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都丽丽 《考试周刊》2008,(20):229-230
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充分运用了语言学等研究成果,发展了交际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奈达所提出的"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原则不仅丰富了我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对西方和中国翻译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广告翻译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在对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广告和广告翻译自身特征,反驳了一些学者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误解,从对等、语言功能、读者反应及文化四个方面,证实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指导广告翻译实践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奈达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翻译家和译论家,他的主要翻译实践在于圣经翻译,由此演化出他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是他翻译理论的核心,对于实践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的翻译理论的诞生对于翻译学建设十分重要.但是他的译论远非完美,本文将对奈达译论做一番梳理和评介.  相似文献   

4.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翻译理论对世界翻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对等"或称"等值",  相似文献   

5.
尤金.奈达与苏珊.巴斯奈特都是西方翻译史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而巴斯奈特提出了"文化等值"的概念。奈达和巴斯奈特虽然在各自的翻译理论中都强调了"对等"或"等值"的概念,但理论内容却大相径庭。本文试图从两人翻译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对各自翻译观的解读入手,来对两人的翻译理论的不同点和相通性进行初步对比分析梳理,从而达到对两人翻译理论更深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外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是什么"这个问题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其中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等效对等理论在国内外翻译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翻译的本质和奈达的等效对等理论作了一番新的思索与探讨,并讨论了如何以奈达等效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来解决"异化"和"归化"这对翻译界中貌似对立的翻译法。本文认为,等效对等理论在英汉翻译中有一定的适用性,合理地运用它的一些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同时也应看到这一理论的局限性,不宜将之作为检验和衡量译文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7.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意义对等是译者首要实现的目标,能够使目地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似的理解和反应才是成功的翻译。文章以林纾的译本《黑奴吁天录》为例,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对其进行分析,以阐述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是合理的并且是成功的,从而激发对"功能对等"理论新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肖普勤  黄凤枝 《文教资料》2005,(24):179-181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本文通过介绍、评述奈达的翻译思想,研究他翻译思想根本转变的原因和中国翻译研究者对其理论的反应,使中国译界认识翻译理论的作用和了解如何进一步推动翻译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美国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原则,这些原则和理论不仅丰富了我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介绍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以及这一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给与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秦小红 《海外英语》2014,(4):121-123
奈达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著名的"动态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不管是对翻译理论还是实践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在此,我们仅对他的"动态对等论"和"读者反应论"做一简单介绍,并就一些理论家对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憾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张经浩先生认为奈达的著作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的标题在国内被误译.从而导致了人们错误地以为奈达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本文论证了:该标题的翻译并未起到张先生所说的误导作用,奈达本人确曾认为翻译可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张先生还认为奈达的理论术语dynamic equivalence被译为“动态对等”是误译,并对如何翻译该词语提出了建议。本文论证了:该词语并未被误译,而张先生在理解奈达的原意上有偏差。文章还对怎样理解“动态对等”的概念做了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2.
影视字幕翻译是一个新领域。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老友记》字幕的翻译,分析如何在字幕翻译中应用功能对等理论使译入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同时了解译语国社会文化生活,并且研究能够传递等值效果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尽管同属于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卡特福德和奈达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各自的翻译理论,同是"对等"翻译理论却在两种译论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理论来源、内容、贡献、局限以及社会反响等角度清晰把握和辨别同名而不同质的两种"对等"理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翻译理论认识,扩大翻译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杨挺扬 《中国教师》2012,(20):57-58,69
<正>一、功能对等理论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动态对等,即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和个别词汇的绝对意义,而是着眼于文章要表达的精神和含义,并在此指导思想上进行翻译。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理论可从最低和最高两个层面来阐述:一是译文的读者能大致想象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原文的,二是译文读者完全可以用与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相同方式理解译文[2],也就是,要求译者通过翻译活动使对象读者能够体会到与源语言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5.
吴丽 《考试周刊》2007,(25):48-49
本文介绍了奈达的翻译思想,对其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对奈达理论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进行了简单的评述。然后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当今翻译界对奈达思想的争论,介绍了争论中提出的新概念,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最后,文章探讨了奈达思想形成的原因和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翻译原则着手,运用奈达"功能对等"原则对大学英语教材中各应用文体的翻译进行剖析说明,旨在帮助对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完成译本有较大理解困难的学生领会原文的深层意义,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奈达运用交际学理论,把翻译视为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功能对等理论思想产生了世界性的深远影响,在对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领域里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以"读者反映论"为核心的翻译理论为儿童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作者就以<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来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并通过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意义、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分析比较,从实践个案上来证明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儿童文学翻译上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奈达翻译定义的中文译文有严重的错误。奈达不主张"等值"、"等效"翻译。"等值"、"等效"、"对等"、"对等语"、"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术语是错误的术语,它们错误很多,错误之一是用一个"等"字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将奈达翻译理论曲解成求等的翻译理论,然而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求似不求等。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理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心议题之一,理论从产生至今备受关注。"equivalent/equivalence"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一方面作为数学和形式逻辑里的专业术语,表示一种绝对对称和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被当作一般语言词汇中的模糊词语,表示"具有相似性"或"基本相同",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即相似或贴近。  相似文献   

19.
王丹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2):139-141
作为一位学者,教师,创新者,和颇具影响的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圣经翻译方面所产生的世界影响无人能及。由于他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由此被引入一个引人入胜而具有挑战性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交际对等,其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基础之上的.通过对中国介绍和评论功能对等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文章进行分析,可见这两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发现两种理论必然会产生交汇点:即交际对等的概念.该概念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并可以在口译领域得到十分重要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