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玉霞 《林区教学》2012,(10):44-45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关系到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在整个社会环境、整个校园环境和管理体系中去揭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一般规律,结合实践,突破理论,用系统的眼光看问题,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体系,包括社会人文氛围的培养、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专业设置的调整、教师和学生个人人文素质的提高、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等等,由内到外,由点至面,由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高职大学生是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在未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承担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考察目前高职学院的人文环境现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自身素质基础以及人文素质的本质内涵,可以看出,加强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非常迫切、非常必要。加强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要做到: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突出人文教育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贯注人文精神;在教学管理和学习过程控制中体现人文关怀: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要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同时也要繁荣校园文化,促进人文精神教育.激励和升华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人文教育的严重缺憾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大面积失落,而由此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已严重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因此,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重新审视人文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正确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不断加强和推进人文教育,努力探索提升人文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历史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历史教育应突显人文追求:历史教育所追求的现实目标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历史的可贵价值就在于其具有资鉴社会、指导人生的功用;历史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蕴涵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历史教育应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对于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大致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条途径: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改革人文教育教学方法;塑造有利于形成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等。由人文教育到人文精神的转变有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即实践。利用好校园内丰富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的状况有悖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其途径主要有:教育观念的校正;重整人文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加强道德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内化。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既是大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业已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教育目标和现代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分析现今大学生人文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提高人文教育的必要途径:一、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二、践行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举,实现科学与人文精神教育整合;三、优化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四、构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人文精神的培育环境。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的人文氛围,包括社会氛围和校园氛围,是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外在与内在的需求,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成败的关键。构建好的社会氛围包括加强社会人文教育、完善社会制度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等等。好的校园氛围的营造需要转变教学导向,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同时要建立人文精神发展的保障机制,这样,从外在到内在构建和谐的人文精神发展的氛围,才能不断推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文精神是人类、民族、社会文化生活的最根本的精神或内在的灵魂。人文教育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最佳途径。大学语文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塑造学生人文精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积极研究人文教育对策。挖掘语文中的人文内涵,通过科学的路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材。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人文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因此,加强和完善大学生人文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音乐教育中,要尊重音乐教学规律,转变音乐教学观念,创设丰富的人文情境,促使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同时,要引导大学生获得蕴含于音乐形式中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职业技术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教育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大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的重要途径.加强人文教育,有利于克服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受教育者领悟做人的道理,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职业技术教育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要处理好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培养:高校德育的关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大学教育尤其是德育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性张扬、社会功利化、社会就业压力等影响,大学生人文精神缺乏。因此,高校德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其一,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其二,大力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实现人文精神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其三,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其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  相似文献   

13.
郭秀兰  舒畅 《文教资料》2010,(31):206-207
近年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却不客乐观,实践中受到多方面制约.理论上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为:没有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中心,忽视了对整个社会的系统化教育,忽视了对高校教育工作者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亟需完善。  相似文献   

14.
加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完善其知识结构、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需要.为此,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培养目标,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根据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构建高素质的人文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5.
鲍红 《文教资料》2009,(27):192-193
当前在我国少数大学生身上存在人文精神欠缺、人文素质不高的现象.从高校角度看,主要是办学思想过于功利、教学观念比较陈旧、传统文化缺乏传承等原因所导致的.要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高校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端正办学思想;以文化经典教育为切入点,培养人文精神;在教育的每一环节渗透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6.
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还是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文精神不断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对当今大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的话,未来的他们将成为迷惘的一代.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树立大学生的人文理想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归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西方文化的冲击、社会环境的浸染、高等教育自身的失误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迷失,人文品质弱化,人文价值模糊,人文修养欠佳,人文方法缺失.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育理念上,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视界融合;在教育内容上,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在教育方法上,变"游击战"为"阵地战";在教育途径上,构建"立体化"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教育评价上,重构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人文精神较难形成的原因探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文精神不是人文知识,大学生人文精神形成的难点就在于实现从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提升。高校难以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体悟和践履,人文教育方法难以体现人文的方法特征,人文教育难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难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人文主义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文主义教育处于高校教育盲区,其结果是大学生人文修养匮乏,独立思考能力下降等严重问题的出现。本文针对当前人文主义教育存在的误区,提出以人文主义核心观念为基础,联系社会现实,让大学生在人文主义教育中逐渐完善人格。探索如何持续关注人文教育事业,不断完善大学生人文教育体系的对策:从生命本源来看待大学生人文教育;树立正确人文精神标尺,引导正确人文精神走向;建立畅通人文学习渠道,搭建广阔精神交流平台,使大学生人文主义教育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的中国由于受新旧价值观念和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科学至上主义的影响,人文精神日渐失落,导致个体的人逐渐失去其成其为“人”的精神价值,社会也日益出现道德危机。中华民族迫切需要重建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价值再次凸显。新时期的教育需要将人文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理念中,树立生命教育观;要建设一支富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标准的人本性。新教育承担着重建人文精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