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才之路》2011,(30):I0016-I0016
1935年,教育家蔡元培辞去23项兼职,专任中央研舞院院长,但每天请他题字写书和求职拉关系的人仍然络绎不绝。为了专心治学,蔡氏特地在报上刊登了“三不启事”:一不兼职、二不写稿、三不介绍职业。如果以“重视人际关系”的现代人眼光来看这个“三不启事”,简直是“不通人情”!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三不谈”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曾确立了宏伟的志向。他在学校读书期间就为自己定下了“三不谈”的戒律,即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不谈男女恋爱方面的问题。因此,同学们誉其“身无分文,心忧天下”。△鲁迅的“三不怕鲁迅先生常常提到,在学习上要发扬“三...  相似文献   

3.
周汝昌以为自己的《红楼梦新证》“是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最重要的著作”,他一直标榜自己是“新红学”的建立者;标榜自己是《红楼梦》新版本的倡议者;标榜自己是中国的“红学院院长”,他对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也有想法;标榜自己是毛泽东眼中的“国士”;周汝昌晚年不太喜欢“红学家”的称号,“新国学大师”这才是他想要的称号:一个汲汲迷恋于名利的人,怎么会有划时代的著作!  相似文献   

4.
吴佩孚是“英美代理人”吗郭剑林,苏全有吴佩孚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史学界长期以来流行一种“铁案性”观点:即吴佩孚是“英美代理人”,从而将其全盘否定。我们对此难以苟同,特提出商榷意见。吴佩孚受到英美的瞩目,是1920年吴氏从湖南衡阳前线撤防北归及其一系...  相似文献   

5.
贪官爱财,然而也爱自己的子女,光爱财不爱子女的毕竟是少数。但一个钻进钱眼的人,不可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事实是绝大多数贪官最终不仅自己锒铛入狱,而且连子女也一并卷进“漩涡”,毁了全家幸福。贪官谋财,较普遍的心态是为自己的子女着想。为官一任甚至为官一生,若不为子女解决点什么,  相似文献   

6.
巴勃岁·毕加索逝世后,不少书中说他专横、爱财、自私,甚至把他描写成“魔鬼”、“虐待狂”,有些话还是出自他的子女之口。  相似文献   

7.
“秀才将军”吴佩孚,自诩儒家为其修身根底,在军阀丛立的民国如同鹤立。他的一生复杂得让人难以琢磨:他骄傲,目空当世;他曾跟上时代的节拍,他又落伍于时代的脚步;他愿意远小人,但他不能去小人;他自认懂得儒家政治,便可驾驭军阀,但他实际不懂军阀政治,不能军阀政治,不离军阀政治,又无法不卷入军阀政治,只好伴随着曙光辉明,娉牵着龌龊共舞。显然,他的政治情怀和意欲理想的作为,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考量。其“五四通电”、“国民大会建立”、“罢兵主和”及“故宫尚存”等人生轨迹和史实,展示出“秀才将军”悯民思想的侧面。  相似文献   

8.
租界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象征 ,但又树立了近代西方城市的模板 ,促进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 ;租界是西方列强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基地 ,但又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一种促进因素 ;租界既是殖民侵略的桥头堡 ,又是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在落后的封建中国的窗口。租界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直皖战争后,吴佩孚为实现其“武力统一”中国和抵御外侮、收回国土的梦想,在洛阳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扩军练兵活动。洛阳练兵集中体现了吴佩孚的军事思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练兵的目的却并未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不嘀咕     
杨新元 《老年教育》2009,(10):21-21
98岁辞世的季羡林,晚年依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有人向他请教长寿秘诀,他说自己有“三不”——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相似文献   

11.
本试图从三个方面阐述吴佩孚制造“二七惨案”的背景。首先,苏俄政策的转变是其外部因素;其次,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威胁吴佩孚的统治,是其政治因素;最后,京汉铁路大罢工损害了吴佩孚的经济利益,是其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陈顺 《云南教育》2010,(24):7-9
这次玉溪之行,本采是要去采访华宁县教育局“三不”局长霓平(贾局长认为,教育等不得、快不得、拖不得,我们叫他“三不”局长)的,贾局长却极力推荐华宁县第四中学,他说:“宣传应该多关注教学一线”。  相似文献   

13.
短文     
文章分量不以篇幅长短衡量,这几乎是共识。成语有“博士买驴”“三纸无驴”,讽刺“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可见废话之多。一万字呈文送给吴佩孚,因为太长,他只看一半,即签名“照准”。秘书长马上跑过来说:“大帅,这件事情恐怕得研究研究吧!”原来,文字后半部说到状告一位将领,要求枪决,吴佩孚就在“照准”前面加个“不”字,才避免一次砍头大案。难怪朱元璋,把那位专门写长奏折的茹太素好一顿痛打,此人在提出建议之前,竟然写了16500字的废话。当年梁启超向清华研究院推荐陈寅格为导师,校长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  相似文献   

