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期以来,西方会计目标理论存在着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大观点之争,我国会计理论界也一直争论不休,但对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尚未形成共识。笔者试图从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分析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构建我国的会计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已经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规范并不完善,使公司的社会责任难以真正落实;西方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当代西方主要国家的法律实践,对于我国公司的社会责任立法不无借鉴意义;从公司治理的角度通过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保障公司社会责任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内外对社会责任会计会计理论及实务研究的不断成熟,中国企业向社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已具备条件.国家电网公司是中国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最早的企业,到目前为止,国家电网连续8年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但该模式报告仅限于文字表述的方式即非会计基础型,这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企业向相关者提供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报告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的目的是将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和社会责任会计有关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现状,借鉴国外先进做法,探索编制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向各方利益相关者披露更详细、直观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相似文献   

4.
社会责任是社会所有成员的责任,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应以“不做假账”为基本责任。通过探讨会计造假与会计人员的关系,明确了会计人员社会责任缺失是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指出了高校会计人才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具体途经,对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社会责任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会计,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发展的必然,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社会责任会计课程是南华大学会计学专业选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社会责任会计课程的学习,用会计学的方法对社会责任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本文对社会责任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设想。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发展中暴露的诸多矛盾催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建设"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中原经济区需要及时完善的社会责任信息。但现阶段社会责任会计因其只能提供单一货币化的信息、企业难以做到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等问题而不能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通过培育自觉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会计价值观、在会计系统中正确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和发展会计理论、创新会计管理制度等措施和手段将社会责任会计推向更高层次,使会计系统为决策需要提供更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从公立医院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出发,阐述了在公立医院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意义,接着提出了在公立医院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设想,指出公立医院应转变观念,重视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政府和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而能够充分反映此方面内容的社会责任会计必将成为未来会计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只有建立了社会责任会计才能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社会影响进行计量和报告,以此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这样才能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靠近,使我国会计改革的步伐更快。  相似文献   

10.
产品责任是生产者或销售者因其生产或销售有缺陷产品致他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害进行赔偿的民事责任。产品责任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向纵深发展,产品责任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完善。产品责任问题的研究发端于西方社会,不足为奇,而且西方国家对此领域的研究依然继续,这也说明了产品责任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11.
伍廷芳认为中西方法律的目的、性质和作用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其发展变化也有规律可循,由此论证改革中国封建法律的可行性,并且坚定了“以西法援中律”的信心和决心。中西法律最大差异在于:中国司法附属于封建统治体制,西方司法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于中国法权无自主可言,西方则“首重法权”。从而主张引进西方法律,以其法理原则改革中国封建主义的法制传统。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意识形态伴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不断完善和调试。作为意识形态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在逻辑上是有缺陷的。西方逐渐确立民主、自由、平等作为一种理念和意识形态,但是在现实的社会中却从未真正实现过。近年来。西方把他们的意识形态作为普世价值,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把西方的制度作为完美的制度向发展中国家移植。实践证明,所谓的西方意识形态并非所谓的普世价值,西方的制度也不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繁荣和安定。  相似文献   

13.
赵晓霞 《海外英语》2014,(10):273-274
In this new century,China is being engaged in many affairs with western countries.In order to make our country become more and more developed,Chinese people have been learning from western countries,including their culture,their economy,their education,their life style,and so on.Rite is one of these important aspects.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e,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rites and Chinese rites.This paper is written to illustrate it from one aspect: communication language rite.Literature review: Many scholars have written many books and articles to discuss it.They had a brief review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western rites and Chinese rites,and they did some comparison.Through these comparisons,they suggest that people should absorb advantages of Chinese rites and western rites and abandon their disadvantages.  相似文献   

14.
西方发达国家在教师教育发展上有新变化和新特征,专业化、动态化与开放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必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推进国家级教师教育教育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媒介与政治的关系十分暧昧。新闻媒体已经成为与立法、司法、行政相制衡的“第四权力”。在媒体迅猛发展、国际政治风云剧变的全球化背景下,研究西方新闻媒介与民主政治的互动关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探讨西方新闻媒介与政治的关系。特别着重研究新闻媒体如何影响并作用于政治。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媒体参与影响政治的模型”。最后从批判的视角。指出了西方新闻媒介与政治互动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西方视域中兴趣内涵研究的源起,着重探讨了不同时期西方兴趣内涵研究成果中形成的生物遗传说、个人兴趣之说、兴趣的发展阶段说、兴趣的情境之说、兴趣的感情之说和职业兴趣等不同的兴趣内涵解读。其价值体现就在于促进个人学习、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创造力提升,并成为个人择业就业或创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非西方国家的“爱国”与“卖国”之争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是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而产生的。这时期.有的行为是爱国还是卖国。实际上不容易看清楚。西方人的入侵激发出东方国家反抗和学习西方人的双重反应。“反抗”和“学习”的矛盾.成为许许多多“爱国”与“卖国”之争的总根源:因为“老师”总是欺侮“学生”。所以打开国门和开放很容易被戴上卖国的帽子。中国人在开放国门问题上有偏“左”的习惯。是近代以来的一种基本倾向,但我们在指出其消极面时.也不能一概抹杀这种争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货紧缩对经济社会是有害的,目前各国正致力于解决通货紧缩问题。西方经济理论界对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治理有许多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这些理论对解决我国的通货紧缩问题有参考价值。治理我国的通货紧缩不仅要解决货币金融层面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实体经济层面和社会制度层面的问题。采取适应周期的政策,着力进行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的调整,通过制度的重新安排,发展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市场,改善货币供给面的效率,以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了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定从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的角度看,固然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凝聚力,但却对中国政治发展也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参照西方的宪政理念与法治经验,方可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一国的国际观不仅决定了它如何看世界、如何看自己,而且决定了它外交政策的倾向性.对中国而言如何看世界就是如何看西方国家.近30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实力的上升,中国的国际观有了一些变化,但百多年的历史记忆和经验使得中国在与西方国家交往、发展关系时又要反对、排斥西方国家,中国看世界的崇拜、排斥、轻视,看自己的自傲、自负和自卑心态在对外交往中时有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