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晓得,我现在是不应该在人世的。”伦纳德·伯恩斯坦在几年前说,“我抽烟。我喝酒。我彻夜不眠。人们说我如果不戒烟,只能活到35岁,可我逃过了这道鬼门关。”  相似文献   

2.
启泉 《世界文化》2003,(4):38-38
世界古今有许许多多非常奇特的书,这些书,绝对不是黑字白纸那么简单。现列出几种世界古今最罕见、最特别的奇书。“金书”:考古学家在斯里兰卡的古都阿努拉达的一座古庙里发掘出来的一部金书,全书共七页,每一页都是用纯金铂制成,它的历史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是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的。这本书因为是纯金制作而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一本书。它的历史价值比它本身的价值要贵重不知多少倍。“钢书”:在南美洲巴西圣保罗市中心广场上,陈列着一部钢书,共有一千页,均用一片片不锈钢薄板刻成。重一千五百公斤,书中记录了圣保罗市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3.
竹原产于中国,主要生长在南方,且种类众多、适应性强,分布极广。唐代吴筠《竹赋》云:“叶森散以翠错,茎鲜修而琼洁。”枝杆挺拔、四季青翠、凌霜傲雨的翠竹,倍受中国人的喜爱。竹还因其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精神文化象征,备受中国古今文人的推崇。由此也就催生出了竹刻这种专门的艺术——在刀刀雕琢镌刻的竹子上,品味一段古老的历史,一段属于中国古代祖先们的智慧。竹刻,尽管她出身犹如贫民,但是她清丽脱俗,美而不艳;与金银珠玉一样可登大雅之堂,为无数中外藏家所钟情。  相似文献   

4.
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成都茶馆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和”与“休闲”的哲学内涵,成为了“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化强市建设的基本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内许多城市纷纷提出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的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硬支撑”作用正在不断增强.本文认为,文化强市战略并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专利,并尝试提出文化强市的标准、内涵和构成.城市应通过发展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传媒载体建设工程、文化产业振兴工程、文化资源保护工程、文化发展创新工程、文化交流合作工程、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等九大工程,实现文化强市建设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6.
“蜀·身毒道”是博南古道的前身.博南古道则是诸多史料记载的“西南丝绸之路”上最著名的一段.这条横亘永平数千年的军事干道,使永平成为历代王朝驻兵把持的重地,也使永平成为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各种文化形态汇集地.  相似文献   

7.
大理白族一年一度的“观桑哪”活动,被称为白族的狂欢节,开放热烈,历久不衰。不少人对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作过不懈的探析,以张明曾先生《耕山耘水集》中《“拐上哪”探源》一文较为详实。近阅《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中黄维华先生的《桑.桑中.桑女——“诗经”与上古文化研究》,受到启迪,大理白族“观桑哪”,竟是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农神崇拜”的“祭社祭祀”与“游观之风”的古礼与风俗的遗存!  相似文献   

8.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视角——也谈“宁信而不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信而不顺”是鲁迅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翻译主张。这一主张令译界不少学者大跌眼镜,也一直为不少人所诟病。从文化视角对“宁信而不顺”进行审视,这一主张其实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极高的译学价值,它饱含了鲁迅为创获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的良苦用心,也大大开拓了中国译学研究的视野。“宁信而不顺”非但没有削弱鲁迅“文化巨人”的形象,反而使这一形象更加高大。  相似文献   

9.
历时10个月的“中国文化年”7月在法国成功落下帷幕。作为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法国文化年”将于10月在中国开幕。国务委员陈至立日前出席中法文化年中方组委会扩大会议时要求,要充分认识办好“法国文化年”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精心筹备好“法国文化年”的各项活动。 陈至立指出,中法文化年活动是一项大规模的双边文化交流活动。“中国文化年”在法国的成功举办,展示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也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现代中国。即将在中国举办的“法国文化年”,有利于中国人民全面深入地了解…  相似文献   

10.
成都城市文化精神中的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成都的休闲文化理念格外引人瞩目,“休闲”铸就了成都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气质。但“休闲”只是其外在表象,蕴藏其里的平民意识才是成都城市文化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在当代,平民或平民意识,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意蕴,它蕴含着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那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本文试图立足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去解读成都休闲文化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平民意识,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平民意识”所具有的文化与精神意义,以及成都作为“平民之城”所应当坚守的人本主义核心价值与思想立场。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数字在一定的文化条件下,其意义常常超出它本身固有的含义。例如,在当今的商业大潮中,我们中国人都喜欢“八”这个数字,因为它是“发财”、“发展”、“发达”的“发”字的谐音;而我们避讳使用数字“四”,因为它是“死”的谐音。再如,我们常常用“十”来表示完整和美满,如“十全十美”。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七”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并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用它来表示“幸运”、“美满”、“多数”等意义。“七”是一个神圣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数字,它对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还因为它具…  相似文献   

