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杜甫,被尊为"诗圣",给世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作品被誉为"诗史",其中蕴含了巴蜀文化的诸多特质,彰显了巴蜀文化之美;其草堂文化不仅唤起了城市的记忆,而且传承了历史文脉;杜甫与巴蜀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人们从杜甫诗歌中了解、赞美、品味成都和巴蜀文化,对巴蜀文化的发展、弘扬和传承影响深远。现如今,人们大力推崇弘扬巴蜀文化,作为诗歌文化代表的杜甫诗歌、其精神及草堂文化无不得以传承和传播,从而不断地推动着巴蜀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从战国末叶秦灭巴蜀到秦汉之际,是巴蜀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巴蜀文化从先秦独立王国形态和民族性质的文化,向秦汉统一帝国内的地域形态和以秦汉文化为符号的中华文化的亚文化转化.巴蜀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文化解构、文化重组和文化整合.其结果,一方面,巴蜀文化经过分化和重组,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生机;另一方面,通过与秦汉文化的整合,使它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表现出整体进化的新姿态.创造性适应(变革)与连续性发展(继承),成为巴蜀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巴蜀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巴蜀民间艺术经历着历史的巨大考验的同时,也迎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然而,多方利益的诉求又可能使巴蜀民间艺术的发展违背自然规律,走向加速灭亡的境地。笔者认为,运用艺术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巴蜀民间艺术进行解读和阐释,通过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探寻其整体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是以学术研究带动文化保护的积极举措。  相似文献   

4.
向封闭宣战 为开放呐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文化与四川开发,就是要寻求巴蜀文化研究与西部大开发尤其是与四川开发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加强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发挥学术的时代功能的问题。这个选题决定了它要发挥历史研究古为今用的功能,不能食古不化、闭门造车。因此,应当比较深入地研究总结巴蜀历史上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既要发掘于今有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创造精神,又要探索四川经济发展滞后的诸多原因。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为什么党中央决定要实施西部开发,要作为一个大战略来考虑?“开发”本身就是针对“滞后”而言,就是要把落后变为先进。只有把滞后的原因弄清楚了,并从历史上提供依据,我们才能从各方面奋起直追,从而论证我们现在实施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左了 《大理文化》2014,(10):97-103
传承人是历史的活化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立之本。然而,以人为载体、口传身授的特点是艺随人走,人类的许多珍贵的技艺,也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绝种,而消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掌握、擅长某些技能的民间艺人的口传身授,民族的记忆,文明的脉络,才得以保留和延续——这些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作出巨大贡献的能工巧匠和民间艺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相似文献   

6.
山野有灵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山太高了就会让人琢磨不透.或许真的山野有灵. 我是在山乡里长大的人,但每当想起儿时山野里的岁月,至今还对大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深的敬畏之情.记忆中身处黑森林时,那似乎是一种从母体子宫里就带来的甜甜的恐惧感觉;独自走在旷野或山峡,心底又会生出莫可名状的失意与忧伤.有时,那山中的一切只能用全身心的每一根神经去感触,但你根本无法把它说清道明.  相似文献   

7.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是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的最好平台,是民族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讲坛.它对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提升成都市软实力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40年代学术界开始研讨巴蜀文化并最终确立巴蜀文化命题以来,巴蜀经济一直都是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在巴蜀经济研究中,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巴蜀手工业是最"热门"的课题,甚至在整个巴蜀文化研究中,巴蜀青铜器的研究也是最引人注目、成果颇丰的课题。本文将以学术史的角度,对学术界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巴蜀手工业中巴蜀青铜业、巴蜀金银制造、巴蜀玉器制造、巴蜀纺织业、巴蜀矿业、巴蜀建筑等方面研究的进展、成果与分歧,作出概述。  相似文献   

