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元方 《中国文化》2010,(2):229-231
<正>最早见到霍克思的大名David Hawkes是在他所译的楚辞(Ch'u Tz'u:the Songs of the South,1959)上,在他所译的杜诗(A Little Primer of TuFu,1967)上,最后才是企鹅版《红楼梦》译本,陈先生从香港寄到美国给我的。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企鹅版的《红楼梦》选译了这本小说原来的名字,The Story of the Stone,即《石头记》。共五册。换言之,书名依脂本,内容却是一百二十回。不过,霍克思只译了曹雪芹的前八十回,高鹗所补的后四十回由闵福德(John Minford)续译而成。霍氏译文在一九七三、一九七七、一九八○年分三册出版,  相似文献   

2.
克劳德·西蒙的代表作有三:《佛兰德公路》(1960)、《历史》(1967)、《法尔萨卢斯之战》(1969),全为长篇小说。目前这三部小说均已有优秀的日译本。正因为西蒙是一位现代派作家,他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2021年11月1日至11月12日,第二十六届全球气候大会(COP26)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举行,由英国中央政府(联同苏格兰自治政府)与意大利政府合作举办.本次会议共合并三个国际公约缔约国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国会议、《京都议定书》第16次缔约国会议(CMP16)以及《巴黎协定》第三次缔约国会议...  相似文献   

4.
创造社是中国最早的注重版本问题的翻译文学批评群体,加强了中国现代翻译文学批评的版本意识,但是他们的翻译实践却在后创造社时代遭受了版本错位的批评,王实味和罗牧等对郭沫若译本的批评便是典型案例。错位的版本批评,源于批评者对译者据以翻译的版本不熟或不知晓,径直以自己掌握的原语或转译版本进行批评,使得批评走向歧途。罗牧依据英文节译本,批评郭沫若从德语直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错位的版本造成了误评。误评说明翻译批评者水平有限。罗牧声明参照日译本而无参照之实遂为假批评。假批评通常是为了博出位或意气之争。在误评与假批评之外,罗牧翻译批评提出的"是"与"像"的问题在翻译学上自有其价值和意义,即不同译者的翻译往往也呈现了对原语文本的不同理解,这也引出了翻译文学批评需要面对的另一层面的版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赵氏孤儿》的西方改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 ,一部法国戏剧《中国孤儿》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上演 ,这部由孟华翻译、林兆华导演的剧作 ,就是当年伏尔泰取材于元杂剧《赵氏孤儿》所创作出来的。让我们把历史回溯几百年。 1689年 ,也就是清康熙三十七年 ,法国传教士马若瑟来到中国 ,学会了汉语 ,他将《赵氏孤儿》这部元代文学杰作译成了法语 ,寄给法国富尔蒙王室图书馆。该剧译本片段于 173 2年 2月发表在巴黎《水星杂志》上 ,全文则收入法国耶稣会会士杜赫尔德主编的《中国通志》(173 5 ) ,此乃中国戏曲在西方的首个译本。该书中 ,中国文学译本除了《赵氏孤儿》 ,还有《庄子休鼓…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描述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将《三字经》自1812-2015共204年的英译史分为繁荣期(1812-1900)、沉寂期(1901-1988)和复兴期(1989-2015)三个阶段,并全面客观地对这三个阶段的译本情况、历史背景、翻译目的、副文本和翻译风格等进行研究。二百年来,《三字经》的英译走过了一条从以外国译者为主到以中国译者为主、从以了解中国为目的到以译介中国为目的、从单调的副文本到丰富多彩的副文本,从忽视《三字经》的诗学特征到重视其诗学特征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普希金是天才诗人,又是伟大小说家。作为小说家,普希金创作了《上尉的女儿》《驿站长》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自20世纪初以来,他的小说备受中国译界的青睐。据戴天恩先生考证,20世纪普希金《上尉的女儿》有21个汉译本。那么,普希金的小说早期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在此,本文将1903年至1924年汉译的普希金小说作为研究对象,穷源溯流,从中体悟其历史特点,展示中国早期翻译普希金小说之轨迹。  相似文献   

8.
“第三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由《中国翻译》杂志编辑部与天津市翻译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一、征译原文在《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和《文化译丛》1991年第1期上同时刊出。二、参赛者年龄:40岁以下(1951年7月1日以后出生)。三、译文请用方格稿纸誉写清楚。译文正文内  相似文献   

9.
初读《红楼梦》,曾为宝黛的爱情悲剧而扼腕叹息,泪湿枕巾;再读《红楼梦》,又被作者那恢弘的结构、缜密的构思、精妙的设计所折服;三读《红楼梦》,又为作品那高度的预见性、深刻的思想性所震撼……最近又重读《红楼梦》,却又对作者连细微之处也独具匠心而击节叹赏。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单独面对这个世界时 ,都是弱小的 ,无力的 ,无奈的 ,实际的 ,卑微的 ,肉体的生存的需要耗尽了人的大部分能量与智慧 ,也耗尽了大部分人的能量与智慧。能从基于生存需要的层面上超脱出来打量人栖身其中的世界的不是一般的芸芸众生 ,而是天才 ,是满怀诗意的天才 ,他们用文学的、审美的、超功利的眼光凝眸这个世界。王国维就是这样的天才。他一生的重要著作《〈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折射出这位天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和这个世界的诗意凝眸。《〈红楼梦〉评论》的哲学思想王国维在写《〈红楼梦〉评论》时 ,其心态是基于忧世的忧…  相似文献   