12.
戏剧与水墨堪称中国两大国粹。前者歌舞曼妙,后者斑斓淋漓,二者独具之风韵令古今众人痴迷。而水墨戏剧人物画。更将二者珠联璧合.使观者于同一视界、同一时空感受两大国粹之神韵,堪称别有洞天。观今日所做水墨戏剧人物画者,李文培先生可谓成就卓著。其画可用“精妙”二字概括,其中“精”指的是其对中国传统戏剧人物丰富内涵把握之精准;“妙”则赞其所用传统水墨技艺之高超。  相似文献   

13.
韩国经济崛起时,文化亦同时崛起,这与韩国政府及其民众对其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密切相关。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其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而被郑重其事地建馆保护。许多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按着导游图兴冲冲地赶到那些“重要文物遗址”,看到的往往不过一座小亭或一块大石;然而,韩国人对此却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4.
各级政府和部门通过项目推动挂层群众文化的发展,但项目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一直是个难题,不容回避的是,群众的个性化“文化梦”需要草身定做。对此,笔者想到浙江推出的“文化定制”。“文化订制”足对文化惠民项目的一种流样化设计,通过自主申报项目、专家评审指导、跟踪项目服务、打造内涵品牌,为基层群众提供精准的服务。  相似文献   

15.
过去现在,戏梦人生的交织叠加影片《如果·爱》的情节包含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005年的上海,讲述孙纳、聂文和林见东出演一部歌舞片的始末;第二部分是歌舞片的剧情——20世纪30年代,孙纳饰演失忆少女小雨,马戏团的班主为留下她,编织了一段美丽的爱情记忆,而小雨以前的恋人也试图用回忆唤醒并重新拥有她,属于戏中戏;第三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北京,林见东与孙纳共度一段美好时光。这3个部分交织在3个人的生活中,过去与现在、戏梦与人生,对他们来说已难分清。“过去”的浪漫或伤痛场景常侵入“现在”,而“现在”的孤独与痛楚又需要…  相似文献   

16.
“这套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丛书,不仅对从事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读者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且对其他广大读者也是一部了解外部世界、积累文化知识、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良好读物。”文化部孙家正部长此处谈及的“丛书”,是指《世界各国文化概览》。这套丛书计划出版多册,系统介绍全世界数十个国家的文化概况,其内容包括各国的文化历史沿革、传世文化大事、民间民俗传统、文艺思潮流派、民族文化特色、文化传统盛事、文物名胜古迹、重大文化成果、文化发展经验以及文化组织机构、文化团体设施、文化历史典故、文化…  相似文献   

17.
公元2004年的1月,恰值中国农历甲申猴年的春节期间;而于2003年10月在巴黎开幕的“中国文化年”,此时运行也已3个多月了。在其开幕时段内,“中国文化年”各类项目,可谓精彩纷呈,好戏连台,致使“中国热”在法国境内不断升温,同时刺激着法国公众更加强烈的期盼——“中国文化年”继此之后,将有怎样的惊喜与震撼?伴随中国传统春节的到来,“中国文化年”的第二个高潮时段与中法建交40周年纪念日相约而至,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法国的国事访问,更将这节日的气氛和“中国文化年”的精彩,推向一轮新的高潮。巴黎市长德拉诺埃邀请北京市王岐山代市长…  相似文献   

18.
三峡久负盛名。可是,人们对于三峡地区的文化内涵,却不一定很熟悉。现在,有一部力作填补了这块空白,那就是新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屈小强、蓝勇、李殿元合著的《中国三峡文化》。这部626页的专著,上下兆亿年,纵横千万里,对三峡环境、历史、经济、文化方方面面,进行了一次全景扫描。不但学术性强,可读性也很强,很多段落笔调中都蕴含着诗情画意。说它是三峡文化小百科,但它又不显乏味;说它是三峡开发的赞歌,但又有着深邃的内涵。书中展现出的三峡地域文化,实际上是长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表现出作者对乡土的热爱和研究的执着。…  相似文献   

19.
杨泽 《世界文化》2008,(1):50-52
“法”,也称“正法”,或音译“达摩”,源于梵文Dharma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印度重要典籍《梨俱吠陀》中,指印度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后来,其内涵在印度教的宗教和政治生活中不断完善。高种姓的婆罗门想要通过“法”来匡正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和道德规范,用以维护他们的种姓特权,所以强调人们应该按照“法”来行动。作为古代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道德概念,“法”曾对古代印度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令人惊奇的是,时跨两千多年,在美国二战后涌现出的“垮掉的一代”也受到了“法”思想的影响,被誉为“垮掉之王”的美国小说家杰克·克鲁亚克的一部重要小说就名为《达摩流浪者》。  相似文献   

20.
文化史和古今字冯瑞生所谓“古今字”是指同一个汉字的古今写法不同,或者说是所表意义同而古今所用的字异。这是方块汉字所特有的文字现象,历代语言文字学家都注意到这一现象。在汉字的长期使用和流传中,经过了不断的整理和疏通,逐渐形成大众所认可的规范,这是匆庸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