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同为新闻工作者,为什么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好看,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不好看呢?近日拜读了一些新闻名篇和一些新闻名家论新闻写作的书籍,感到受益匪浅。我从中感悟到,要想写出既有影响又好看的新闻作品来,主题的提炼、角度的选取、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固然重要,但对材料的运用是否得当,也是至关重要的。恰当地运用材料,没有什么技巧可言,说到根上就是“取舍”二字。说到取舍,往往是“取”易“舍”难。许多同志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采访时材料记了一本子、一脑子,下笔时思量来琢磨去,舍弃哪些材料都觉得可惜。事实上,有些稿件往往是因为有一些…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职责是忠实地将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新闻事实记录于纸、传播于世。由此,许多人认为记者角色只能是新闻事件的局外人。其实,记者的新闻实践活动并非仅仅如此。有的新闻事实具有较强的潜隐性,局外人是很难发现的;有的新闻事实孤立地看价值不大,若科学地组合之就价值大增;有的新闻事实的重头在延伸发展之中……这样,记者的采访活动不得不容入一个新的命题:记者的参与意识。艾丰同志曾提出: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有自己合乎原则的创造。也就是说,记者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要充分显示出自己科学性的创造能力,以求  相似文献   

3.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江批评一些记者不“记”的现象。杜江说,记者本来就是记录新闻事实的。有的记者搞采访一来就要现成的简报或材料,特别是有时开会发言者还没有讲话,记者拿了讲稿就走,不听也不记,结果发言者对讲稿有修改甚至根本没按讲稿讲,这样往往就造成新闻事实的不准确。杜江还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第一期评出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 ,大多是经国内知名新闻机构报道才产生恶劣影响的 ,而这些新闻单位应该有较为严格和完善的审稿制度 ,主观上也不愿刊播假新闻 ,那么假新闻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呢 ?笔者认为是对新闻材料和事实之间的关系没有辩证的认识而造成的。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明确提出新闻“材料”不等同于“事实”。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 ,事实是客观的、现实的、第一性的东西 ,材料则是事物和事实的各种形态、各种来源的表象、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 ,它既包括事物的表象、表现这类第一性的材料 ,如物证材料 ,…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新闻写作“无米难为炊”.这强调的是必须深入采访,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 才能把新闻写好.从另一方面说,有了“米”则应巧为“炊”.编辑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同志好不容易抓到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却不知怎样来表达;有的不注意往深处挖掘材料的新意,不注意选择吸引人的角度,稿子难以采用.“医治”这类毛病,我以为:一是巧选“切入口”.开头开得巧,等于进入文章之“门”.进了春天的大门,还愁观赏不到万紫千红的迷人景色么!  相似文献   

6.
初为记者,往往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采访或写作,多少都带有一些盲目性。或者面对一大堆新闻事实材料,只觉其新鲜,却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或者认为事实材料都一般,没什么可写;或者等人家“送”题目等等。所有这些,其实就是一个缺乏新闻敏感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和增强自己的新闻敏感呢?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据资料载,中外新闻界对新闻的定义有四十多种说法。有人同意陆定一给新闻下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有说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王中给新闻下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更准确些;还有人把这两种说法归纳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变动的重要事实报道”,这样说对吗?目前,新闻是否有权威定义?  相似文献   

8.
新闻素材中的“沙粒”和“金粒”是混杂在一起的,要想获得“金粒”,就要合得下力气把“沙粒”统统淘去.每一篇报道,都要有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即新闻的主题.主题是新闻的灵魂.新闻报道的主题从哪里来?是产生在采访之中还是采访之后?一些初进新闻之门的记者,往往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着眼点过多地放在搜集新闻事实及相关背景材料上,认为采访就要先把材料抓到手,提炼主题是采访之后的事.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包含哪些要素?新闻界已经有了不少议论。虽然意见还未趋于统一,但这些讨论是很有益处的。这里,笔者仅就新闻价值的客观性谈一点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有的同志提出,新闻价值是记者、编辑选择和衡量新闻的标准。也有的同志认为,“标准说”过分强调了新闻传播者的主观性,这样新闻价值会因人而异,成为游移不定的东西,指出新闻价值具有客观性,但新闻传播者主观方面也是一个构成因素,因此,应该是主、客观的结合。两种意见都产生了一个问题:新闻价值究竟是构成新闻的事实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呢,还是由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产生了  相似文献   

10.
有的通讯员问我: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采访需要把握哪些重点和要领?我根据自己的体验作以下回答:要把稿件写得充实、生动,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哪里来呢?这就要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进行材料的收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作家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也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  相似文献   

11.
采访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有的被采访的对象没有新闻,必须放弃;有的被采访的事实不是新闻,也要撤出;有的被采访的问题不能报道,更须“割爱”……原因是多方面的。采访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有采访前的选择——发现线索,选择线索,确定线索;有采访中的选择——进入采访后发现不是我们要报道的东西,即退出来另选对象;有采访后的选择——采访已经完成,因发现事实本身有问题,或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割爱”,另选线索采访。这在采访中是常事,不必介意,也不应怕麻烦。  相似文献   

