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本文从日本教习、留学日本、日译出版物三个方面对近代日本对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将以前有姓名可考的在四川的日本教习由77位补充至93位,并提出清末在四川的日本教习应在100位以上,四川是聘用日本教习较多的省区.本文中提出清末在日本教习进入四川前西方教育在官办学校的影响十分小,而留学日本的留学生数量相对较大,故日本对四川文化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比其它地区更明显.文中最后提出日本对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四川的政治军事社会各个层面,在历史上强弱交往的"失权规律"和"得益前提"的背景下,提出要区别日本政府的主观企图与文化传播的客观影响、日本文化人的个人情怀间的关系,以客观公正而历史地评价日本对近代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以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妇德”观束缚,不曾有过专门的女子学校教育。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伴随着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展开,女子教育作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在改良派和革命派推动下,中国近代民办、官办女学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各地。同时,“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式女学教育思想也贯穿于近代女子教育的始终。戊戌维新时期,改良派看到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女学堂,教育中国妇女,受到很大刺激。“西人在我通商之地,分割之境,皆设学校教堂,以教我女子。我有民焉,而俟教于人,彼所以示辱我也,无志甚焉…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国时期四川有相当一部分青年赴欧美留学 ,其间还出现过两次高潮 ,即“五四”前后的留法勤工俭学和留苏高潮、民国晚期的留美高潮。留欧美学生的总人数虽不及留日学生数 ,但产出的高级人才却比留日者多。这批留学生回国后大部分集中于四川教育界 ,他们在四川教育的改良、科学研究的发展以及四川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而加速了四川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近代四川地区的图书馆社团数量不多,有四川图书馆协会、重庆图书馆协会和中国图书馆学社出现。其中四川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几经波折,但展开了相应的活动,对当时四川省内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民国时期,一省之内成立三个图书馆社团的情况实属少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四川地区图书馆界的频繁互动,可以作为观察民国时期地方图书馆社团发展情况的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5.
劉廣定 《中国文化》2008,(2):161-173
傅斯年先生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大学者与大教育家。一般多认为他的教育思想建构于留学英、德时期,其实不然。傅先生就读北大时,就已对现代高等教育有了相当深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教育革新被赋予"新政之大端"的重要作用,随着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作为教育重要载体的新学教材也就应运而生了。新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呈现繁荣景象。在官方和民间的推动下,教材的种类不断增多,体例也不断完善,出现不少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教材出版物。本文试图在清末民初的时代大背景下去勾画出近代新学教材发展的脉络,为时下的教育改革和教材编写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报刊创办于清末民初,它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运动紧密相连,而具有讽刺和幽默气质的新闻漫画也随着报刊的出现而出现,这些新闻漫画折射出那个时代深刻的思想蕴含,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民众的启蒙,也是对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无声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近代四川城乡关系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的四川地区,发达的农业和富饶的乡村经济促进了城市的重建和发展。近代以后,城市在城乡对立关系中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开始了城市统治乡村的时期。城市带动乡村一同发展,但由于四川城市的发展十分缓慢,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十分有限;与此同时,由于四川地区农村自然经济解体水平的低下及农村经济的萧条,使乡村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阻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近代四川城乡之间的这种非良性互动关系,成为这一区域发展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马玲 《中华文化论坛》2023,(2):129-140+190
清末民初,学堂乐歌随着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而传播,与中国社会封建体制向近代民主主义体制的转折相连,它作为一种新型音乐文化产物出现,在新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学堂中广泛传播。学堂乐歌作为近代音乐文化转型的代表,其诞生与发展是被儒家思想传承和影响的,学堂乐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在乐歌的歌曲内容、表达形式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实现了传统音乐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0.
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的八年间,出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空前的"学术自由"盛况,不仅涌现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且还造就了许多杰出人才.本文主要探求当年出现"学术自由"盛况的成因:由于中国的近代大学是仿效西方而建,大学校长多由留学归国的传统士人担任,西方大学的思想自由原则在抗战前已成为三校的办学理念;中国知识分子本身也具有自由独立的学术传统,他们以学术创造为安身立命的重要方式,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还受到爱国主义的激励;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等人也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层面来阐释学术自由,有效地调适了东西方文化,成为了西南联大师生进行学术创造的共同价值认可,演化为一种优良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1.
清末是四川近代教育体制逐渐建立的关键时期,也是传统师生关系向近代师生关系过渡的初始阶段。通过对清末四川新学师生关系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一时期在新式学堂里的师生关系呈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如师生平等思想的传播、学生群体意识的觉醒等,有助于在新教育体制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如学生过分关注自我、摒弃"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等,对后来师生关系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川东地区民间舞龙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东地区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该地区独特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特色.针对新时期川东地区民间体育游艺活动面临的问题,如何使川东舞龙运动特色价值得到较好发挥,以推动民间传统体育游艺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有关文献资料、访谈调查和逻辑分析,结论认为:川东地区舞龙运动具有展现川东地区浓厚的文化底蕴、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丰富教育事业的发展、顺应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等价值.良好价值的发挥,需政府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媒体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民间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传承方式方法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育事业的高端和龙头,高等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近代以来拯救民族危亡、谋求国家复兴的时代浪潮中,西北(今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高等教育与西北人民的觉醒、爱国精神的发扬及开发西北的国家战略一起生长发展起来,为当代西北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妇女没有与男子同等的教育权利,但这不是说古代忽视女子教育,恰恰相反,中国自古便极为重视教育妇女,只是目的不在于让她们学习知识,开发智力,而是要让她们知晓礼法、妇道,成为最符合男权社会要求的淑女贞妇。由于这种观念,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发达的“女教”“女学”。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无论生前还是死后 ,人们始终对其褒贬不一 ,毁誉参半。目前学术界对于其在近代政治、外交、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与实践已有若干论著面世 ,本文拟就李鸿章与近代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史关系加以论述。或许有助于全面公正地评价他在近代社会的地位与影响。一、淮军的组建及其初步近代化清王朝八旗、绿营兵的不堪一击 ,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暴露无遗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 ,太平军的所向披靡更证明了八旗、绿营兵不仅不足以“御外侮” ,连“制中土”也办不到。在此情形下 ,地方性武装力量———湘淮军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6.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千百年来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区之一。但到了近代,四川同全中国一样,挣扎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20世纪伊始,清王朝推行“新政”,四川从此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本文仅就四川经济百年的发展历程分阶段作了全景式的概述,将川人的强国兴川之梦、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展现给世人。  相似文献   

