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2 毫秒
1.
常有学生问,新闻、通讯如何写?我说看报去,人家怎么写,你就怎么写。有些学生问,评论如何写?我说,报上天天有,大评论、小评论、文艺评论、思想评论、读后感、编后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挑着读吧。也有不少学生问小说怎样写,散文怎样写,我亦常回答道,读小说去,读散文去。于是他们不免会想,这位老师的惰性太大了。其实不是我懒,也不是我讲不出来,而是我不大赞成“文章作法”、“新闻要素”之类的说教。我主张以文习文,从活的文章中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普罗”是“无产阶级革命”(英语Proletariat)一词的音译“普罗列塔利亚”的缩语。普罗派小说则指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初倡导“革命文学”的一个小说流派。它风起于20年代中后期,从社会角度看,它与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紧密相联,是思想文化革命向政治革命过渡的产物;也是20年代的中国青年知识群体顺应时代潮流,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追求社会解放转变倾向在文学上的表观。所以,在对它的研究和考察中会强烈地感爱到政治色彩浓厚的社会历史因素对小说肌体的注入,以致强有力地制约着小说的话语形式、文本特征以及谙种功能。在现代小说的流程系列中,不论人们曾对它有过多少褒贬的情感或评论,普罗小说作为一种既存的小说模式,一个无法中断的中间环节已经在20世纪小说的研究中获得了对象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关周梅森小说的评论文章显示出一个类似倾向,即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周梅森实现了创作“转型”。笔者认为这个界说值得商榷。实际上,周梅森前后两个时段的创作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不能基于题材分野就将之割裂开来甚至厚此薄彼。本论文结合作家创作谈,从叙事模式、叙事意图、价值理念这三个方面考察比较两大题材系列的文本,来具体阐发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4.
“低徊”的趣味,是一种审美情趣,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术语,20年代鲁迅、周作人在评论日本文学时曾经使用过。本文以这一术语为中心,讨论鲁迅批评废名小说时使用这有术语的意义,并进而推论鲁迅批评废名小说的隐含意义——鲁迅审美思想的变化及其对周作人、废名的审美趣味、文学风格的批评。  相似文献   

5.
周梅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了大量以民国史为主的历史小说,这些小说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周梅森凭借庄严的历史小说创作步入文坛,在前期即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受商业化影响周梅森的历史小说呈现娱乐化倾向.1996年后他完全转向现实题材的创作,这是历史想象需求的终结,是历史题材的现实困境的表现,也是周梅森等新历史小说家们"互文性"策略的陷落.  相似文献   

6.
作为“台湾后现代小说主要的理论代言人”,傅珂的“僭越”理论被蔡源煌用来解说“后设小说”的特征:超越约定俗成的言说体系,借着书写行为去说明经验的极限,进而去超越构成这些极限的业障。蔡源煌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文学,用的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透视观。他之所以能在当代文学评论与研究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他非常重视文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学里的“半”字体,是指两种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毗邻或对立文体,在它们交接和融合的中段,出现的一种具有双方面因素且大致平衡的“中间”状态,一种“亦此亦彼”的文学体裁。向来的文体分类,只讲区分,不讲联系,以避免体我的混淆和维护体裁的纯洁,事实上,在横向的“原种”文体之间并没有壁垒,在纵向的“新旧”文体嬗变之间也没有鸿沟,它们总是相互沟通和渗透,于是千可避免地出现一种“半”字体,这是客观的存在,常见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8.
作家声音     
正周梅森称《人民的名义》是应运而生作家周梅森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个在场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可能脱离现实的政治生态,《人民的名义》是应运而生。当然,这里有个契机。过去近十年我一直在写这个小说,写了就扔在那,隔了很久又接着写。这类小说发表、出版都有一定的阻碍,电视剧更是不容易拍。过去有关部门认识上和政策上都有偏差,对密切关注现实的文艺作品、对触及到诸如腐败之类问题的小说和影视,认为可能是负能量,似乎闭眼不看,就不存在似的。现在情况发生了积极的  相似文献   

9.
周梅森的历史小说创作颇丰,且与传统历史小说有较大异处,曾在八十代初的文坛引起波澜。周梅森的历史小说代表了新时期历史小说转向的开始,他在历史中与现实对话,作品经历了由国民性反思到人性追问的变化,始终执着于打通一条历史与现实相接的通道,以文学的方式解决现实何以如此的问题,呈现另一种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结方式。  相似文献   

10.
《历史·土地·人》是青年作家周梅森原定出版的一本小说集的书名。的确,周梅森1983年发表名篇《沉沦的土地》以来的中长篇小说写了我国近百年的现实主义历史,写了我国近百年历史演出的舞台——土地,写了创造历史并在大地上进行斗争的人。因此,我也想用这个题目论述周梅森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小说”的概念,古今有所不同。近代“小说”,是指具有突出的人物性格、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并以程度不同的虚构想象为创作基础的一种文学体裁。古代小说并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尤其在先秦,近代意义上的“小说”尚未成熟。但是,在史传散文中,已有不少相当精彩的历史传说,有的已经可以看成是小说的雏型或包含着小说的因素,为后世小说的发展积  相似文献   