12.
郭增彬 《新闻三昧》2004,(12):34-35
让新闻短下来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了,现在还有这样的呼声。换句话说,“该短下来的新闻有的没短下来”这个事实,过去有,现在还有。而让新闻短下来的呼声,不但新闻媒体内部有,广大读更有这样的要求。短新闻能否反映出重大新闻事实?短新闻能否出好作品?短新闻能否反映出记、通讯员的高水平?……就这样一些问题,笔从新华社70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找出10件短新闻作品予以研读,找到了肯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平时,我在请老通讯页改稿时,他们常常说到“新闻由头”如何如何,请问,什么是新闻由头,怎样运用新闻由头? 甘肃武都 何灿 何灿同志: “新闻由头”是新闻写作中常用的行话,规范用语应称为“新闻根据”,意即新闻发布的依据或契机,也就是指某一人物或事物之所以成为新闻的缘由、依据和引子,新闻由头绝大多数在导语中就交待明了,也有的是在第二段的主体部分或背景材料中交待。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或事实的出处,是一个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例如,《非候选人的农民企业家王周龙当选镇长》这篇消息的导语这样写:1月15日上午,德阳市市中区八角井镇人代会上等额选举镇长爆出新闻。原提名的一名候选人落选。而并非候选  相似文献   

14.
经常采写新闻报道的同志,有时遇到这样的苦恼,在较详细地占有(采访到)大量的新闻材料后,一下子不知从何下笔,甚至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也找不到一个新角度,或想不出一个可以先声夺人的句子。仿佛是“有‘灵感’去采访,无‘悟性’来写好”。说起“悟性”,似乎有点虚无飘渺。其实不然,悟性,指的是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的同志说,采访后我也对材料进行了分析,也理解了一些,可就是“新”不出来。搞深度报道,也“深”不下去,这可能是自己悟性不到家。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不能商品化,那么新闻到底是不是“商品”呢?比较科学和贴切的说法,还是必须坚持讲两句话,即: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就此推论出新闻就是“商品”。新闻的载体——报纸、新闻稿、电讯稿等是特殊商品。有的同志不赞成加“属性”、“特殊”这样限定性的辞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媒介是商品的现实。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这就未必了。相反,我们说,新闻有商品属性、新闻的载体是特殊商品,正是面对现实对新闻这一极为复杂的事物作了“适度”分析、并有着  相似文献   

16.
写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是在记者判断这一事件或人物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是说,记者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的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生动的事例和材料,但因新闻篇幅有限,以及主题的需要,许多事例和材料不能一一报道,这就要对事实进行推选。一般说,应注意推选如下五种新闻事实: (一)选取“以一当十”的典型事实。我国有句古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孙子兵法以一当十”。这两句话用来衡量记者的采访与写作是很恰当的。记者采访时,应有“韩信点兵”的态度,采访的材料越多越好,目的是写新闻报道时有挑选的余地。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温家宝总理关于《乡村八记》写给范敬宜的信,学习中宣部刘云山、吉炳轩两位领导同志关于《人民日报》刊发《〈乡村八记〉概述》的有关批示时,有的媒体提出在兴调查研究之风中,记者要强化采访中的调查。笔者认为这个意见值得各家媒体重视。记者在采访中,访问与调查二者是水乳交融的。有的新闻学辞书对“采访”的解释是:为采集新闻而进行的调查或访问活动,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也是记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可是近几年来出现了有的记者在采访中放松调查的情况。有的记者采访会议拿到会议材料就离开会场写报道去了,结果报道见报后,…  相似文献   

18.
1、“敏感”地看出“金矿”。新闻事实就是寓于一般现象和事实之中,如果对这些现象和事实不加注意,没有新闻敏感,“金矿”般的新闻素材都会被忽视和丢弃。1996年春,笔者与本单位的同志在邵武市城郊镇香铺村采访归来途中,看到了一个田埂的两边秧地秧苗长势不一样,长势好的是旱育秧田,烂秧严重的是水秧田。笔者和同事敏感地看出这中间有新闻“金矿”,通过采访了解到这么一个事实:这两块秧田属不同村民小组的,旱育秧田是东阳组的,水秧地是东升组的,东阳村民小组长带领村民大力推行旱育秧;东升村民小组长认为传统育秧可靠,没有发…  相似文献   

19.
《记者摇篮》2006,(4):39-39
记者应当怎样采访?收集哪些素材。实践看,不管采集的素材在下一步的写作中是否用得着,但在采访中一定要把新闻事实的“横向”和“纵向”搞清楚,这种采访法叫“十字法”:“横向”情况,就是要了解新闻事实的性质,规模、特点等。“纵向”情况就是要了解新闻事实的将来。例如,《珠穆朗玛峰边走边长》(新华社北京某年6月30日电)一文就是这样。首先介绍珠峰上升的情况和水平运动的“自选速度”(横向);接着写珠峰和青藏高原的形成(纵向);最后还介绍了发展趋势。这样,读者就能清楚地了解珠峰边走边长情况。非事件性新闻的情况更为复杂,尤其需要采访…  相似文献   

20.
一个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如何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世界?有人说,这是新闻工作的ABC,凡是搞过几年采访的记者,都知道该怎么办。可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现在有些记者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并未解决得很好。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始终觉得我们的记者活动缺乏主动性,不少人习惯于领导出题目,自己作文章。有的甚至是领导不给任务不出门,不带上题目不下去采访;即便有了题目出了门,也习惯于搞那种“单向采访”,眼盯一地,只问一事,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人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存在着“机关化”、“事务化”的问题,象这样的采访作风和采访方法,该算是表现之一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