11.
欢涧 《世界文化》2023,(2):17-22
<正>2023年,对于伏契克(1903—1943)的读者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2月23日,是伏契克诞辰120周年纪念日;9月8日,是伏契克被德国纳粹杀害80周年纪念日。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作家、文艺评论家、新闻记者,其代表作《绞刑架下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自1945年在捷克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9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成为捷克文学史上译成外文最多的作品(外文版本多达200多种)。《报告》的第一个中文译本于1948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此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了20多个版本的《报告》中文译本,  相似文献   

12.
谢锐 《华夏文化》2011,(1):48-50
《金刚经》一共有6种汉语译本,罗什译本属于简本中的代表,而玄奘译本则属于繁本中的典型。从古到今,人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特指鸠摩罗什的译本(以下简称什本),因为不论是佛教界还是世俗社会,传诵、习持、使用的《金刚经》都是什本。  相似文献   

13.
王博 《中国文化》2012,(1):194-206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该知道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石头记》,但是对其它的几个名字就有些陌生。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有凡例说道: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來,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  相似文献   

14.
每一位阅读钦定英译本《圣经》(即1611年英王詹姆斯一世钦定发行的英译圣经《英王詹姆斯钦定本》)的读者均感到,这部《圣经》用词华丽优美是任何年代较近的其它译本无法媲美的。这种美已深深渗透到英美生活和文学之中,其程度之深,无法估量。“在《圣经》的所有译本中,最出色的就是英译本。”乔治·桑普森在《剑桥英国文学简史》一书中谈到《英王詹姆斯钦定本》圣经时说,“而且,它是英国所有著作中最伟大的作品,英国第一部经典著作,是影响英国人特征和说话方式最重要的源泉……它的主题即上帝,人和宇宙均是伟大文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述方式、绝妙的语辞成为举世经典之作.《红楼梦》蕴含的艺术魅力与文中自然而巧妙的用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红楼梦》所用典故博采众长,杂取诸家,用典的手法巧妙娴熟,无论是“借用”、“化用”或“反用”,都能驾驭自由且多不露痕迹.而且,使事用典在揭示作品主题,彰显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金鉴 《寻根》2009,(3):92-97
偶然在《北京日报》上看到赤飞先生所写《结缘红楼梦》一文,在文中谈到他与《红楼梦》有缘,这缘来自他的故乡白家疃。自家疃与大名鼎鼎的香山仅一峰之隔,村西河滩上有座小石桥,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未,小石桥一下出了名,不断有城里人来给它照相、画画,说200多年前,有个叫曹雪芹的大作家,曾经在这附近住过,他还在这里写过一本书叫《红楼梦》,很有名。赤飞因此与《红楼梦》结缘。  相似文献   

17.
今年5月16日,中国明代长篇小说《金瓶梅》的波文译本正式出版,并在华沙举办的第39届国际书展上,与广大波兰读者见面。《金瓶梅》波译本由波籍华人女作家胡佩方(波兰名字为伊莱娜·斯瓦文斯卡)和波兰汉学家赫米耶莱夫斯基及波兰作家霍奇沃夫斯基合译,波兰纽斯出版社出版。胡见方女士生长在湖南,50年代中期到华沙定居后,钻研波兰文学,是波兰文学家协会会员;与此同时,她也从未放松对中国文艺、历史和哲学等的深入研究。波译本《金瓶梅》先由胡佩方女士根据明万历年间刊本的影印本《金瓶梅》词话译成波文,其后她再和两位波兰同行对…  相似文献   

18.
委拉斯凯兹(1599-1660)出生于西班牙,是欧洲17世纪现实主义画家的杰出代表.其早期作品如《三个乐师》(1618年)、《卖水人》(1620年)、《煎鸡蛋的老妇人与少年》(1620)等,反映的多是平民的日常生活;另一主题是有关宗教人物,如《在帕多摩斯岛的圣约翰》(1618年)、《没有原罪的星宿》(1618年)、《东方三博士的礼拜》(1819年).  相似文献   

19.
叶岗 《世界文化》2002,(3):8-10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是以1979年的中篇小说《且听风吟》走上文坛的,创作于1987年的《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畅销的长篇小说,创下了发行量1500万册的天文数字,成为与大江健三郎、安部公房和吉本芭娜娜齐名的著名小说家,且有强劲居升的势头。小说在世界各地也赢得了广泛的影响,《纽约时报》等各种传媒大加举荐,《纽约客》杂志还刊登了作者的短篇小说《电视人》。《挪威的森林》在中国有两种较好的译本,一种是大陆的林少华译本,另一则是台湾的赖传珠译本。  相似文献   

20.
茶(縻)花事     
一 暮春的午后,斜依床头,一杯花茶,一卷诗书,有一行没一行地读着诗句,闲散而慵懒.忽然翻到宋人王琪的《春暮游小园》,读到"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句,似觉时光在平仄韵律中潺潺地流淌. "开到荼(縻)花事了",最早接触此句是在《红楼梦》中.一个夜晚,宝玉在怡红院宴请群方,为助酒兴,众人抽签行令,其中麝月抽到的一支花签,即是荼(縻),上题"韶华胜极",而签背面就写着此诗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