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文人多悲,自古皆然。本文从文学承传层面阐释了中国历代文人悲情文化的类别和发展脉络,以屈原的高亢旷美和宋玉的清怨凄苦为发端,演绎成为陶渊明式的飘逸超脱、杜甫式的沉郁悲壮和苏轼式的清怨旷达三种具有典型化的悲情风范,折射出文士悲情的集体化心路,并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当代文人群体行进中的冲突和选择。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人生悲剧既是他个人性格气质与文化传承的矛盾冲突所致,又离不开他个人所处环境的影响,其中更重要的是前者。他受儒家文化影响,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游移,不能果断抉择;他性格中激昂热忱与内敛隐忍兼具,两方面激烈的冲突伴其一生;他具有政治家的清醒执着、文人的清高孤傲,在现实中二者不可调和,使屈原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失败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3.
从《楚辞》相关作品中可以看出屈原有着浓厚的道家思想,而这一思想的产生主要源于楚人的文化传承。上世纪初相继有学者论及屈原道家思想和楚文化的关系,但是学术传承不明。梳理这段学术史,有助于把握屈原的道家思想,深化对其思想的认识,同时对于《楚辞》中一些是否为屈原作品的认识也有着积极的考辨意义。  相似文献   

4.
屈原《楚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修身重德、坚守信念、追求奋斗、热爱国家。把优秀传统文化寓于《楚辞》教学中,彰显屈原人格魅力,用屈原崇高的品德浸染学生,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用正能量锤炼个人品格。  相似文献   

5.
屈原的崇高人格,主要表现为耿介正直、独立不迁的性格气质,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感,以及追求理想、顽强不屈的精神意志等。屈原的崇高人格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无穷而恒久的魅力,主要是因为屈原拥有煌煌不朽的诗篇,屈原传承了先民的思想文化,后世贤哲与屈原产生心理共鸣,以及端午节民俗传统对屈原的历史记忆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屈原与李贺 ,是中国诗史上两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诗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渊源与传承关系。这既表现为屈原对李贺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也表现为李贺对屈原思想人格上的理解与认同 ,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借鉴、效法、继承和发展。而李贺对屈原的理解与认同 ,是建立在个人身世经历相近的坚实基础之上与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相同的前提之下的 ,且影响并促进了其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继承、发展、变革与创新 ,两者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悲剧 ,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 ,也不仅是楚国的悲剧 ,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屈原的品格、追求和作为的确是廉洁、高尚和正当、正确的 ,是符合人类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潮流的。但楚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的恶劣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弊病使得屈原及类似屈原这样的志士仁人难以避免悲剧的命运。这足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屈原与李贺,是中国诗史上两住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诗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渊源与传承关系。这既表现为屈原对李贺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也表现为李贺对屈原思想人格上的理解与认同,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借鉴、效法、继承和发展。而李贺对屈原的理解与认同,是建立在个人身世经历相近的坚实基础之上与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相同的前提之下的,且影响并促进了其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继承、发展、变革与创新,两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9.
自“永贞革新”失败身遭贬谪之后,柳宗元几乎一直被悲伤、苦闷、抑郁、凄凉的情绪所左右,得不到解脱,本文从屈原及“骚怨”、陶渊明及田园诗与柳宗元的关系;柳宗元的个人性格与健康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原因等方面。分析了柳宗元的悲情因素,认为悲剧感、幻灭感、失意感是柳宗元无法摆脱的心结。  相似文献   

