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望庐山瀑布》有一名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很多人解释这句诗,都说瀑布是“挂”在香炉峰上的。其实,这解释大错特错了。到过庐山实地观察的人,发现香炉峰的确像个香炉,紫烟缭绕,阳光映射下,景色十分迷人。但这“紫烟”并非是瀑布的水汽,而是山上的云烟。庐山的瀑布很美,然而并不挂在香炉峰上。李白另一首《望庐山瀑布》,诗开头两句是:“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真实记述了香炉峰与瀑布一西一南的位置,南面的瀑布怎么能挂到西面的山峰上呢!但是,诗人却大胆地把这种自然美景:香炉紫烟和瀑布飞银“拉”在一块,用前景衬…  相似文献   

2.
近日,翻看霍懋征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谈小学生要学点古诗》,得知她用10分钟时间教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感触颇深。现对该教学实录试作赏析。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能重复别人背过的诗。(背诵李白的诗,除有巩固作用外,还拉近了学生与这位大诗人的心理距离)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师:谁来讲讲课题的意思?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选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小学语文》在2007年第3期以及人教版教材答疑栏目均有历岗先生《(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怎么解释好》(以下简称“历文”)的文章,历文认为《望庐山瀑布》之“疑”字释为“疑心”好。  相似文献   

4.
唐朝诗人李白有一首七言律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古诗描绘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气势和雄伟壮观的景象。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他惯有的浪漫主义情怀。诗中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川”字究竟作何解释,笔者在不同的书上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5.
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是他50岁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相似文献   

6.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元代大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两首七言绝句都以庐山为描写对象,然而反复推敲,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它们在构思、立意、韵味、风格上迥然有异。 一、绘景立意,各有侧重 《望庐山瀑布》,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绘了  相似文献   

7.
霍懋征老师教《望庐山瀑布》张建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吟咏祖国名山胜水的千古绝唱。诗人以欣喜之情,生动地描绘了飞落九天的瀑布的壮美奇观。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教学这首诗时,教得活,教得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借鉴。一、温故出新,扣诗解题不少老师...  相似文献   

8.
庐山天生丽质,风光无限,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描写过它,赞美过它。在吟咏庐山的诗歌中,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各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然而比较这两首诗,又会发现它们风格韵味不同,取胜之途各异。一、绘景意图不同《望庐山瀑布》是即景抒情,重在一个“情”字。它有声有色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和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诗人笔下的庐山气势磅礴,神采飞扬。你看:红日初升,香炉生烟,彩霞紫雾,缭绕天际,瀑布凌空而下,仿佛银河倾泻人间,诗就是这样如仙似幻地再现了庐山之美,也就是这样如醉似狂地抒发了诗人浓烈奔放的情感。它以景启情,又融情入景。  相似文献   

9.
六(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3题。(8分)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赏析]《望庐山瀑布》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山水诗。香炉,指庐山香炉峰,…  相似文献   

10.
《望庐山瀑布》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七册第2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作者李白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韵律和谐,富于变化。他的许多诗描绘了祖国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望庐山瀑布》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1.
李白《静夜思》(六年制第四册13课)有句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望庐山瀑布》又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疑”作何解?翻阅手头上的教参,均解为“怀疑”。诗人既知“床前”洒落的是银白色的月光,为何还要“怀疑”它是“地上霜”呢?而《望庐山瀑布》一诗,从诗题到诗句已两次出现“瀑布”一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自然是“瀑布”,又为什么要“怀疑”呢?因此,“疑”之解释有疑。我认为这两处之“疑”,均应解为“像”、“似”、这样解才理通情顺,并且合乎比喻修辞格:“床前明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有山中盆池,有峰上天地,还与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千顷鄱阳湖互为映衬,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画图。不但如此,庐山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景区之一。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灵感,绞尽脑汁地写下无数歌咏诗篇,而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13.
在诵读中走近李白——读得飘飘欲仙。为了读出李白的“仙味”,孙老师选了李白的三首诗《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秋浦歌》。孙老师的示范读是自然的、情不自禁的,忍不住要诵读,没有说“听老  相似文献   

14.
盛唐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唐诗人徐凝的《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无暂息。万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宋朝诗人苏轼的《戏徐凝七绝》:"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相似文献   

15.
大脑课间操     
横向1.唐代最杰出的诗人,有"诗仙"之称。2.以油墨为材料作的画。3.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的上句。4.回声或回话。  相似文献   

16.
“疑是”一词常见于唐人诗词中。“疑是”的“疑”是什么意思呢?蔡仪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文学概论》写道:“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描写的虽是庐山瀑布,但也有一个观赏的作者,就是‘看’和‘疑’的人。”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中的《望庐山瀑布》“说明”写道:“几乎疑心是天  相似文献   

17.
渗透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山东惠民县第一实验学校胡焕娥一、知诗人,解诗题授课伊始,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接着告诉学生今天再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另一首诗,然后板书课题。这样新旧联系,学生在背诵李白诗歌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想 ]一代诗仙李白 ,不仅以其“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作铸就了一座浪漫丰碑 ,也以其独特非凡的浪漫个性树起了一面精神大旗 ,其诗其人都是永远的财富。本节课引导解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此引发拓展探究 ,促进师生互动 ,增强语文课的活力与文化底蕴。[教学准备 ]1 .印发资料《李白诗作必诵》 ,辑录《秋浦歌》、《望庐山瀑布》、《送友人》、《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等十几首诗作。2 .熟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思考 :①诗人写“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其中的数字用法在李白的哪些诗中还有运用 ?有何妙处…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是一首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神来之作。庐山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与文化胜地之一,有“无限风光方的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有山中盆地,有峰上天地,还与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干顷鄱阳潮,互为映衬,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图画,不但如此,庐山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承载之一。  相似文献   

20.
宦晴 《云南教育》2001,(17):36-36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写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新颖脱俗,气势磅礴。教学这首诗要依据其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   一、写作特点   1.视听结合,动静兼得。这首诗的前两句见“色”。作者站在远处看“瀑布”,虽不闻瀑布的腾跃澎湃之声,但见团团云雾缭绕在黛色的香炉峰顶,一道白亮狭长的瀑布自然地挂在峰前。诗人恰到好处地以静衬动,动静兼得,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后两句见“声”。诗人不是从形状描摹瀑布的壮观,而是以声势让人感受其磅礴气势。“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速度和高度一叠加,瀑布的声势和力量就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