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在我国的传媒史上曾辉煌一时。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电视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广播的听众锐减,广播逐步由“一枝独秀”转为“弱势”媒体。当时就曾有人预言:广播媒体即将消亡。虽然,现在这个预言并未完全应验,广播依旧存在并获得了发展。但是,传统媒体、新媒体群雄并起,尤其是后者突飞猛进,不断蚕食传统媒体市场,广播确乎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一如当年的报纸、广播和电视,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对于新媒体的定义,迄今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认为,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它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  相似文献   

3.
牛永勇 《大观周刊》2012,(48):41-41
查询百度百科。新媒体给出的概念是: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4.
所谓网络媒体,简言之,就是媒体意义上的网络,恰如媒体意义上的报纸、广播与电视。它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发布新闻和进行新闻等信息服务的一种传播媒体。与传统的报纸、广播与电视三大媒体相比,它是一种“第四媒体”,是一种“新媒体”.  相似文献   

5.
熊科伟  张涛摄影 《中国广播》2013,(12):I0005-I0005
第四届中国广播学术研讨会12月1日在广州花都召开,本届研讨会总议题为“新媒体时代中国广播创新与发展”。下设“新媒体时代区域广播发展研究”“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体制、机制和经营”“广播与新媒体的产业联盟发展战略”“网络广播的营利模式研究”“新媒体时代广播的内容创新”“新媒体时代广播发展的困惑与问题”“媒介融合时代中国广播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节目创优”等九大子议题。来自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等机构及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与媒体的近80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参会。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指在网络与无线网络技术支持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数字杂志、数字报纸、微博、数字广播等等。共同的特点是传播速度上的即时性,覆盖上的全面性,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性等。另一方面,新媒体承继了传统媒体的所有基因,它的基因"突变"体现在交互式传播上——这一点,传统的电视媒体经由技术改造内部流程再造也可以做到。电视新媒体应坚守阵地、强化服务,主动拥抱新媒体,在融合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指在网络与无线网络技术支持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数字杂志、数字报纸、微博、数字广播等等。共同的特点是传播速度上的即时性,覆盖上的全面性,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性等。另一方面,新媒体承继了传统媒体的所有基因,它的基因"突变"体现在交互式传播上——这一点,传统的电视媒体经由技术改造内部流程再造也可以做到。电视新媒体应坚守阵地、强化服务,主动拥抱新媒体,在融合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8.
邱明 《声屏世界》2007,(5):54-54
所谓“新媒体”,即移动电视(包括楼宇电视、车载电视、公共地带大屏幕电视等)、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数字媒体。“新媒体”已经开始瓜分电视市场份额,估计在二三年之内,将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进军,并且目前中小城市的一些宾馆、车站和商厦已经开始出现移动电视。随着3G、4G手机开始普及,有人预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时,就是手机电视对传统电视重创之日。作为传统电视媒体,应该放任自流还是该积极应对,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邱明 《声屏世界》2007,(5):54-54
所谓“新媒体”,即移动电视(包括楼宇电视、车载电视、公共地带大屏幕电视等)、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数字媒体。“新媒体”已经开始瓜分电视市场份额,估计在二三年之内,将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进军,并且目前中小城市的一些宾馆、车站和商厦已经开始出现移动电视。随着3G、4G手机开始普及,有人预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时,就是手机电视对传统电视重创之日。作为传统电视媒体,应该放任自流还是该积极应对,是亟待思考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随着各类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媒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后电视时代已经悄然而至。残酷的是,当网络异军突起之后,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被称为了“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11.
林娟 《新闻窗》2012,(3):115-115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随着电视节目的多样化,各种类型的专题节目,在电视台或者电视网络上播放,效果如何,除了编导的前期采编,播音员对于专题节目的配音效果,也是整个节目最终效果和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一、狼来了?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阶段性的概念,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广播又是新媒体,互联网和手机电视的出现又使上述三种媒介在一夜之间都成为传统媒体,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媒体与媒体之间的更替日新月异.  相似文献   

13.
手机电视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持节  黄佳  林红梅 《新闻界》2007,(1):101-102
一、手机,崛起的第五媒体当前,多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生力军”,而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已成为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的主要对象。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充分的互动性,集通信技术、视频技术、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软件技术为一体,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优点于一身,实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综合优势——“交互式”传播形式,展现了传递与交流信息的方便和快捷,成为集“大众化渠道,个性化内容”为一体的新媒体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4.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传统广播意义上的电视也面临挑战.新媒体不仅改变了电视的节目内容,分化了传统意义上的观众,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的性质与内涵.本文将整理中外已有文献中对于电视是否会消亡的争论,探寻这些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并且试图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以及电视的未来在哪里.本文认为电视的未来难以预测,它是一个演化的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是否能深刻理解互动和参与.  相似文献   

15.
余得通 《视听界》2009,(4):52-55
本文所说的手机电视,主要指由广电主导的以手持终端为接收对象的数字多媒体广播。这是一项曾经万众期待、今天依然被业内看好的产业,一个想象中的“大蛋糕”,一片传统电视之外的新媒体“蓝海”。然而在经历了3年多的起起伏伏之后,至今仍然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手机电视产业今天为何如此“落魄”,几乎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是把它丢弃,还是改变“烹制”的方法,使它变成美味的“盛宴”?如何让参与各方共享“盛宴”?  相似文献   

16.
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输平台,正日益引起各方关注。它不仅仅是传统电视的移动化,而是以便携性、移动性、互动性和个性化服务为特点,成为融“文字、声音、影像”为一体的全息性新媒体。手机电视具备“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可以说综合了传统几大媒体的优点,被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第四荧屏”。这些特点,同时也为手机电视的内容生产规定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新闻记者》2008,(11):44-44
近年来,网络广播、网络电视、IP电视、通信方式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央三台的网络新媒体发展很快。比如,“央视国际”已在线播出央视的12套电视节目,央视400多个栏目中己有280个栏目在“央视国际”建立了专题,央视国际对十七大、“嫦娥”奔月、春节晚会等重大活动进行了网上直播,  相似文献   

18.
图说     
《中国传媒科技》2011,(8):16-19
2011年8月24日,第二十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开幕。展览会的主题是“创新媒体、精彩生活”,全面展示有关高清电视、立体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持电视、移动电视、三屏合一等新媒体新业态的最新成果,吸引了400多家中外厂商参展。图为观众在展览会上了解高清电影拍摄设备。  相似文献   

19.
新创     
《青年记者》2008,(13):2-3
北京18区县邮发报纸实现早投;央视新媒体平台全程报道奥运;国际广播电台全面涉足新媒体;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试行电视立体声播出;“中国广西电视展播周”在欧洲启动  相似文献   

20.
何伟 《记者摇篮》2007,(1):16-16,23
地方媒体之间的竞争,随着电视的出现和兴起,已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虽然受众读报、听广播、看电视的比例不同,但习惯相对固定,各家媒体始终在坚守着各自阵地和壁垒的同时,倾注全力扩张版图。随着新媒体网络、手机短信的出现和升温,竞争格局骤然改变,受众的分众化程度越演越烈,地方主流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新媒体崛起的今天,首当其冲!笔者认为,只有打开壁垒,联合其他主流媒体,融合新媒体,在联合和融合中丰之羽翼才是广播的出路。正所谓,广播的发展当“借力”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