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丘逢甲内渡之初,丘菽园是几个敢援之以手者之一,后因菽园受朝廷招安而割席。该文就两丘交往四年间,菽园为逢甲保存、刊印诗文,唱和、书信内容,海内外保皇党人活动与联系,以及两人对招安的心态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丘逢甲内渡之初,丘菽园是几个敢援之以手者之一,后因菽园受朝廷招安而割席。该文就两丘交往四年间,菽园为逢甲保存、刊印诗文,唱和、书信内容,海内外保皇党人活动与联系,以及两人对招安的心态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笔者近年来,在撰写《丘逢甲评传》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首诗未收入丘逢甲的诗集《岭云海日楼诗钞》中。这首诗,题为《与平山、近藤二君及同志诸子饮香江酒楼,兼寄大隈伯相、犬养春官日本东京》:诗云: 谁挟强亚策,同洲大有人。愿呼兄弟国,同抑虎狼秦。慷慨高山泪,纵横大海尘。支那少年在,旦晚要维新。诗人在“慷慨高山泪”下有一注语:“日本有高山正之,其人维新先进也。”此诗见于丘菽园《挥麈拾遗》卷四。诗前有丘菽园的一段说明文字:“仙根诗之钞  相似文献   

4.
丘逢甲,台湾人,近代著名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个专题《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写到:“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这里为什么丘逢甲会写作邱逢甲呢?  相似文献   

5.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沧海。台湾省彰化县(即苗粟)人。他文武全能,著作等身,一生写下大量爱国诗章,均收入《岭云海日楼诗钞》、《沧海先生丘公逢甲诗选》等集中。《春愁》是丘逢甲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6.
1900年,黄遵宪、丘逢甲围绕义和团运动发生一场争论,二人对当时应该如何看待列强侵略、清政府和农民起义的意见有所分歧,这是维新派内部的一次重要争论。此后,两人开始分道扬镳,丘逢甲逐渐转向革命。黄遵宪、丘逢甲对义和团运动的争论是20世纪中国精英分裂的缩影,是嘉应文人集团内部分裂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丘逢甲     
丘逢甲(1864——1912年),字仙根,号仓海。祖籍广东蕉岭县。乾隆年间,其曾祖丘仕俊,率家渡海,东迁台湾,到丘逢甲时已历四世。丘逢甲于1864年(同治三年)出生于台湾省苗栗县,与反割台斗争中的抗日英雄徐骧是同乡。丘逢甲从四岁起,就在其父执教的私塾读书。他天资聪颖,刻苦攻读,十四岁在台南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名。1889年春天,丘逢甲25岁,去北京会试,中第八十一名进士,被钦点为工部主事。当时,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丘逢甲无意仕进,告假回台,集中精力讲学。他除授文艺课外,  相似文献   

8.
袁枚(公元一匕一六——七九八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二十四岁中进西.入翰林,曾任江宁等地知县.三十三岁即辞官.于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定届达五十年.论文赋诗.广交名士.名重一时。世称随园先生.所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祭妹文》即选自前者。 在《随园诗话》中.袁枚重标性灵说。所谓性灵,主要指的就是性情.他明确指出:“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答何水部》)“性情以外本  相似文献   

9.
关于丘逢甲(1864—1912)与潘飞声(1858—1934)的交谊,在丘晨波等撰《丘逢甲与清末几位著名诗人的交往》(1)一文的第三节,以丘潘的“艺术交往” 题目,作过专门论述。又有丘晨波撰《丘逢甲年谱》(2),于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亦系其事。本文只是在前两文的基础上作两点补充:一是丘潘如何结交的?二是丘对潘的诗歌成就的评价。 在“艺术交往” 一节中,提到丘潘初次唱和“是在1898年”,丘潘“会晤甚洽”,是“1900年春” 的香港。在《年谱》中,1898年未系首次唱和事,1899年则系“…  相似文献   

10.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丘逢甲(公元1864—1912),字仙根,号蛰仙,又号沧海。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一个塾师的家庭。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中进士后,见仕途污浊,乃弃官归里,主讲于台湾书院。中日甲午之战,中国战败,清廷惧敌求和,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丘逢甲闻讯奋起抗议,并率台湾人民起义抗日,表现出  相似文献   

11.
丘逢甲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逢甲(1864—1912)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清末民初卓越的“抗日护台”爱国志士和教育家.丘逢甲祖籍原在河南商丘,于南宋末年迁入福建上杭,一二七七年间,其二世祖创兆为民族英雄文天祥参事,一起从事抗元,他们道经梅州镇平员山(今梅县地区蕉岭县文福乡)时,文天祥率队继入平远转赣,创兆乃留居于员山村.一六六一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入侵者魔掌中收复宝岛台湾,丘逢甲曾祖仕俊于清乾隆年间始由蕉岭迁居于台湾彰化县东势角(今台中县东势镇).逢甲父亲名元宝,榜名龙章,字诰臣,号潜斋,清咸丰年间台湾府贡生,毕生“以教读为主,往来南北,家无常处”.其学生多成材,遗著有《觉世诗存》.逢甲生母陈氏,城府(台南)人,早卒.逢甲出生于台湾苗粟县铜锣湾李氏家塾(潜斋设教处).  相似文献   