17.
浙江绍兴人,字鹤卿,号孑民。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早年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与章炳麟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次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留学。1912年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反对清末学部奏定的教育宗旨。任职期间,曾提出修改学制,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又与吴玉章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  相似文献   

18.
浅析四川移民的两大族群及其文化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中,各省移民文化与巴蜀文化发生交流与碰撞,族群与文化重组与整合,最终出现了湖广人与客家人两大族群以及嫁接型移民文化和移植型移民文化两种文化。  相似文献   

19.
出国留学在今天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字眼 ,许多学子对此趋之若鹜。但是又有谁会想到 ,中国近代史上的首次官派留学却一波三折 ,命运多舛 ,最终半途而废。首次官派留学的曲折历程 ,折射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艰难。中国近代史上的首次官派留学活动是在洋务运动的背景下进行的。随着洋务运动的全面展开 ,培养熟悉西学的本国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 ,而派人去西方留学自然便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1870年 ,正当曾国藩因没有带队留学的合适人选犯愁的时候 ,曾经留学美国并一直为留学活动四处奔走呼号的容闳通过当时的江苏巡抚丁日昌…  相似文献   

20.
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团结抗战,陪都重庆的抗日文化运动不断高涨,但却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恐慌,于是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一些领导机构,制定一些反动的政策和纲领,作为领导抗日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致使高涨的抗日文化运动遭到严重破坏.幸有驻重庆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有关机构,以中共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纲领和政策作为指导思想,领导重庆的抗日文化运动在艰难曲折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并适时转入抗日民主运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