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集邮博览》2012,(4):61-61
一九八一年,与君初相识:您离局级干,我退一布衣。 介绍入邮会,因君是邮迷;北极寺邮展,“邮配诗”邮集。  相似文献   

2.
称得上邮虫,必定是那些对集邮十分热爱,对邮票这种“微型”艺术品视若掌上明珠;或是那些不辞辛苦,奔走于邮市之中,为广大邮迷搬运着精神食粮的邮商、投资,皆可称之为邮虫。蜜蜂飞舞于鲜花丛中,邮虫活跃于邮市的海洋,采集着各种“花粉”,传播着邮讯商情,撷取各方化信息,在收集和鉴赏这方寸艺术佳品的同时,对集邮的兴趣也愈来愈浓。  相似文献   

3.
尹璐 《集邮博览》2018,(3):73-73
作为《集邮博览》的编辑,每逢年节,当收到全国各地邮友们寄来的各式各样的贺年封片之时,总会由衷地感到幸福。你看,这其中有见过面的,有通过电话的,还有既没见过也没聊过只是在文字中神交已久的,但不论“交情”深浅,作为邮迷,他们都商量好一样在这个时候给我寄出了一份邮味的祝福。  相似文献   

4.
谈到邮迷不能忘了“一生事业在邮花”、《集邮六十年》的姜治方和“跳出方寸外”的陈志川。这两位邮坛先贤,集邮成就各领风骚,一生迷邮之深难分伯仲。说个笑话,如组织“邮迷会”,二位都具有“祖师爷”的资格。  相似文献   

5.
李近朱 《集邮博览》2011,(11):20-21
写下这个题目,先要作些解释。邮票中有“票中票”的图案,以及此类专题的集藏;而这个“邮外邮”,则是我杜撰的一个词语。说的是和“邮”本不搭界或关联很少的“邮外”领域,竞多方位的运用了“邮”的表现元素。于是,我便给了这个现象一个自创的概念,称作:“邮外邮”。  相似文献   

6.
我不仅是个邮迷,还是个戏迷。2011年7月16日,我从杭州来到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看晚上的京剧折子戏,特别是大轴一李蔷华和蔡正仁两位老艺术家的《春闺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两位促成了我此番之行。当然,看戏之余,寻邮、实寄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相似文献   

7.
《当代体育》2011,(12):94-94
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都将这枚戒指珍重地放在自己的保险柜里,从放入的那一天起,就不曾再拿出来观赏过。直到不久之前,他终于抵挡不住六岁小女儿艾比的软磨硬泡,破例将戒指拿出来给女儿欣赏了一次。“女儿苦苦哀求着要看看那枚戒指,我只好拿出来给她看了。”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票中票邮迷,以在本专题邮苑中寻寻觅觅为乐。偶见加拿大2000年首次发行的个性化邮票图样(编者注:请注意邮票上“镜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书房里挂着“有无斋”三个字,许多集邮朋友到我家里来,见到后都不明白我为什么要给自己的书斋取这么一个怪名字。问我,我半开玩笑地说:“这还不好理解?‘有无斋’,就是有和没有(无)一样呗!”朋友听了就更不理解了:“既然有和没有是一样的,那你还集什么邮、搞什么收藏?”我几乎从孩提时代起,就喜欢收集一些小玩意。那  相似文献   

10.
享受邮情     
你送我一封,我还你一片;你寄 我宣传戳,我赠你生日卡。由B友之间 就是这么简单,平淡如白开水。原始 又单纯的交往,这在现代社会中已 属“低级”玩意了。 可偏偏就有人不嫌“俗”,热心 这种往来,而且乐此不疲。为了盖一 个首日戳“不远万里”,为了求一原 地封想尽万方,为的是给邮友提供  相似文献   

11.
近来,在省市集邮报刊上,可以发现一些“老集邮、新面孔”的作者,他们的文章或谈专题,或写集邮知识,或抒发结交邮友之情感,言之有物,可读性强,实乃邮界可喜之事。“老集邮、新面孔”,说的是他们大多数已有数十年集邮历史,但写邮文较少,名字一旦出现在报刊上,令人觉得新奇——他也写起文章来了。多年的邮市炒作,加上新邮发行量大,邮票不断打折,使许多赶浪潮的“集邮者”自动退出,留下来的,都是铁杆邮迷;人过中年,邮趣不减。一个人玩还觉不过瘾,还要参加民间邮学会,隔三岔五去赶场,与邮友们侃侃邮经。  相似文献   