14.
1923年,吴佩孚过五十大寿,许多人都给老吴送了价值不菲的礼物,唯独冯玉祥送了他一坛子清水,并美其名曰“宫廷玉液”,纯天然、无污染的“圣水”。吴佩孚很无语,有人问:“冯将军,您这水是从哪里弄来的?”冯玉祥说:“玉泉山,天下第一大泉。”吴佩孚说:“那么老远运来,真辛苦你的手下了。”这时,老冯的部下冒失地说:“不辛苦,就从我们营地的大瓮里舀的。”
  1928年7月2日,冯玉祥被美国的《时代》周刊选为封面人物。这一期的《时代》周刊关于封面人物冯玉祥的报道开场白是这样的:他站起来足有六英尺高。他不是纤弱的黄种人,而是个头魁梧、皮肤古铜色、很和蔼,《圣经》拿在手上或者放在口袋里的虔诚的基督徒,神枪手,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军队的主人。在今天,这样的人就是中国的一个最强者:冯玉祥元帅。  相似文献   

15.
1927年吴佩孚在北伐军的沉重打击下兵败入川,企图凭借与四川军人旧时的从属关系和蜀地天险重聚力量东山再起,他在四川几度挂起“孚威上将军”、“贼联军总部”等旗帜,成立“大帅部”,准备逐鹿中原,组织新政府,但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集团对吴佩孚在四川的举动密切关注,除下令通缉讨伐外,还策动四川驱吴,这就使得四川军人分裂为两大陈营,并连续发生了三次较大战乱,给四川政局带来了影响,吴佩孚最终因其支持力量战败出山计划落空,于1931年离开四川。  相似文献   

16.
说贪     
何谓“贪”?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欲物也”。而王逸注《离骚》则曰:“爱财曰贪,爱食曰婪。”王注并非独出心裁,也是有所本的,因为那《史记·伯夷传》上写得明白:“贪夫徇财。”不管“欲物”也好,“爱财”也好,凡和“贪”字沾边的都不那么光彩,早在《诗经》中就发出了“贪人败类”的诅咒!其他诸如好酒贪杯、贪天之功、贪生怕死、贪得无厌之徒,也无不是被鞭笞的对象。纵观历史,凡贪者结局都不那么美妙。谓予不信,不妨信手拈来一二。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直皖战争后,吴佩孚虽远避豫西,但却又让北京政府不得不仰其鼻息,大到国策小至人事安排,无不频繁请教于他。这当然就引起了处心积虑操纵中国的苏联人的注意,中国共产党人曾奉“远方”(中共对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的隐秘代称)之命与吴佩孚联络——李大钊就曾充任过使。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直奉战争是吴佩孚一生中遭遇的一次重大挫折,而其是否下野成为反直方与直系博弈的一个焦点,对执政府重建和实现国内和平影响巨大。目前关于吴佩孚下野的一些说法不符合当时军政要人下野的惯例,不足以成为吴佩孚下野的证据。吴佩孚所谓下野是其敷衍和蒙骗反直方和湖北军界的一种策略。吴佩孚坚不下野的原因比较复杂,倔强、高傲的性格和不认输的心理是其拒不下野的内在动力,解救软禁中的曹锟和报答曹锟是其难以放弃的目标,反直方的拉拢和仁慈使吴佩孚有机可乘,拼凑的军队为其抵抗反直方提供了武力,直系军阀和友人的帮助为其渡过难关提供了支持。吴佩孚坚不下野使其维系了在军界的声誉和威望,为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北方的军政格局由此愈加复杂。  相似文献   

19.
作文能力中等以下的学生,写议论文的通病是三不讲:不讲格,不讲理,不讲法。所谓“不讲格”,是连个基本格式也不够;“不讲理”,指说理文只举事例,说不成道理;“不讲法”,是不能自觉、自如地使用教材中学过的一些论证方法。解决了“三不讲”,才能有  相似文献   

20.
贵刊1988年第8期刊登了董岩同志《租界、租借地、北京使馆区、铁路附属地、自开商埠和外国驻军营地》一文。该文对“租界”进行了解释,但有些内容还需补充。“专管租界”并非“28处”董文认为“专管租界”有“28处”。这值得商榷。董文中在计算汉口外国租界时,列举了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和汉口英租界,认为汉口外国租界只有这三处。其实汉口还有法租界和日租界(参考拙作:《汉口英租界究竟何时设立?》。见《春秋》1987年第2期)。关于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条约,从1920年出版的《夏口县志》(四)《交涉志》里可查到。法租界立于光绪二十二年即1896年,日租界立于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汉口法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