生则将首句引作“在金石曰坚”,并在脚注中注明:“是杨泉《物理论》佚文,见《艺文类聚》人部。”究竟是作“在金曰坚”还是“在金石曰坚…  相似文献   

10.
林浩 《军事记者》2006,(11):66-66
顾名思义,“编后”是编辑“编稿之后”写的,与稿件的作者何干?通讯员给自己的新闻稿写类似“短评”、“编后”这样的评论,是不是越俎代庖?是不是狂妄之举?笔者从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这种做法对报道员来说是有益的。给自己的稿件写评论,可以从历史渊源中找到根据。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一些篇章的末尾附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所记叙的人和事写下的评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短评”、“编后”之类的文字。《史记》之后的史籍也多有类似评论,诸如《汉书》的“赞曰”、《三国志》的“评曰”、《魏书》的“史臣曰”、《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1.
在报上看到一篇短文,谈“每况愈下”这个成语。作者说,这用错了,应该是“每下愈况”,语出《庄子》。我觉得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成语的字义的变化和我们对这种变化应该采取的态度。“每下愈况”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篇《知北游》。现在把有关的一段抄在下面: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  相似文献   

12.
看板     
《世界》:贾樟柯“终见天日”4月8日起 全国公映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世界》是贾樟柯执导的第7部电影,也是他的第一部“地上作品”。因此,第一次获得审查通过的《世界》显得引人注目。《世界》讲述了几个农村来的年轻人在一个世界公园里的工作与生活,女演员是贾樟柯的“御用女主角”赵涛,而男主角则由王宏伟换成了成泰燊,他在电影里扮演一个保安。贾樟柯说,之前他的几部电影都是在说家乡山西,但事实上自己已在北京生活了近10年,“我希望拍一部关于城市生活印象的电影。世界公园是一个合适的场所,里面全是人造景观,而里面那些来自农村的人,也会有一种奇怪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读新近出版的《梁衡散文选》(东方出版社),忽然想到创作界的另一面现象:一曰“小女人散文”,一曰“小男人文学”。冒昧揣想,前者大概是出版者(书商?)苦心孤诣想出的一种促销策略,也就是时下流行的说法“炒作”。其意图无非是以贬为褒或贬或褒贬褒并行。以这种模棱两可模糊朦胧的“商标”系列招徕读者。令人费解的是,这些被誉为“小女人”的作者有的竞受之泰然,有的还趋之若鹜,是为自己的“小”青春“小”视野“小”情怀“小”胸襟,还是为别的什么难以表述不愿言说的“小”?不得而知:“小男人文学”则是批评家提醒人们注意的  相似文献   

14.
一:高祖时期——质木无文汉高祖刘邦以其恢弘的气度威加海内,奠定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大风起处,云动雨散,一群草莽英雄,终平天下安社稷。烟尘四起,根本就无人去过问诗书,刘邦对文人更是毫不在意,见儒生则溲溺其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汉书·陆贾传》)见俪生则倨使两女子洗足,郦生入,长揖不拜,曰:“……”沛公骂曰:“竖儒……”(《汉书·郦陆硃刘叔孙传第十三》)叔孙通将为他定制礼仪,一生无所畏惧的刘邦惶恐地问:“得无难乎?”还郑重地交代叔孙通定礼制时要估计他是否能够遵行而定。非但皇…  相似文献   

15.
自从“一国两制”提出之后,我们报纸上对于台港澳的消息,已引起注意,不断出现“台港澳”的专栏新闻,报道当地消息。这诚然是一件好事,不过,在选材上,却不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试以某报某日的《台港澳新闻》为例,一个专栏里,收了四条新闻,其一曰:《台湾重金属污染严重》;其二曰:《台湾森林历经浩劫》;其三曰:《台湾南部蔓延登革热流行病》;其四曰:《台湾流行算命求神》。把四条新闻放在一起,人们就可以见到台湾这个地方,污染严重,疾病流行,迷信盛行,一句话,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然,以台湾之大,这些消息自有他的根据,正  相似文献   

16.
《工人日报》今年6月19日有则新闻——肩题《枪杀经过竟有空穴采风霸州百姓呼吁公正执法》、主题《不能让无辜者永不瞑目》,报道了河北霸州市杜书贵撞车后枪杀该市供电局一职工的血案。但看完整篇报道后发现,我们的记者、编辑先生望文生义,将成语“空穴来风”的意思领会错了。“空穴来风”,语出《文选·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注曰:“门户孔空,风善从之”意思是说有木桩(枳,也称枳橘:句,  相似文献   

17.
方志之兴尚矣。《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说者谓即后世邑乘之权舆。然其文不曰“掌方志”,而曰“掌道方志”,故郑玄注云:“说四方所识久远之事,以告王观博古所识,若鲁有大庭氏之库,殽之二陵”,明其为口头传说,非有成书也。古人方隅地史,今日所存,莫早于袁康《越绝书》之《吴地》《越地》两传,垂二千年;次则常璩《华阳国志》,将千七百年矣。读《隋书·经籍志》,地理一类,元  相似文献   

18.
[原文]要做则做后生家每临事①,辄曰②:“吾不会做”。此大谬③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④,大误终身。家⑤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⑦。世人若被明日累⑧,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⑨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注释] ①后生家每临事:年轻人每逢遇到事情。后生家:年轻人。临事:遇  相似文献   

19.
“经典”一词,古已有之。在国人心中,“经”是神圣的典籍。《文心雕龙》:“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博物志》:“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作曰传。”甚至图书也被分为经、史、子、集四类,经独立一类,而且置首位。若将“经典”改为“精典”,则神圣之气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20.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