10.
屈原的《九歌》充满了悲乐的情调,正是诗人心灵受到现实社会撞击的结果,是诗人自己遭遇离忧、含冤被放、眼睁睁看着热爱的国家没落而无可奈何的自然流露,是屈原借祭神来抒发悲情之作,为历代文人学习与借鉴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林聪 《鸡西大学学报》2011,(12):110-111,156
在两汉王朝儒学独尊、经学一统的思想格局中,东汉的班固、王逸两位学者对屈原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班、王二人是从同一思想体系的不同角度对屈原进行评价造成的。具体而言,班固对屈原的评价主要是从汉代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而王逸则是对“伏节效死”关注较多。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仅是一篇作者批评专论 ,而且也是一篇对屈原进行评价的文学论争专论。刘勰确立屈原及其《离骚》“变乎骚”的立论视角 ,在对屈原论争中两派不同观点进行评析的同时 ,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价值和地位 ,从而使屈原论争走出误区 ,将作者批评提升到更高层次。刘勰的屈原批评和对屈原论争的批评具有批评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考古资料在解读楚化、考证屈原身世生平以及分析屈原作品中已得到使用,正确使用这些资料推动了屈原研究的深入,但在使用中要谨慎,以免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14.
辞赋在六朝大行于世,其开创者屈原的艳丽文风也很受文人欣赏,但屈原其人在六朝却显得分外寂寥,之所以出现如此的矛盾,是因为六朝时人对屈原的理解不是全面的:他们注意到屈原思想中忠君的一面,但殊少理解其爱国的一面;注意到屈原行为的特异狂放,但对此又产生了误解;重视屈原情感的忧郁缠绵,但忽视了其正大刚直的一面;艺术形式上,六朝文人对屈原的学习则存在美人香草抒情形式的僵化、艳丽风格的俗化和声律形式的极端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新历史主义”的视角 ,来观照中国学术中的“楚辞研究”。汉代以前的史书中几乎从未提到屈原 ,尤其是在楚国的史料中 ,屈原更是不见经传。历史上的屈原在出现新材料之前 ,可视为不可追寻。今日言说之屈原 ,只能是《史记》、《楚辞》及此后各类相关文本中的一个人物符号 ,一个相关话语的命名。历史文本中之屈原 ,乃是一个经改写、想象而被重构之屈原 ,是汉儒在大一统专制政治背景下 ,以汉族儒家文化的视角对一非中心的历史人物的想象性建构。屈原作品最初当以在民间口耳之间散播、流传的可能性最大。汉儒们解读、编纂、注释《楚辞》 ,实际上等于是为《楚辞》建构了一个“独尊儒术”的中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楚辞"对中唐诗人李贺有深远的影响。这同李贺与屈原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和遭遇有关。李贺对屈原的"楚辞"诗歌艺术既有自觉的借鉴、传承,又有超越。这在诗歌形象,诗歌语言,修辞和结构等几个方面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屈原作品>是中国先秦时代古典文学精华的代表,作者誉称为中国诗祖.世界文化名人.可是,先秦时代的作品没有署名的习俗,<屈原作品>也不例外.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先秦时代的"屈原"是"人称".因为此时的中国尚未有"姓"的出现.中国"姓"产生于秦始皇建立户籍制度时,它比<屈原作品>形成的年代晚半个世纪.<屈原作品>记述的都是楚黔中郡"治理战乱根源和归属的历史文献",文献的内容是"屈(治理)原(根源和归属)",后人移花接木,让不是"人称"的"屈原"充当了失传的作者,起到了"歪打正着"的效果.司马迁为之立<传>,"屈原"便成了<屈原作品>法定的作者了.但后人构筑的"屈原"不等于<屈原作品>的作者.因为<屈原作品>的作者比构筑的"屈原"要伟大得多,他才是真正的中国诗祖,世界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学以“悲剧美感”取代传统的“优美美感”的主导地位,因为悲剧美感有利于我们民族灵魂的改造。这种悲剧美感与西方现代悲剧美感相比,虽有相通之处,更有质的不同。这种悲剧美感的主要情感是“悲凉”,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我们民族灵魂的变革都极其艰难造成的。除“悲凉”外,还有“悲壮”和“悲喜剧结合”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9.
作为第一位专业的市民作家的柳永,他善于营构凄冷哀婉的氛围,其词多抒发浓郁的游子不遇情怀、悲秋感伤情绪,从而呈现出瘦冷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诉的既是一个关于“爱情与金钱”的传统的浪漫故事,又是一个“爱情与金钱”之梦如何破灭,最终酿成一场悲剧的反浪漫故事。盖茨比的死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惆怅和思索空间。本文拟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来解读造成盖茨比悲剧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