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基《工之侨献琴》开首就是这样的一句:“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金声而玉应”说的是装上弦线弹奏起来(“弦而鼓之”)所产生的美妙的音乐效果。这一点总体上的把握,恐怕是并没有什么疑义的,但是,文中的“金”、“玉”到底指什么,这里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怎样具体解释它才比较贴合原文文意;这些问题就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下面着重谈谈“金”、“玉”的诠释,因为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金”、“玉”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金”指“钟”,“玉”指“磬”。理由是:“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同“金声而玉应”结构相似,词义解释也应相同。(二)“金”、“玉”当是一词,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卖柑者言》)之“金玉”然,不过文中乃分言之而已。  相似文献   

2.
一、绪论何谓伦理?《说文解字》说:“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理,治玉也。从玉,里声。”《毛传》说:“伦,道。”(《诗·小雅·正月》)“理,分地理也。”(《诗·小雅·信南山》)《汉语大词典》说:“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中文大辞典》说:“伦类理分也。人伦道德之原理。”由此看来,伦理就是人与人相处中的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3.
一、形近换用(一)作为声符的“耍”、“需”、“(而而)”《名义》P5:“{瓀}瑌,如兗反。(王而而),同上。”(为便利排版,本文凡《名义》篆文均以{}内隶定字表示)这一条中,撇开书体差别,实际上字头楷字“项”统领了两个异体。三个字《说文》都没有。《玉篇》:“瑌,如兗切?渡胶>吩?‘状(月者)之山,其上多瑌石。’”今本《中山经》文作“礝石”。关於“瑌”、“礝”等字的通用关系,可能要从《说文》的“碝”说起。《说文》、《广雅·释地》均以“石之次玉者”训  相似文献   

4.
《工之侨献琴》选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这篇寓言是这样写的。一个叫侨的乐器制造工人,他以“良桐”为材,做成一张琴,弹起来“金声而玉应”,于是便献给管礼乐的官员。乐工们看后斥为“弗古”而退还。侨回来后请漆工在琴上涂了似古的“断纹”,请篆工刻了似古的款识,装进匣子,埋在地里。一年后再献  相似文献   

5.
记得当年曾为孩子查罗盛教所救朝鲜少年崔的“”字,从今查到古,从家查到图书馆,怎么也查不到,深有破案断了线索之感。干脆独立思考吧,便怀疑问题出在形旁上。“”是形声字,从玉(王)莹声:声旁“莹”又是形声字,从玉荧省声:这样,一个字里就出现了两块“玉”。用“”的人自然希望“玉”越多越好,但“莹”从古到今一直是“玉色”,即光亮透明之意,或“石之次玉者”,即光洁像玉的石头之意(《说文解字》本文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说文解字》),并无假借、引申之类变化,亦无死亡迹象,再给它一块“玉”,就毫无  相似文献   

6.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发以墨,不如瓦砾顽。”——《古瓦砚》(欧阳修)。这首诗意思是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A.金和玉不如瓦砾的用处大B.认识和利用自然物必须把握矛盾的普遍性C.只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地利用客观事物D.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黑格尔说:“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材。”据此回答2~3题。2.黑格尔这句话体…  相似文献   

7.
释“啸”     
古诗歌里,抒情主人公好“啸”。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辞》)柳宗元:“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初夏雨后寻愚溪诗》)李颀:“脱略势利犹尘埃,啸傲时人而已矣。”(《送刘四赴夏县》)“啸”是什么意思?“啸”是打口哨之声。  相似文献   

8.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9.
释■     
《说文》四篇下云: “衡,牛触,横大木其角。从角从大,行声。《诗》曰:设其福衡。(?),古文衡如此。”王筠《说文释例》云: “衡之古文(?),《玉篇》作(?),是也。(?),角之古文也。石鼓作(>),古盖作(?),向右者变而向左耳。”毛公鼎之衡字作(?),其中之(?)亦从角从大,与《玉篇》合。然则衡之古文(?)原是(?)之变体,是从角从大的会意字。  相似文献   

10.
谈词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现代汉语的词缀大都是由过去的独立的词或词根变化而成的,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或词根虚化的结果。词缀“性”也不例外。 “性”本是一个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说文解字》说:“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玉篇》说:“性,命也,质也。”“性”的意思大体是指:人的本性(左思《魏都赋》:“人有异同之性。”);事物的固有特点(《荀子·性恶》:“直木不待(?)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性格,性情(刘义庆《世说新语·忿捐》:“王蓝田性急。”);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诵读要求。那么 ,什么是诵读 ?为什么要重视诵读和怎样加强诵读的教学呢 ?“诵”,最早是指照着书本抑扬顿挫的念读 ,秦汉以后也指背读。东流的郑玄在为《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里的“以乐语教国子 :兴、道、讽、育、言语”作注时曾指出 :“倍 (背 )文曰讽 ,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 ,“讽”是指忆读 ,而“诵”则是指照着书本有节律的念读。从“诵”的字形来看 ,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说法 ,它“从言 ,甬声”。而从“甬”得声的字又多有跳动的意思。比如…  相似文献   

