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昆虫》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教材第八册第八课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小学自然第三册学生认识了蚂蚁、蟋蟀等动物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初步建立昆虫的概念。本课与《两栖动物》、《益虫和害虫》两课构成本册教材的“动物”教学单元 ;从能力培养看 ,属于“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的系列。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 知识目标 :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昆虫概念 ,使学生知道昆虫一生都要经过变态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 人格目标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多学好问、…  相似文献   

2.
《昆虫》一课,主要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昆虫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时,应从观察入手,通过“捉一些虫子”作为标本,进行比较归类,概括出昆虫外形的共同特征,建立初步的昆虫概念,并帮助学生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判断一些常见的虫子是不是昆虫。  相似文献   

3.
一、课例特点。本课是“九义”自然教材第八册第三课属中段教材。这段教材在知识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课是指导学生研究花在构造上的共同特征。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原有认知的作用,即在教学本段教材中的《哺乳动物》等课文后形成的初步的归纳概括与推理能力。本  相似文献   

4.
《昆虫》这一课是小学自然第八册的内容,本课是在低年级《蚂蚁》、《蟋蟀》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昆虫慨念。对本课教学步骤我是这样安排的:观察——比较——抽象——结论。  相似文献   

5.
《它是什么》(第七册第七课)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判断“它是什么”,从而培养他们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根据技能形成的心理过程规律,本课先通过具体的例子教给学生演绎推理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6.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中的教材,它与《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温度计》、《测定物体的温度》三课构成第六册教材的“热”教学单元。本课的课型从教材内容分析,是属于认识自然变化规律的中心内容的课型。在教学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①在知识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在冷热条件下的变化规律;②在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③在科学自然观方面,要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是有规律的。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 观看…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特点,初步认识昆虫的概念;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蝴蝶等昆虫。 学具准备:1.每人捉一些当地常见易捉的各种小虫子;2.每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目的要求本课(人教社版第五册第11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受到的浮力大小有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9.
《溶解》是人教版“九义”教材第六册第六课,该课是在低年级学习了水的一般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它物体的性质。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溶解,初步建立溶解概念,然后通过判别一些常见物体能否溶解来巩固溶解概念,最后指导学生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属于建立科学概念的课型(自然课课型的新划分中的一种课型)。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溶解,能正确判断某种物体能否溶解在水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弹性》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七册的十二课,属力学单元。本课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物体的弹性,并建立“弹性”和“弹力”的概念,了解弹性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多次试教,我对本课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仅就如何引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特点 ,初步建立昆虫的概念。2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3 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 ,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投影片、录像、部分昆虫标本。学具准备 :1 每组一套昆虫标本、当地常见易捉的各种小虫子(不仅仅限于教材中所涉及的)、昆虫盒。2 每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提出问题 :1 课前 ,老师让大家捉虫子 ,都带来了吗?(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调查一个学生是否真的去捉虫子了 ;二是看看学生带来了哪些虫子 ,带来了多少虫子。让学…  相似文献   

12.
一、目的要求本课(“九义”教材第五册第3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知道“种子都有胚”是种子的共同特征,知道胚可以发育成一棵新的植物。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使用镊子给种子剥皮的技能和对本课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3.
本课是在学习了《怎样认识物体(一)——水》,初步认识水的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的特点。本课又是为第十六课《船怎样行驶》和第二十一课《水力和风力》打基础的。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并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通过揭示物体的沉浮规律,向学生渗透“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  相似文献   

14.
《磁铁的性质》(“九义”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十一课)是继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了磁铁能吸铁的性质之后,进一步认识磁铁能指南北和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本课是一节实验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为此,本课拟用实验法和讨论法来导学,用一些有趣味的实验和游戏来贯穿全课。  相似文献   

15.
本课属于观察课,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了解虾和蟹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概括事物共同特征的能力。我对《虾和蟹》这课的思路是这样的。 1.设疑激趣,导入新课。一上课,先让学生回忆前二节上的有关鱼的知识内容。并让学生思考回答,在淡水动物中,除了鱼类或贝类可以吃外,还有哪些动物可供人们食用。然后再提出问题,如虾和蟹在水里是如何生活的?它们的生长过程是否同鱼一样?假如遇上敌害,它们又是靠什么本领逃脱的?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然  相似文献   

16.
《昆虫》     
《昆虫》(第二册十四课)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几种昆虫形态的观察,指导学生掌握昆虫的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初步了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逐步培养儿童研究昆虫生活习性的兴趣和能力。本课属于观察课型,教学设计思路是:在对蚂蚁和其它昆虫形态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昆虫的三个特征,建立昆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鱼类的外形及繁殖的共同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鱼的外形和繁殖特征。 三、教学难点 根据鱼的共同特征进行演绎推理。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鱼的挂图或投影片、装水的水槽。  相似文献   

18.
(本课选自华师大版教材《数学》八年级第12章第3节第1部分.)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梯形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梯形与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测量、归纳、猜想、说理、探索,认识等腰梯形轴对称特征及其他性质,为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太阳和太阳系》(自然第六册十五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星座和日地系统等天文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太阳和太阳系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太阳的一般情况,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太阳系的构成。其中,掌握新概念,培养归纳推理和逻辑推理能力是本课教学难点。一.本课属于创造性思维课型。通过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和本课所提供的数据。图表等新知识,进  相似文献   

20.
1 目的要求 ①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水在相通的容器中水面总是相平,以及这个规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课前准备 2.1 电脑、CAI课件及相应的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