9.
《巴蜀化系列丛书》展示了巴蜀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它的出版,确实是化建设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我首先代表省委、省政府,向积极倡导、支持巴蜀化研究的老领导、专家学、省社科院的同志、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是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不断发展进步的根基。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民族的根脉,保护我们国家的根基,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国家大事。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旨在号召全社会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突尼斯是个文明古国,它的文明史可上溯几千年.腓尼基、罗马、阿拉伯、西班牙和法国人曾先后统治过这个国家,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各个历史时期文明的遗址遍及全国,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迦太基古城遗址.  相似文献   

12.
四川(重庆)古称巴蜀,自来山水雄秀俊奇,人杰地灵.巴蜀画派在历史上曾光彩叠现,影响中国画坛格局.元明以后(包括新中国时期),尽管有张大千等大师出现,但巴蜀地区的国画体系整体上处于式微状态,长夜无歌,暗淡了巴蜀画派的色彩.当代中国艺坛推陈出新,巴蜀艺术应有新的光辉闪耀.  相似文献   

13.
巴蜀文化是先秦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域文化,它通过"西南夷"地区众多的文化地理单元向南传播。穿行于川西南山地的"零关道"是巴蜀文化向南传播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4.
巴蜀文化现代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蜀文化的现代化,是四川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巴蜀文化的内涵、巴蜀文化的形态、巴蜀文化的传播以及巴蜀文化产业四个方面论述了巴蜀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模式、途径和方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相似文献   

15.
经过明清易代变迁之后,四川各姓氏家族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立场和感情带进族谱编纂之中,并用以来表达其与当下的关系。由于有太多的因素在影响着人类的记忆,这就使得人们通过族谱来记述过去历史时,难免不掺杂一定的想象、附加成份,这就为今天解读历史记忆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至今仍在川、渝地区普遍流传的创伤性记忆、苦难性记忆、想象性记忆,蕴藏着诸多历史信息,值得治巴蜀史的学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鸟图腾与巴蜀族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星堆以鸟形器为代表的动物符号与纹饰,构成了一个把自然界与人问召唤在一起的神秘系统,形成以鸟图腾为特征的巴蜀族徽.从空间上看,以鸟图腾为巴蜀族徽的器物分布得最为广泛;从时间上看,鸟图腾有自身的发展历史.三星堆文化在其晚期核心宗教观"祖先崇拜"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鸟兽自然图腾崇拜时期,它经历了由氏族徽铭图腾向文化图腾的演变.鸟图腾的成因与作用反映了巴蜀部族图腾信仰背后的人格化因素,也反映出因特殊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其它图腾不可替代的结构性作用.三星堆文化特征中有将天体崇拜与鸟图腾一体化的倾向,经过早期图腾的自然选择,不断注入宗教的内容与世俗需要,表现出"祭天"与"齐天",升腾与自由的原始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7.
由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纂的<巴蜀文化研究丛书>现在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套分别由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学专家编撰的丛书,向各界读者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巴蜀文化的丰富内容和精深内涵.  相似文献   

18.
大巴蜀地区自古以来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爱酒的浓厚氛围中酿造出闻名遐迩的众多名酒,形成了与酒有关的独特的民风民俗.结合大巴蜀地区几千年来各种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出远胜于法国波尔多地区的大巴蜀白酒旅游文化原生带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巴文化论     
巴文化与蜀文化是巴蜀地域文化命运共同体的两大主干部分。本文专题论述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青銅时代、铁器时代,巴文化的发生,巴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论述巴文化的基本轨迹、发展规律及其主要特征;阐述巴物质文化景观遗产与口述史精神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巴文化在陇蜀广域龙头文化中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20.
"巴有将,蜀有相"是晋代史家常璩对巴蜀两地人才不同特征的扼要概括.巴蜀两地无论其自然地理条件,还是社会民族构成,均各具特色,因而造就了巴蜀人才的地域差异.两汉时期,中央王朝根据两地人才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其人才资源,为汉中央王朝开发和经营整个西南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