12.
《丘逢甲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后附《年表》。总页181。 二月(正月),赴北京会试,中式第八十名进士,殿试赐二甲进士出身,授工部主事。到署未几,以朝政紊乱,厌之,引见后即告假回台省亲。 迈案:此表体例,括孤内月份为阴历。 “赴北京会试,中式第八十名进士”云者,误。逢甲乃光绪十五年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进士名次,以殿试为准。会试(礼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陆容《菽园杂记》中的故事改编)《菽园杂记》作者陆容(1436—1497),字文量,号式斋,明朝苏州太仓人。《菽园杂记》是陆容的代表作,共十五卷。它是关于明代朝野掌故的史料笔记,叙掌故,谈学术,都有作者独到的见解。时人评价说:本朝记事之书,当以陆文量为第一。书中有众多有关太仓的人事、方言和风俗的记载和考辨,还可以读到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温梓川小传     
温梓川(1911.5.3—1986.10.20)又名温玉舒,曾用笔名舒弟、于苍、丘山、秋郎、山叶、高汉、蘋君、南洋伯、半(山 合)(山 合)等.马来西亚著名作家.生于马来亚槟榔屿,祖籍广东省惠阳.毕业于槟城钟灵中学.1926年赴广州考入中山大学文学院预科.1927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返回槟城,任《新报》副刊编辑.抗战胜利后,出任槟城《光华日报》副刊主编,同时在某小学任教.1971年前后,任《光华日报》总编辑.  相似文献   

15.
丘逢甲(1864—1912)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爱国诗人,清末民初卓越的“抗日护台”爱国志士和教育家。 丘逢甲祖籍河南,于南宋末年迁入福建上杭,再迁居于广东蕉岭县文福乡。其曾祖父子清乾隆年间才迁居于台湾彰化县东势角(今台中县东势镇)。丘逢甲幼从父教,性聪颖,六岁能文,七岁能诗,十四岁应童子试,获全台首名,被台湾巡抚兼主考官丁日昌(丰顺县人)誉为“东宁才子”(“东宁”乃台湾别名),旋于翌年(1889)赴北京会试联捷考中进士,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他不满清廷昏瞆腐败,不愿为官,遂即告假返台省亲。自1890至1994年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为止,他先后讲学于台中衡文书院、台南罗山书院、嘉义崇文书院。  相似文献   

16.
在“庚子新政”的不同时期,南洋华侨社会有其不同的舆论取向。以《南洋总汇新报》为例,从开始鼓吹预备立宪、反对革命,南洋华侨社会就对“新政”抱有期待,但“皇族内阁”出现后,南洋华侨社会舆论便不再对“新政”多加报导。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尚未灭亡之时,南洋华侨社会已经开始讨论清政府失败之原因。出现以上转变有多重原因,其中南洋华侨社会的特殊性质是其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在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明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10周年,这里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湾诗人用血和泪写的28个字的诗,他的名字叫丘逢甲,是台湾彰化人。”温总理引用的诗就是近代著名爱国志士诗人丘逢甲写作的这首《春愁》。  相似文献   

18.
一 如果说,“五四”时期整个大陆已处于新文化运动浪潮之中,“文学革命”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诞生了以《狂人日记》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启蒙意义的新作品,那么,“五四”时期的香港文学还是“隐逸派人士的怀古时期”。一些不满共和政体的清末遗老避居香港,“流连山海,吊古伤怀”,反对新文化,抵制新文学。遗老们与香港原有的旧文学相勾结,阻碍文学发展,文学革命影响甚微。他们否定白话文,以文学做为消闲娱乐的工具。香港最早的文学期刊《小说世界》(1907.1)《新小说丛》(1907.12)也曾发表过一些以反帝反清为内容的浅近的文言小说,以及翻译的欧美小说。创作小说只有邱菽园(新加坡)写的历史小说《两岁星》,叙述乾隆与安南王之间的交往。这些刊物均视旧文学为正统,文言文为国粹,章行严认为白话文不是什么新事物,只不过文字中加了“的”、“吗”而已。这种观念影响后来,以为把文言转换为白话,把对话分开行写,就是新文艺。1921年创刊的《文学研究录》  相似文献   

19.
首次读《岭云海日楼诗抄》时,接触到《题康步崖中翰(詠)出塞集》等诗,稍后,涉猎到韩师历史资料,知道“惠潮嘉师范学堂”首任校长为康咏,福建长汀人。后来得到康咏的《漫斋诗稿》,和仙根工部诗竟有二十四首。为丘逢甲为韩师,很想探索二先生交往情况,教务忙冗,至于今日。 康咏生平述略 康咏,号步崖,福建长汀人。同治元年(1862)生,19岁举茂才,21岁乡试举前列,后来为伪满大汉奸郑孝胥乃是科解元。28—29岁(1889—1890)曾游塞外。庚寅(1890)科场不售,辞别亲友南  相似文献   

20.
《筱园诗话》是清代云南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朱庭珍的一部论诗专著,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史上一部有一定影响的著作。朱庭珍(1840—1903年)字小园,号诗隐,举人,云南石屏人。工诗文,著有《穆清堂集》六卷,续集三卷,《筱园诗话》四卷等专著。据载,朱庭珍幼年早慧,聪明过人,“君父名家学,以进士改官京县,尹随父任,七岁即刊稿于京,《穆清堂集》中,‘蓬莱阁摩崖碑’诸篇,皆七岁作”。他一生敏而好学,“发愤读古今书,上溯史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