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认同何种文化,对于美国华人来讲是自我身份界定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中对于中美文化的界定,探讨美国华裔作家群的文化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身份,以及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阐述在美国社会中,少数族裔艰难的文化身份认同之路。对在美国生活的华裔女性作家来说,中国文化始终是她们精神的皈依之处,是她们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俞弘 《鸡西大学学报》2014,(10):139-141
小说《喜福会》塑造了四个在美国长大的华裔美国女人。她们挣扎在母亲传授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成长环境熏陶的西方思维方式之间,建构了双重的、相互矛盾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成为美国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华裔美国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逐步找到了自己身上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元素的融合点,重新塑造了理想化的双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美国华裔妇女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关关系和两国国情密切相关,尤其是在20世纪前期,美国华裔妇女包括长期留美的女学生在内,支持了中国革命,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论述美国妇女在两次战争中的出色表现。美国妇女以多种形式支持独立战争。她们或是成为随军人员或是同丈夫共同战斗 ,捐款捐物 ,照顾家庭生计。她们以行动证明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内战爆发后美国妇女更是积极热情地投身其中 ,成为女士兵、女护士和女情报人员。通过两次战争的洗礼 ,美国妇女的女性意识不断觉醒。她们不断地积累经验 ,努力争取自由和平等。美国妇女在两次战争中的贡献 ,有助于男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妇女观 ,使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当然 ,争取权利的道路并不平坦。她们曾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但这并不能使她们放弃继续寻求平等的道路。为此 ,她们前赴后继 ,不断努力。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妇女在两次战争中的贡献 ,来探讨她们当时为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利所做出的努力 ,及其对后来女权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论述美国妇女在两次战争中的出色表现.美国妇女以多种形式支持独立战争.她们或是成为随军人员或是同丈夫共同战斗,捐款捐物,照顾家庭生计.她们以行动证明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内战爆发后美国妇女更是积极热情地投身其中,成为女士兵、女护士和女情报人员.通过两次战争的洗礼,美国妇女的女性意识不断觉醒.她们不断地积累经验,努力争取自由和平等.美国妇女在两次战争中的贡献,有助于男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妇女观,使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当然,争取权利的道路并不平坦.她们曾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但这并不能使她们放弃继续寻求平等的道路.为此,她们前赴后继,不断努力.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妇女在两次战争中的贡献,来探讨她们当时为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利所做出的努力,及其对后来女权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华裔美国女作家在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任壁莲及其作品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她们虽然生活在不同年代,但是她们的经典作品无一不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并对其文化身份及归属进行了思考。随着美国社会对少数族裔问题的态度变化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她们的作品在文化身份建构方面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一主题也汇成了一条不断发展变化的主线。  相似文献   

8.
华裔美国女作家在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任壁莲及其作品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她们虽然生活在不同年代,但是她们的经典作品无一不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并对其文化身份及归属进行了思考。随着美国社会对少数族裔问题的态度变化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她们的作品在文化身份建构方面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一主题也汇成了一条不断发展变化的主线。  相似文献   

9.
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思美这四位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她们作为不同主体,在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社会背景中,显示了华裔文化身份认知从无法抉择的选择、无奈地被同化、含混商讨到“复合型”族群性建构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国华裔妇女文学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文化总体语境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10.
汤亭亭和黄哲伦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作家。他们在《女勇士》和《新移民》中运用并置的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在突破陈规的同时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性。两位作家突出了美国华人在主流社会的艰辛,希望颠覆美国主流社会强加到华人身上的负面形象,从而重写美国华人历史。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元文化主义盛行于美国,为少数族裔群体参与美国外交、促进美国与祖籍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此背景与70年代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相互交织,对美国的华裔群体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华裔群体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内外环境2,0世纪70年代成为美国华人华侨广泛参政、作用美国外交、推动中美关系平稳发展的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时期。在此过程中,美国华裔群体的政治参与以及中美关系的发展相互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女勇士》是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本文重点分析了《女勇士》在美国出生、成长的第二代华裔女性在“母亲辈”话语系统的影响下,她们的话语愿景,话语权渐进获得的心路历程,文化习得对话语权的影响和在“母亲辈”影响下的话语重构,力图揭示出华裔女性视角下中华文化的嬗变和华裔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一个美国华人社区的田野材料分析,揭示“模范少数民族”社会话语如何与华人社区的思想认识与教育社会实践发生关联.研究发现,当地华人社区中的家长和学生一定程度上认同“模范少数民族”这一主流印象的正面意义,并努力促进自身群体的教育成就和社会上升性流动,在将这一印象内化的同时也为这一话语的维持和延续做出贡献.研究同时揭示了“模范少数民族”话语的另一面,对于作为话语指称对象的华人群体,在利用这一主流话语的同时也受困于包含其中的局限性.一方面,看似正面的“模范少数民族”对于华裔族群而言起着规定与“定位”的作用,制约和操弄着群体身份认同和族群关系;另一方面,这一主导话语还因其内在的片面性而将华裔少数群体他者化,以其单向度的形象成为主体群体构建身份认同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混血华裔家庭的生活,表上看似是成功幸福的一家,但在背后这个家却承受着巨大的种族和社会压力。本文将从身份认同角度着重来分析以詹姆斯为代表的二代华裔移民在美国社会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自身华裔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5.
《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作。该小说主要描写了四对美籍华裔母女之间错综复杂、悲欢离合的故事,深刻反映出第三世界妇女在以白人男性为中心的美国社会中为生存而挣扎斗争的现实。基于此,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喜福会》,探讨四对美国华裔母女对多重压迫的觉醒和她们如何在性别、种族、阶级的压迫下进行修正和建构自我身份,以及在美国社会中建立自己独特的价值与文化身份,从边缘化的"他者"形象逐步转变为"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彭小慧 《考试周刊》2010,(45):234-235,165
在美国早期社会中,白人女性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虽然以自己独有的形式参加了美国的独立运动,但却无缘国家的政治进程。妇女是一个既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又被政治生活束缚的社会群体。美国革命虽然没能给予女性参与政治的平等权利,但却使妇女亲身体验到了自由原则对于美国的意义,同时也从女性消费方面开创了体现女性爱国热情和国家认同的新形式。女性通过抵制洋货,自己作坊生产和扶持国货的举动,间接地为维护美国自由原则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17.
居勰 《考试周刊》2011,(15):16-17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华裔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问题,其定位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屡经变迁。文章通过以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戏剧《龙年》为个案,分析华裔对中国食物的不同态度,揭示华裔身份认同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18.
在赵健秀看来,汤亭亭、谭恩美等华裔女作家的作品扩大了华裔刻板形象的传播,对主流文化歪曲华人形象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实际上,华裔女作家写作受制于当时的政治文化氛围,受制于出版商及读者接受的现实,她们只是为了顺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采用了迂回的、含而不露的写作策略来打入主流话语,她们的成功客观上加快了华裔美国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步伐,加快了东西文化的融合,所以不应对她们的素材和写作策略过分苛求。  相似文献   

19.
《喜福会》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小说中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大多排斥中国文化,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所以与自己的中国母亲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但在冲突中又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离不开妇女的积极参与和妇女自身的发展。妇女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会影响她们子女的成长进步,以及社会延续和经济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了妇女犯罪以及妇女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妇女的定位、不仅对于她们自身的命运,而且对于她们的子女的身心发展都有极大影响。从本质上说,中国妇女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完善法律机制,重视妇女社会特征保护,依靠法治,建立对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有效支持系统,将有利于妇女逐步完成自己的重新定位和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