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卡夫卡的《变形记》一直被国内外的许多学者视为是一部揭示异化的现代主义杰作,但事实上用作为哲学术语的"异化"概念对卡夫卡作品本身的强行分析是对卡夫卡作品的一个极大误解,因此也给卡夫卡的研究造成了种种不适和偏差,本文从读者接受和专业研究的角度出发,并用人学的观点进行审慎分析,以期得出最符合我们自身体验的解读可能.即探讨人生和人性的可能才是卡夫卡作品与创作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2.
对卡夫卡其人其作的研究始终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意在以卡夫卡的生平身世、民族情感和个性品质三个方面为出发点,捕捉其作品三大情结的深层含义,充分认知卡夫卡对荒诞悖谬的西方世界的深切体会和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3.
对于卡夫卡而言,悖谬不仅是一种哲学概念,同时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使两个极端发生奇特而重要的关系,从而昭示出世界的荒诞性和人存在所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卡夫卡所生活的环境就充满着悖谬。受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的影响,卡夫卡对孤独、恐惧、悲剧意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种情形之下,悖谬性思维方式在他的头脑中也就根深蒂固了。  相似文献   

4.
以卡夫卡作品的图像性为切入点,讨论构成卡夫卡图像世界的三个要素:内心世界的投射、象征和叙而不议的手法,指出图像性造成了卡夫卡作品的叙事空缺。进一步了解卡夫卡图像世界的内涵,有助于明白卡夫卡创作的主旨。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5,(3):109-113
卡夫卡的分裂世界源自他悖谬的生存状态和悖谬的人格,同时也是对存在的悖谬本质的回应、感悟与艺术延伸。卡夫卡的自我分裂是为了满足两种互相对立的生存需要,外在自我是伦理属性的要求,内心自我追求超越性的存在,内心自我逃避外在自我的引力,但始终受外在自我牵制。时代的非理性精神和卡夫卡的人格特质使他形成了肯定内在性、否定外在性的倾向,他认为理性对于个体内在性的认知是无用的。卡夫卡在创作中遵循理性和神性的绝对界限,存在和意识的分裂成为他的真正主题,人物的符号化和世界的反常化是他表现主题的基本手法。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的文化哲学包括:认识论中的超验,价值论中的悖谬,方法论中的消解。中国先锋作家吸收利用了超验的思维模式,认同了悖谬的价值观,同时,运用消解的方法论化解了卡夫卡哲学中的超验存在与生命体验的矛盾。在超验中去体验,走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的道路,应该是中国先锋作家艺术追求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作品中大都深藏着一个追寻母题,但是,不同于传统的追寻小说,在卡夫卡笔下,"追寻"意味着注定达不到目的、却又不能放弃的执着。而这与他自身的追寻意识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从时代、民族、家庭、个体等角度论述卡夫卡追寻意识的形成原因,以期对卡夫卡作品中出现的追寻母题做一根源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原是中国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卡夫卡是西方表现主义大家。马原善用叙述圈套,卡夫卡善用悖谬化描写。卡夫卡开创了现代派文学的先河,马原则开启了中国先锋文学。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都通过荒诞化的描写,向世人展开了一幅毕加索式具有多重象征内涵的意象之画。马原在文学创作早期不自觉地吸收了卡夫卡式的创作特征,并将这些特征内化为自己的作品风格。同时,他在虚幻与真实交织,读者、作者及叙述者的互换,神秘主义的叙述化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心理分析角度 ,论述了卡夫卡忧郁性格形成的原因 ,描述了卡夫卡在传统意识与个体觉醒的碰撞中 ,寻求精神出路、希冀解脱痛苦的心灵历程 ,并由此探讨了卡夫卡作品中忧患意识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0.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卡夫卡的作品内涵丰富、深刻、复杂而深奥,所有这些特点又反射出作者性格的矛盾性和人格的多重性.在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在卡夫卡作品中却发挥着重要的叙事功能.尤其是"母亲形象"反映出卡夫卡对女性的多层面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赵艳花 《天中学刊》2012,27(4):88-90
加缪作品中出现了荒诞与反抗、痛苦与幸福、孤独与团结、反抗与节制、艺术家的责任与自由、艺术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等一系列两重性主题,使他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呈现出均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生态恢复本质上的二重性,即自然本位与人类中心,以及由此而来的审视生态恢复的两种视野,即生态学视野和社会科学视野,已经在生态恢复的概念内涵、目标、理论基础、恢复结果的监测与评估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含混甚至混乱。笔者通过勾勒生态恢复的生态学视野和社会科学视野的轮廓及其限度,尝试对上述生态恢复的基本问题进行梳理,进而揭示生态恢复的悖谬性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加缪在其哲学中展现的线索是:从荒谬到反抗,从个体的反抗到集体的反抗,又从反抗到节制;而他展现的思想则是一种平衡:生活是荒谬与反抗的平衡,荒谬是对立与比较的平衡,反抗则是肯定自己权利与否定他人越权的平衡。加缪在其哲学和相关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古希腊式的平衡与节制的思想。所以可以说荒谬是加缪哲学的主线,而平衡是与其一直相对应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14.
鉴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艺理论界就“荒诞小说”中的荒诞审美类型划分问题的诸多不足,文章运用叙述学话语分析理论,立足于文本分析,将中国“荒诞小说”中的荒诞审美类型重新划分为:观念与技法的荒诞、条件性情境荒诞、本体性荒诞。  相似文献   

15.
《美食家》中呈现出的荒诞感一直以来被忽视,实际上人们对其“糖醋现实主义”的解读已在无意中暗示了荒诞感在中的生存。这里有关其荒诞品格的论述正视了本中勃动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作家中,把悖谬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作家首推卡夫卡,他的诸多作品大都充满了悖谬色彩。《变形记》中主人公的变形把悖谬艺术推向了极致,变形是悖谬的艺术写照,而异化的主题则是悖谬的哲学意蕴。小说通过主人公变形前后的所思所想以及和家人的先后关系,淋漓尽致地为我们揭露了资本主义温情脉脉面纱下的人情冷暖和金钱利益。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中化丑为美的秘密在于对丑的对象的生动逼真的“摹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同时,他认为滑稽是丑的一个分支,喜剧是对丑的“摹仿”。事实上丑与滑稽有所不同,喜剧是对滑稽的摹仿,不是对丑的摹仿。  相似文献   

18.
阎连科的"耙耧系列"小说中对生死、荒诞、自由的全方位书写,明显地体现了西方存在主义的一些特征,但是作为一个一直生长在中国故土上并始终把农民的生存状态作为其终极关怀的阎连科,把东方人所具有的生死观念、泛神论思想及儒家智慧纳入其小说创作中,使得他的小说在具有着两方存在主义因子的同时又打上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阎连科式的存在主义或曰中国式和东方式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9.
《故事新编》文体文类的复杂性,与鲁迅自觉追求荒诞感的营造是分不开的。其荒诞感主要通过古今杂糅的时空塑造,否定式的小说情节、结构模式,“油滑”的笔法表现出来,我们从《起死》篇的个案分析中,可以见出荒诞书写的深层意蕴:对庄子“无是非观”思想的解构式审视;指刺现实并加以批判;对启蒙的反省和追问。  相似文献   

20.
多项式理论是高等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高等代数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与线性代数一起,构成高等代数的整体内容.它的理论抽象,涉及的概念较多,一些问题直接利用定义证明较为困难,而使用反证法却可以使论证的过程得到简化.下面结合实例来讨论反证法在论证多项式理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