12.
在消费时代,凡是与文字相关的场域,充斥的都是讲故事的人。但真正的小说不仅是讲故事,更非臣服于经验的统治,而是要回到“孤独的个人”,重建自己伟大的“文学抱负”,使之连接上小说的核心精神:存在感,复杂性,创造的激情。这也可视为是对先锋文学精神的传承,因为先锋既是一种自由、独立、创造的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文学抱负”。2004年的中国小说潜藏着这样一些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3.
喻兰 《文教资料》2006,(2):46-47
周梅森的政治小说与晚清谴责小说在时代背景、内容重点、写作手法等方面存在类同之处;同时,由于时代的不同,二者又呈现为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有助于认识以周梅森为代表的当代政治小说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就一个光彩照人的文学形象谈感想可以获得满分作文,评论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也可以获得满分作文,例如感想式作文《昭君怨》,评论式作文《杜甫的幽怨》等。这种现象在近几年高考中不一而足。可是考察近年来的类似作文分数并不如意,因为出现了论证中思路摇摆、文体不规范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在谈感想与写评论时游移不定,往往把“感”写成“评”;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基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一切印象、感情、思想以形态的语言。”小说作为描摹人生的叙事文学,语言除具有文学语言形象、生动、可感的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可以从小说语言的两大系统———人物语言系统和叙述人语言系统中体现出来。中学鲁迅小说自然也不例外。一、人物语言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人物语言直接间接地反映人的思想、愿望、心理。鲁迅小说的人物语言就具有灵活性、口语化和个性化三个特点。1.灵活性《祝福》中人物语言就如此:卫老婆子讲祥林嫂改嫁经过,祥林嫂讲阿毛故…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中,我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用几个字来概括,就是精、深、博、雅。所谓精,我的理解是:一课的重点难点精讲,其它略讲或不讲;一个单元每课有侧重地精讲,其它略讲或不讲。根据赞可夫“高速度”的教学原则,我尽量不搞“重复劳动”,而是使教学节奏加快,扩大每堂课的信息量。如高中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小说,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祝福》我侧重讲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守财奴》侧重讲细节描写、人物对话;《母亲》侧重讲心理描写;《装在套子里的人》侧重讲讽刺手法的运用。由于各有侧重,一个单元学完以后,同学们对小说塑造人物  相似文献   

17.
舒芜曾这样评价周作人:“周作人的身上,就有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史的一半,不了解周作人,就不可能了解一部完整的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史。①”打开尘封的历史,尚记一百年前的周作人,作为新文化运动风口浪尖的“精神领袖”,率先气吞山河般地喊出了“人的文学”的响亮宣言,并在为新诗铺路、探索现代白话文的源头、翻译国外小说及思...  相似文献   

18.
一、杨献珍同志给孟一川同志的信一川同志: 四月十二日《光明日报》第三版胡绳同志写的《致友人书》,希望你看一下。特别是该文的第十三、十四、十五段,讲“历史研究者需要学习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这几段文章是指研究历史的人说的。把“历史”换成“文艺”,我觉得这几段话也完全适用于研究文艺的人。胡绳同志说,历史研  相似文献   

19.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一部很难解析的“谜”一般的小说——那奔腾呼啸的狂烈激情、鲜明强悍的爱恨意识、桀骜不驯的人物个性、冷峻含蓄的叙事方式……等等,都给人以一种神秘难解之感,不仅使作者的同时代人无法读解,也使后代的批评家们见仁见智、多执一词,以至于形成了一门争论不休的“呼学”。在众多评论文章中,我以为真正深入小说底蕴的并不多,倒是两位艾米莉的后辈作家的看法独具慧眼,切中肯綮。“意识流”小说大家弗吉尼亚·伍尔  相似文献   

20.
咱们握握手邓丹莹是这个学期刚参加我们五年级“口才兴趣组”的,接连几次话题她都讲得非常出色。(通常话题经讨论确定后,同学们准备一周,下一周交流)这次讲《假如我是一名……》,她讲的是《假如我是一名老师》,有条有理,声情并茂。我情不自禁走上前说:“来,咱们握握手。”我紧紧握住邓丹莹的手“,今天我要给你打100分!不仅仅因为你讲得好,更因为你一贯的认真!假如你真的成为一位老师,一定会很优秀!”我又对大家说“,同学们,你们知道邓丹莹为什么刚参加兴趣组,却能讲得那么好吗?是因为她的口才特别好吗?不,最主要的是她非常认真。对每次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