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韩国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面临着一个问题,担心数学考试的成绩。因为我从来不喜欢数学,所以不喜欢做数学题,结果初一到初三的数学成绩一直都不好。但上了高中以后,面对着上大学的问题,所以我必须要提高数学成绩了! 首先,我把每天学习数学的时间安排好了——每天至少要学习两个小时。然后定了我家附近的图书馆的座位。从我下决心的那一天开始,我每天晚上八点钟到图书馆,学习到晚上十二点多。连星期六和星期天也是这样。有时候,一大早就去图书馆,但很晚才回来,在图书馆学习了半天多的时间。这样的生活把我的爱睡觉的坏习惯也解决了。  相似文献   

2.
昨天.把把麻麻(爸爸妈妈)的公司搞活动.一大票人去一个叫南郊公园的地方搞一个叫烧烤的活动,于是我也跟着去了,如果不带我去.我就哭.哼。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胆小怕鬼的女孩。有一回,妈妈去上班了,爸爸去兰州了,让我一个人看家。忽然下起雨来,雨点"啪啪"地打在窗户上,我以为鬼来了,可把我吓坏了。我急忙跳上床,拉开被子蒙住头,连大气也不敢出。  相似文献   

4.
丢字     
《红领巾》2008,(4):50
小明有一个毛病,他不会写的字既不问家长也不问老师,就把这个字丢掉,不写了。 有一篇作文,小明是这么写的:我有一个好爸爸,爸爸爱我,我也爱他。爸爸身体不好,我去给他买人。我走遍了所有卖人的店,有胖的人,  相似文献   

5.
我常想,一个人想把爱给一个"人",很难;想被一个人爱,更难。人是善变的,是难以捉摸,而且不由自主的。因此,我时常情愿去爱一种生活情调,一种况味,一些景物,一片时辰。我喜欢去一些全新的地方,这地方倒也不一定是在远处。  相似文献   

6.
兰海 《中国教师》2004,(6):54-55
回国后,很多人都问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国外和国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考虑了很多,衣食住行?思维习惯?意识形态?都不是。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周末生活。印象之中,我们的周末一般都是补课,吃饭等。但是,在德国,人们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给了图书馆和各种博物馆。国外的留学生活,让我在忙碌的学习工作之余,最放松和惬意也最让我怀念的就是每个周末。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来到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看书、休息。这也是许多德国人的选择。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前身是王室图书馆。以前在帝王的统治下,各属土必须把所有的出版物送一份到…  相似文献   

7.
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秋日的余晖把校园中的一排银杏涂染成斑驳的金黄,我和语文课代表一起去图书馆,在那个书的海洋里,在那阵阵浓浓的书香中,我们高一一班要举行一个仪式——“与书籍相约”。这是每一届学生都要进行的仪式,我相信,良好的读书习惯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语文课代表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女孩子,在走上图书馆的台阶前,我侧过头问她:“你们上高中之前读的课外书多吗?”  相似文献   

8.
袁晞 《高中生》2012,(19):34-35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基本标杆。我去过中国每一个直辖市和大部分省会城市的图书馆,在那里借书、看书、还书,多年来总是感到种种不便,总是听到读者的不满和抱怨。后来,我又去了香港、欧洲和美国的图书馆,所享受到的满意服务、舒适和温暖,又让人感慨万千。我常常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有让人满意得挑不出毛病的图书馆?这两年我亲眼看到了崭新的气象。在深圳、在东莞,周末的早晨,图书馆门前静静地排着等待进馆的人们。从早到晚,大大小小的阅览室坐满了爱读书的男女老少——这已是这两地常见的城市景观。布局合理、资源丰富、借阅便捷、环境舒适是城市图书馆的基本要求,深圳、东莞的图书馆正在逐步做到。信步在东莞的每一个市镇,图书馆、文化馆都是让人眼睛一亮的新建筑。东莞市以总馆、镇街分馆、村布局合理  相似文献   

9.
我一直这样认为,青春季节的阅读,是人生之中最为美好的状态。说起读书,我常常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那时如饥似渴读书的情景还恍若目前。尤其是进入了高中,在高一的那一年,我像是一个胃口大开的大肚汉,整天钻进图书馆里。那时,我去的主要地方是学校的图书馆和文化宫图书馆。我们的学校有着100来年的历史,图书馆里的藏书很多,许多解放以前出版的老书,更是吸引着我。只是那些书藏在图书馆的另一间储藏室里,被一把大锁紧紧地锁着。管理图书馆的老师大概看我特别爱看书吧,便破例打开了那把大锁,让我进去随便挑书。我到现在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走…  相似文献   