12.
上海百校集邮系列活动是由市教委、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市青少年邮协等单位联合组织的一系列持续时间较长、内容新颖、样式丰富的集邮活动。1999年12月12日在少年宫举行的活动日中,“展望新世纪”纪念封设计展和“爱祖国、爱上海、爱家乡”邮展分别吸引了众多的小邮迷。 与纪念封展比较,一框邮集中的某些展品显然缺少一点童趣。细思其原因,多少受制于他们掌握的材料。孩子们使用同样的画笔和颜料,可以创造出完全不  相似文献   

13.
烟波小钓徒     
宿聚生  郑宏亮 《垂钓》2008,(1):58-59
我现在要讲我小时候钓鱼的那些事情,现在的“小钓徒”会相信么?他们会不会觉得是天方夜谭?女儿小时候我曾经给她“忆苦思甜”,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孩子们,常是饿着肚子上学,没有饭吃。女儿便颇是不解地看着我,说:“没有饭,不会吃馒头花卷么?”  相似文献   

14.
葛建亚 《集邮博览》2010,(12):32-33
海军赫赫有名的空战英雄、"一等功臣"高翔,今年79岁高龄,是个十足的"邮迷"。30年前,我在海军某部机关当新闻干事时与高老因邮结缘,常去他家,遂成"忘年交"。他迷邮成癖,以当年"空中拼命三郎"的劲头集邮,省吃俭用,但买邮票毫不吝啬。有一次去上海,买邮票用光了路费,幸亏女儿救急,要不就回不了家了。宁波—北京客机通航时,他刻制了一枚首航纪念戳,  相似文献   

15.
台湾寻邮记     
宋晓文 《上海集邮》2011,(12):31-33
作为一位专职集邮工作者,我曾经因举办集邮活动接待过多批台湾集邮家,并与陈继勋、俞兆年、蔡英清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台湾集邮家们多次邀请我能有机会到台湾一游。这几年间,福州的不少邮友先后踏上宝岛之旅,纷纷从台湾给我寄来邮资明信片,让我感受到在台湾寻邮的乐趣。女儿的对象是台湾同胞,将在台湾举办婚礼。我们一家组成了一个“福州亲友团”,踏上了台湾之旅。作为集邮者的我更是感受到旅游、集邮、省亲的多重快乐!  相似文献   

16.
“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这句名言是集邮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给我邮票、不如教给我集邮知识。可见,寻求邮识已是集邮人士的莫大期望。这也是共识。获取集邮知识大致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在实践中取得邮识,即亲自参与其中,从集邮活动中汲取邮识,日积月累,从中探求其规律,无  相似文献   

17.
吴星 《集邮博览》2012,(2):43-45
不知不觉,加入齐鲁集邮研究会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这期间,收获很多,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特别是在2008年十周年会庆举办的“双十佳”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佳会员”之一,更是让我激动不已。身为一个外省会员,我为什么会对位于山东的一家民间邮会倾注这么多的精力和感情呢?归根结底,我想还是“集邮情缘”吧。  相似文献   

18.
在家中珍藏的一批老实寄封里,唯独有这么一件,身世成谜。没有人知道它从哪里来,也没有人知道它往哪里去,更没有人知道收信人是谁。刚买入此封时,我把这事情告诉邮友,邮友一直摇头,说什么也不信,“你说封上没有写寄信地址,我相信;你说收信人名字我不认识,我相信;但你说封上的没写收件地址,那我就不相信了。”  相似文献   

19.
陈耀明 《中国集邮》2001,20(7):39-39
《聊斋志异(第一组)》,以硕大的票幅,精美的画面,为我国古典文学系列邮票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很受邮迷的喜爱。《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是山东淄川人,字留仙,自号“柳泉先生”,世人称他为“聊斋先生”,故居在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255120洪山邮政支局)。此套邮票发行后,蒲家庄便成了邮迷们趋之若骛的“原地”了。但是,邮人们多有不知,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镇(311604)也是&;lt;聊斋志异&;gt;邮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地。  相似文献   

20.
潘洪钢 《垂钓》2011,(9):12-13
旁边的夜钓手略带嘲讽地说:“你们台钓这么小的竿、这么细的线、这么小的钩,能钓上来大鱼吗?”我没有理会他们,自顾自钓我的,心想:“谁说这样就不能钓大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