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研究大型海藻对海水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选取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和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等3种大型海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3种大型海藻在72h内对海水养殖水体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3种大型海藻对海水养殖水体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羊栖菜、细基江蓠、裙带菜对养殖水体中NH+4-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79.87%、83.96%、75.62%;对养殖水体中NO-3-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5.99%、72.22%、59.11%;对养殖水体中PO3-4-P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59.61%、84.56%、67.37%。其中细基江蓠对养殖水体中NH+4-N、NO-3-N及PO3—4P的净化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海洋表层沉积物中的无机氮在扰动情况下的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模拟了海洋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对海水中NH+4-N、NO-3-N浓度的贡献。通过实验,观察到海水中NH+4-N的浓度与沉积物和海水的混合比例成负相关性。在不同震荡速率的试验中,60rpm震荡速率下的NH+4-N浓度逐渐降低到三种速率中的最低,120rpm震荡速率下的NH+4-N浓度升至最高。所选海区的沉积物在再悬浮过程中细粒径沉积物对上层水体NH+4-N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中粒径沉积物、粗粒径沉积物。海水中NO-3-N的浓度与混合比例和震荡速率均成负相关性。粗、细粒径沉积物在试验过程中对水体的贡献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中粒径沉积物对水体的贡献要大于粗、细粒径沉积物的贡献。再悬浮过程中沉积物对海水中NO-3-N、NH+4-N的贡献主要来源于KCl浸取态氮和HAc-NaAc浸取态氮。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大型经济海藻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选取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和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等3种大型海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3种大型海藻在72h内对水产养殖废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3种大型经济海藻对水产养殖废水水体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羊栖菜、细基江蓠、裙带菜对养殖废水中NH_4~+-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79.87%、83.96%、75.62%;对养殖废水中NO_3~--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5.99%、72.22%、59.11%;对养殖废水中PO_4~(3-)-P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59.61%、84.56%、67.37%。其中细基江蓠对养殖废水中NH_4~+-N、NO_3~--N及PO_4~(3—)P的净化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东江干支流水体氮素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2009年7月(丰水期)、2010年7月(丰水期)和2009年12月(枯水期)在东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水体进行了3次系统水样采集,通过实验测定分析了水体中各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东江干支流的氮素污染状况较为严重,TN平均浓度在(1.45~1.93) mg/L之间,整个干支流中Ⅳ-Ⅴ类水体达42%;②不同季节期间水体中氮含量存在一定变化,表现为丰水期TN、DIN、NH4-N和NO3-N浓度均小于枯水期;③按水体中氮含量划分水质等级,可将东江干流分为5个区段:东江源头低值区河段、枫树坝水库上游高值区河段、新丰江水库上游中值区河段、惠州地区上游中值区河段、惠州地区下游高值区河段,干流河段氮浓度空间变化表现为“低值-升高-下降-维持-再升高”趋势;④枫树坝水库上游高值区河段的氮来源主要来自干流沿途的农业面源污染,而惠州地区下游高值区河段的氮来源主要来自生活和工业直排点源污染,其中又以秋香江、西枝江、淡水河、石马河、沙河等支流的输入为主体.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2005年1月-2005年7月婺江水域4个站点理化因子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显示,该水域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温均值为22.4°C,透明度均值为45cm,pH均值为7.53,溶解氧均值为2.70mg·L-1,CODcr均值为35.07mg·L-1,NH3-N均值为10.36mg·L-1,PO43-P均值为0.37mg·L-1,六价铬均值为0.60mg·L-1。本文对水质理化特征与季节变化及其对以鱼类为主的水生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旨在为水体的渔业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集约化畜禽粪便废水的排放量,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内蛋奶消费量成几何递增的方式增加.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地面水主要污染源之一.养殖行业的废水具有典型的高浓度、高ss、高NH3-N等特点,采用膜生物技术作为主要处理工艺,不仅避免了常规厌氧处理方法操作管理不便、系统酸化以及存在沼气爆炸安全隐患等弊病,而且从调试结果看,以膜生物反应器为主的整套废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大、净化功能好、脱氮效果稳定,且不会出现污泥膨胀等影响正常运行的现象.膜生物技术作为处理该类废水的一种有效方法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杨艳刚  张彪  董敦义  王斌  张灿强 《资源科学》2011,33(7):1292-1297
为充分认识竹林生态系统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于2009年7月-8月在浙江省安吉县对竹林土壤的硝态氮(NO-3-N)含量进行采样分析,并探讨了植被类型、地形条件等因素对土壤NO-3-N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采样点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竹林土壤NO-3-N含量降低;②毛竹林0~30cm土壤层NO-3-N含量高于红笋竹林,而30~50cm土壤层则相反,但差异不显著;③林下植被为草灌结构的样点土壤NO-3-N含量高于林下植被为草丛结构的样点,这种差异在30~50cm上显著;④不同植被高度的土壤NO-3-N含量差异在0~10cm深度上达到显著水平;⑤土壤NO-3-N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高海拔地区0~10cm土壤层的NO-3-N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10~30cm与低海拔地区相近,而30~50cm则小于低海拔地区;⑥位于陡坡的0~30cm土壤层NO-3-N含量均高于缓坡,而30~50cm土壤层则相反。综上分析,笔者认为竹林不同深度土壤NO-3-N的含量与植被状况、地形特点有密切关系。由于植被类型、覆盖度、枯落物以及地形条件的差异,影响了土壤水分获取及水分再分配进程,进而影响了土壤中NO-3-N的迁移和累积过程。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夏秋过渡季东太湖水体光学特征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探讨水生植物衰减存在的水生态风险,于2018年8~11月水生植物季节演替期开展了野外调查,现场定性观测结果显示8~11月东太湖水生植物逐月衰败,其覆盖面积逐月衰减直至11月消亡。定量结果显示:8~11月东太湖水体透明度分别为0. 71、0. 66、0. 68、0. 43 m,呈整体下降趋势;悬浮颗粒物浓度依次为20. 85、17. 52、16. 05、31. 3 mg·L~(-1),11月出现高值反弹;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63. 01、58. 79、33. 71、36. 51μg·L~(-1),空间差异逐月降低;有色溶解有机物丰度整体上升,依次为2. 58、3. 39、3. 38、5. 38 m~(-1)。主成分分析显示,8~11月随水生植物衰败东太湖水体光学质量整体下降,但温度降低富营养程度有所好转。空间聚类分析显示,8~10月水生植物茂密的近岸湿地区悬浮颗粒物和叶绿素a显著较低(p 0. 05),水体透明度、光学质量和富营养程度也明显最优,表明水生植物能够降低悬浮颗粒物、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但随着11月水生植物消失,近岸湿地区悬浮颗粒物和叶绿素a显著上升,透明度明显下降,水体光学质量和富营养程度有所恶化。11月水生植物消亡后,底泥再悬浮加剧引起悬浮颗粒物浓度反弹是透明度降低和水体光学质量恶化的主因。相关性分析显示磷是东太湖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盐,水生植物主要以降低底泥再悬浮释放磷的方式抑制藻类生长,对保持东太湖"清水稳态"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证明了近年来东太湖水生植物群落逐年衰减的趋势对水生态存在加剧恶化风险的报道,亟需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