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出版业与生俱来的文化本质特性及其首要的社会功能--传播与传承社会文化,这二者的辩证统一应该是任何谈论出版活动的前提和终极目标.综合考察历史和现实,我们的出版业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然而,或许是太熟悉的事情更容易被忽略,抑或是在社会转型期大家的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开了.总之,出版文化这个话题被边缘化了.幸好,有了出版文化丛书这个难能可贵的总课题,出版文化研究能够得以继续深入开展下去.本文试图抛砖引玉式地对已有的各种见仁见智的研究成果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梳理,为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入研究出版文化提供积极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文化生活出版社是一个独具风格的出版机构.她1935年5月在上海成立,经理吴朗西,总编辑巴金.她以繁荣新文学创作为宗旨,先后出版了<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译文丛书>、<现代长篇小说丛书>等20多种丛刊、丛书、专集,大量作品曾经一版再版,在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整体出版业绩在当时得到重视与好评.  相似文献   

3.
尹玲 《出版广角》2019,(13):47-49
我国文化守正创新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益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依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其传承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编辑出版家的出版活动.在文化守正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版肩负着固本强基,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任.可以说,出版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守正创新的助推器.因此,当代出版人需要在出版内容、出版传播方式以及出版体制等方面实现出版业的创新性发展,完成出版产业的历史使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互鉴,展现大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文化强国的先行基础是打造出版强国,出版可以强国既有理论基础更有实践依据.本文从出版强国的历史实践和成功范例入手,阐述了文化自信、出版勃兴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形成的关系,并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和层面审视出版,就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出版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某种意义上更是一种文化传播产业,当科技裹挟文化席卷全球,数字媒体冲击传统出版时,全媒体出版诞生了。面对我国全媒体出版"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却也看到了其文化传播的强大力量。透过利弊,通过解剖,立足时代主题,完全可以打造出一个中国特色的全媒体出版产业。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文化典籍大国,但远未成为文化典籍传播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了解“互联网+”时代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的特点,继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析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策略,最大范围内实现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现代出版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缨 《出版科学》2004,(5):71-74
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树立现代出版理念,完善现代编辑体制,密切现代编著关系,为中国现代出版文化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杨军 《现代出版》2013,(3):61-63
传统出版文化和现代出版文化不能单纯地以时间来划分,而应该从出版物质文化、出版制度文化及出版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结合起来作整体分析,它们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交错共生、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9.
对出版文化与出版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探析,出版文化遗产是出版文化的珍贵遗存,对出版文化遗产问题进行基本理论探讨,有助于我国出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华文出版"文化软实力"是指华文出版中贯穿并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力量,大致应包括出版理念、出版思想、出版理想、出版文化、出版理性、出版管理之道、出版品质、出版形象、出版价值观、出版哲学等。本文通过对华文出版"文化软实力"的要义分析,指出出版质量是华文出版"文化软实力"的基石,并为华文出版"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出了借鉴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出版了多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类教材.本文首先梳理了此类教材的出版现状,从读者对象、编写内容、编写体例、出版语种、装帧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并指出了此类教材还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编写出版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终于读完了张志强的新作——《20世纪中国的出版研究》(“20世纪中国出版文化丛书”之一)。学术著作用这样一个书名,算是相当宏大的了,但是宏大并不意味着蜻蜓点水;这样的书名也够朴素的了,但是朴素并不意味着了无生趣。仔细品味起来,这本论著是在书名中的每个字上都下足了功夫。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作为社会文化形态之一的出版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问题亟待澄清。在梳理文化、意识形态及其关系之后,可以看出,出版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总体上表现为出版文化对意识形态的形塑与意识形态对出版文化的现实制约,因此出版文化难免不被"意识形态化"。出版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给我们以启示:出版文化发展理应是出版文化多样化与意识形态一元性的辩证统一;失去了多样性的出版文化就不会有活力,但否定意识形态对出版文化发展的一元化指导,出版文化就会丧失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试论出版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出版文化是人类文化长卷中重要的一页.出版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出版观念,在一定出版观念支配下进行出版实践和由出版实践所创造的出版成果及其影响的总和.出版文化横亘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两大社会范畴,跨越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文化领域,涉及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生产方式.出版文化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传播和积累人类文化的重要媒介,又是发展人类文化的必要条件;既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相似文献   

15.
王磊  牛晋芳 《出版广角》2015,(11):78-79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一套大型丛书,第一辑50卷已于2015年8月全部出版.该丛书分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三个研究主题.在权威的编委会指导下,该丛书坚持长期规划,分辑出版,致力于遴选国内外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打造高端出版平台.该丛书第一辑推出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研究精品,凝聚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力量,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6.
于媚 《编辑之友》2016,(2):79-83
一切出版活动都围绕着“意义”和“价值”展开,它们是出版这一文化活动的两端,共同支撑起出版文化.出版文化作为依附于社会文化的子文化,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由处于出版核心的编辑主体创造的.这说明编辑主体价值观与出版文化息息相关,宏观上影响出版文化的方向,中观上影响出版文化的生态,微观上影响出版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试论转型期的出版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出版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出版业的变革呼唤着新型出版文化,以适应集团化建设、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和国际性竞争的需要;出版社的改制也迫切需要能够引领出版社发展的新型出版文化,以促使出版社不断提高竞争力,增强凝聚力,提升品牌力;转型期出版家的成长则要求突破不适应时代的旧出版文化的桎梏,迅速以新型出版文化为指引来完成自身社会角色的时代性定位,从而带领员工迎接新时代的风浪.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两会报告来谈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出版自强的问题。首先从文化繁盛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创造文化精神、文化与文明等方面阐释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其次通过对中国出版史上重要出版活动的梳理,说明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历史得以系统而完整的记录;最后总结了出版业发展需发力的方向,认为出版业在新时代大有作为,也必须在改革中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9.
洪莹 《出版广角》2018,(7):61-63
中国出版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国具有代表性贡献成果的专业性博物馆,必须紧密联系文化自信进行功能定位.中国出版博物馆应整合文化、创意与教育等诸多出版模块,弘扬爱国主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出版,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陈列国家典籍,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展示当代东方文明印记,推广中国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中国出版的发展历程以及出版的文化功能,分别从出版的文化传承、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较为系统论述了出版在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文章认为,出版功能的发挥铸就了文化自信,出版在文化自信中起到了拱心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