10.
七嘴八舌     
陕西凤翔中学朱小红我非常喜欢读《时事》高中版这样的杂志,每次都盼着下一期早点发到手中。我住的镇上只有一个小图书馆,里面陈列的多是几十年以前的旧书。图书馆的经费有限,没有能力购买市面上价格不菲的新书,镇上也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光顾图书馆了。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大对图书馆这类公益性事业的投入,个人也可把看过不用的书捐给图书馆。大家共同努力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1.
坐拥书城     
谈到读书,我很有些惭愧,因为我读书既少,且不够专。和完全不读书的人比起来,我读的书不算少,但要和把读书当成大事的人比起来,我只有惭愧而已。陶渊明说他自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听起来好像是谦词,实际上这是一种极难达到的境界。如果要套用陶渊明的话,我读书,则是“不甚好读书,且不求甚解。”小时候,我家的隔壁就是市图书馆,父母又认得图书馆馆长,于是我要去看书就很方便,连证件都不需要。下午放了学,我去图书馆玩,捉蛐蛐儿,偶尔也钻到阅览室里看画报。再大一些,认得字了,就开始看小说,但好像记忆力极差,基本上是过目即忘。到了高中,…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件两年前的事。有一天,我从英语学校放学回家,到家一看,妈妈去图书馆了,爸爸去大学了,因为他们走得匆忙,没有给我准备吃的。我一个人在家,打开冰箱一看,只有几片面包和几个生鸡蛋,我想吃一个鸡蛋,可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让生蛋变成熟蛋,怎么办呢?我就打电话到图书馆去问妈妈,妈妈说:“你可以自己煮一个鸡蛋,是很容易煮的。”当然,妈妈告诉我怎么样煮,我很有信心,同时还有一点儿激动,因为这毕竟是我第一次煮鸡蛋。听完妈妈的话后,我立刻开始行  相似文献   

13.
我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家里只有我和妈妈,但是过年我要去奶奶家和爸爸他们过,而妈妈就和朋友一起或一个人在家过。我想要陪妈妈,但妈妈却说:"你去奶奶家过年吧,你是她的孙女哒!"就这样平静地过了好多个春节,没有妈妈,当然也没有其他的人打扰。但就在这个年里,我伤透了心——爸爸竟然把那个破坏了我们家庭的女人带了回来!我看见她就很想一走了之,可想着是过年,还是坐下来吃饭了。我越吃越生气,心想妈妈一个人在家,而爸爸你却把这个女人带了回来。  相似文献   

14.
家乡新貌     
《小学生》2002,(12)
一天下午,哥哥出差回来,领我到村上的图书馆去玩,里面的人可多了,我和哥哥来晚了,连座位也找不到。在阅览室里,竟没有一个人抽烟。我想,能做到这一点可真不容易呀! 我们那个村子很大。村子周围有好几个大水塘。夏天,水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寝室八个人,每年都有七个能拿到奖学金。不可思议吧!不过不必向我投来敬佩的目光,因为八个减去七个,那剩下的一个就是我。也难怪,每天下午,只要没课,除了我在床上呼呼大睡外,其余的兄弟都前前后后,争先恐后地去了图书馆或是上自习去了。我不得不相信:收获与付出是成正比的。但能成为这个优秀寝室的一员,我还是感到非常光荣。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气氛熏陶下,我坚信,有朝一日我也会拿到奖学金的。  相似文献   

16.
“祥祥,今天纳纳的爸妈上班去了,没人陪她,你正好也自己一个人在家,快起床去看她!”妈妈清脆嘹亮的“狮子吼”把我吵醒了。纳纳是我的表妹,今年不到一岁,整天哇哇大哭,我十分烦她。  相似文献   

17.
莫泊桑的著名短篇《项链》是这样开头的:“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初看起来,叫人感到突兀,因为叙述者在开篇第一句就用了一个“也”字。一般说来,频度副词“也”字的使用是以某个对应物的先行出现为前提的,如“你去图书馆,我也去。”《项链》则在失去对应物的情况下,反常地使用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就是要把学生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的人,同时也把教师从习以成是的社会期许中解脱出来,也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的人。在新课改中如何渗透人文思想呢?这是我参与课改实验所确立的一个探索目标,也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人文观念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呢。我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做。一、明确教学理想,形成以教学观为基础的人生观我喜欢教书。我清楚不可能每一节课都是我生命的一个亮点,但两千多节课,构成了我过去12年生命的主体。课堂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教学的成功给予了我成就…  相似文献   

19.
相约一个月     
方岩 《中学文科》2004,(11):24-25
兰是个活泼大方的女孩子,她的微笑能感化她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我也正是这些人中问的一个。与兰相识,是在开学后的一天。快要去上夜自修了,我一边吃着泡面,一边穿着鞋子,还剩五分钟,我抓起课本直冲向教室。“嘭”的一声,我把一位女生撞翻了,我正欲去扶她,她轻轻一拂灰尘,朝我一笑,飞也似的朝教室跑去了,留下一个淡蓝色的影子给我。  相似文献   

20.
我的烦恼     
每个人都有烦恼,当然,我也有. 大家都知道,我是双胞胎中的一个,因此,老师和同学们总是将我和姐姐搞混,每次不是把我的作业发到她那儿去了,就是把她的作业发到我这儿来了.特别是教数学的刘老师总分不清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