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教育文摘     
所谓儿童观,就是家长对子女的总看法和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现代社会新的儿童观主要包含: 一、正确的“孩子所属观”。从血缘关系看,孩子当然属于父母,但单纯把孩子看作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则不妥,只有树立“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人类的希望”的观念,父母才会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教育、要求孩子产。二、正确的“儿童角色观”。许多父母在考虑家庭关系时,认为“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不可能变孩子为家长。”因此往往以教训的语气去命令,要求孩子服从。如果父母能从“父母和子女都是家庭和  相似文献   

2.
关于提高家长家教水平的探索山东胶南市塔山中心中学陈立林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密切配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天然教师,父母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优化家庭教育是保证学生健康成...  相似文献   

3.
敖晓雪 《家教世界》2012,(24):45-46
孩子教育实际上以家庭、学校、社会组成。它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家教是教育,它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庭环境是否优良与家教方法有是否科学,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心理学家说,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四种最基本的关系类型,并由此而产生四种教育风格。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四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4.
联合家教——家庭教育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家教是让几个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孩子的家庭联合起来,让孩子们定期到家长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家庭中去学习知识、技能。由这位家长担当起家庭教师的重任。换言之,联合家教是一种家长自发组织起来的教育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父母所教育的不仅是自己的子女;另一方面,自己的子女也接受其他家长的教育。联合家教给孩子带来什么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孩子来说。联合家教的方式,首先是拓展了孩子的学习空间,使孩子有机会接触其他家庭的生活、教育模式,同时也有了学友与玩伴儿。从这个意义上说,联合家教有利于孩子克服娇骄二气———…  相似文献   

5.
正常言道,老虎屁股摸不得。在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瑞典,则是孩子屁股打不得。父母教育子女时,莫说打屁股,仅仅是口头威胁要打,也会被社区和儿童保护组织的工作者严词诘问。瑞典十分重视儿童权利的保护。早在1979年,瑞典成为第一个全面立法禁止体罚儿童的国家。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瑞典父母在管教时打屁股、罚站或是揪耳朵,都属非法行为。瑞典社会普遍认为,儿童也是完整的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不能侵犯孩子的权利。不仅是瑞典,西方很多国家都奉行"零体罚式育儿"。芬兰、挪威、德国、西班牙、丹麦、荷兰、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教专家经研究发现,孩子的个性、品行和气质等与父母的素质、修养、教育方法和家庭氛围等后天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品行不端,孩子就会仿效;父母精神委靡,就会直接影响子女的情绪;父母对孩子动辄打骂,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孩子就会攻击别人;父母之间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就会造成孩子发育不良,性情怪僻。这充分说明家庭教育环境对培养孩子摈弃假、丑、恶,懂得真、善、美,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从报刊上读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海大学幸福推广研究中心,对家庭环境与孩子的成长进行…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不仅是家长对家庭和子女的责任,也是家长对于社会的责任.试想,一家不治,何以治国?当前,中国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的心情迫切,绝大多数家庭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  相似文献   

8.
《小读者》2003,(7)
前些日子,北京家教专家提出了“协议式教育”的家教新理念。主张父母与子女之间签“合同”,分别承诺自己应尽的责任,以促进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成人成才,除了学校老师、社会教育外,家庭教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家庭成员间不仅有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意愿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质。不同的学派对此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不同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使其形成不同的人格。在不良的家教方式下,其子女的心理、人格发展都可能出现问题。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则对其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家长合理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10.
谁都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很多家长往往付出了苦心却见不到效果,这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误区。家长的教育观念主要指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包括家长的亲子观、人才观、儿童观和教子观。一、亲子观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也可称作教育动机。家长对子女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动机也就各有不同。有的父母把孩子看作社会的小公民,其教育动机可称为为国教子;有的父母教育孩子是为其将来的幸福,其教育动机可认为是为  相似文献   

11.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事业的希望,是父母的精神寄托,所以,凡为父母者,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美好愿望,为能使孩子成龙成风,随之采取各种教育方法,规范孩子的言行,发展孩子的智力,增长孩子的知识,训练孩子的技能。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在家教方法中不知不觉的走入误区,给孩子心理造成危害,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行阳 《家教指南》2005,(10):40-43
主持人:近几年里,我国各地中小学纷纷办起了家长学校,也有不少家长先后走进学校,接受家教指导,并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家教知识,探讨家教艺术,以便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状况。确实有不少家长能从提高未来国民素质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家教,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尽职尽责。这是十分可喜的。在这些家庭中。家长都能全面地关心孩子的成长:既关心孩子生活上的温饱,又关心孩子的精神状态;既关心孩子的学习,又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亲子关系特别融洽,孩子们也认为自己的父母十分合格,关爱孩子、教育孩子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13.
美国人类学家贝内迪克特曾潜心研究过日本文化,在有关著作中他特别提到了美国和日本家庭教育子女方式的差异。贝内迪克特说,在日本,父母对婴幼儿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视为掌上明珠。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教越来越严格,直至结婚年龄的子女,个人自决权被限制到最低限度。这种状况在中年以后有所改善,进入老年便上升为一家之主,享有最高决策权。然而,美国式的家教却大相径庭。儿童在幼年时期即要受严格的家教管制,尤其是婴儿,作母亲  相似文献   

14.
张莉 《教育教学论坛》2019,(16):197-198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农村父母外出务工,把子女留给老人,使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有些留守儿童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能与父母相见。儿童时期是其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的长期缺位给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价值观、心理、教育、生活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进而引起社会问题。本文基于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心理现状的研究,对绘画治疗在留守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5.
亲子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社会化最重要的指导者。然而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状况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困境,对儿童的价值体系、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使留守儿童更好地实现个人社会化,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家长应强化家庭教育意识,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社区要作好辅助工作。  相似文献   

16.
《家教指南》2005,(3):38-41
家庭暴力,六成儿童受其苦!《家教周报》报道,中国法学会反家庭暴力网络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近日,在王府井新华书店举行的反对家庭暴力系列丛书出版发布会上,有关专家呼吁,禁止父母用有害子女身心健康的方式教育子女,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社会化最重要的指导者。然而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状况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困境,对儿童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使留守儿童更好地实现个人社会化,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家长应强化家庭教育意识,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社区要作好辅助工作。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在现代教育链中越来越凸现出它的重要性,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它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生存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进行教育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职。再说,最初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早期教育中奠基作用,孩子在进入社会之前,有一大半时间是在家长身边度过的,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家  相似文献   

19.
郭建平 《甘肃教育》2009,(23):12-12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只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社会化最重要的指导者.然而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状况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困境,对儿童的价值体系、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使留守儿童更好地实现个人社会化,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家长应强化家庭教育意识,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社区要作好辅助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