12.
:(1)(木忝)(拨火棍)有栝、栖异体,“栝”并非如段玉裁所说由“栖”转写致误。(2)唐代韵书(木忝)或掭,“扌”乃“木”之讹。(3)(木忝)之释义,《说文》曰炊灶木,《切韵》一系音书曰火杖,《玉篇》曰木杖,名殊而物一。台湾编《中文大辞典》将炊灶木与木杖分列为两个义项,是承《广韵》、《集韵》之误。  相似文献   

13.
从古至今,离别是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做不完的题目。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1889——1966)在他翻译的《一百七十首中国诗》(1929)的序言中说:“倘使说中国诗的一半是关于离别的,这话并不讲得过分。”考察语文教材全部诗词,我们便会发现,抒写离情别绪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诗词“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玉之声,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本文仅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例做些分析。这里首先要提及的是那首名列宋元时期广泛流传的“宋金十大曲”的《雨霖铃》。  相似文献   

14.
要“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吕氏春秋·察今》)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训“要”为“适应”是对的,但未加注音。有人读为“yao(药)”就错了,“要”应读为“yao(夭)”为什么“要”应读为“yao”而训为“适应”呢?因为“要”是“腰”的本字(要、腰为古今字),如《墨子·兼爱中》:“楚灵王好士细要。”故《康熙字典·西部》:“要,与腰通。”许慎《说文》:“要,身中也,象人要(腰)自臼之形,从臼。”段玉裁《说文注》:“上象人首,下象人足,中象人要(腰),而自臼持之……人多护其要(腰),故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亦遵此说。因为腰在躯干的中部,所以可训为“中”“正”“适中”,王念孙《广  相似文献   

15.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蔡(王熏)”的“(王熏)”字,名字典未收,课本亦无注音及解释。在此,我想对这个字作点臆测。蔡(王熏)是虚构的人物。《三国志·魏书》中牵涉到蔡瑁之处,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典略》等书籍,均无言及“蔡(王熏)”其人。这个虚构人物的取名应与其兄的名字有一定的关系。蔡瑁字德圭,瑁、圭皆玉属。《礼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白虎通》:“合符信者,谓天子执瑁以朝,诸侯执圭以觐天子。《说文》:“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圭与  相似文献   

16.
释“家”     
一、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汉字“家”的形义来源,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说文解字·宀部》:“居也。从宀,豭省声。”《说文》“省声”之字,多可疑音,故对许慎此条说解,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讹》中早就表示了异议:“家与牢同意。豕居,故从宀豕,后人借用为室家之家。”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踵其志并张大其说:“此字为一大疑案。豭省声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豭省耶?何以不云叚声而纡回至此耶?”(《段注》七篇下)段氏并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窃谓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  相似文献   

17.
(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起,二(3)班豪歌顿起。) 曲毕,觅师影,未果。既而,教室便哗声大作。环视教室,众生三五成群,手舞足蹈,论起周迅、赵薇,阅起《故事会》、《娱乐周刊》,更有甚者挥袖而起,大打出手……。真乃: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忽闻一声“安静”,俄而百千人齐喧:“尔何人乱叫?”曰:“吾乃班长也!”众人寂然。未几,微闻某人作作索索,继而人人呼应之,中间桌椅碰撞声,谈笑声,打闹  相似文献   

18.
<正>(73) 緥:从糸,保声=从糸,从保,保亦声 《说文》:“緥,小儿衣也。”而“保”即“緥”的古文。又《中华大字典》云:“緥……古多假借保、葆字。” (74) 緟:从糸,重声=从糸,从重,重亦声 《说文》:“緟,增益也。”段注:“增益之曰緟,经传假重为之。”王筠《说文句读》:“緟者,重之分别文。” (75) 縒:从糸,差声=从糸,从差,差亦声  相似文献   

19.
1.初语一册《黔之驴》一课中注释(14):[阚(han)]作“虎怒吼”。查《新华字典》:“阚”作“虎叫声”、《现代汉语词典》:“阚”作“虎声”。“阚”应作虎声,指老虎的叫的声音。课文注释为“虎怒吼”,这是表示一种状态,不是指声音。课文注释似欠妥。 2.初语一册课文《狼》中注释(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这里句后标点有待商榷。就语意来说,它属反问句,显然应用“?”,而不应用“。”。虽然注释中的引文后没有用标点符号,注文可看作是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而言的,但作为注释,应忠实于原文。我们说忠实于原文,不仅仅只是句子或引文的意  相似文献   

20.
“处暑”的“处”应该读什么声调问:某教材注明处暑的“处”读去声(第四声),有的老师认为应该读上声(第三声)。请问:处暑的“处”到底应该读去声还是上声?答:处暑的“处”应该读上声(第三声)。“处”读上声(第三声)是动词,如:处置、处分、处理等;读去声(第四声)是名词,如:处所、长处、办事处等。处暑在立秋后15日,阳历8月23或24日。这时酷暑已过,气温逐渐下降。《辞海》在“处暑”词条中引用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处暑”的解释说:“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意思是:酷暑将过而渐渐消退。由此可见“处暑”之“处”有“停止”或“隐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