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今后记者采访可能会受到领导"亲自接待、全程陪同采访"的格外待遇.据报道,安徽某县近日出台了一份关于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对新闻记者涉及问题严重、影响较大的报道采访,被采访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接待、全程陪同采访.  相似文献   

2.
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是实现电视新闻采访艺术性的基础,通常人们把采访的准备环节叫做"静态采访"。在采访前,采访人员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明白自己要进行采访的主题是什么,然后为了能让自己的报道体现出现如今最新的宣传目的,自己就要确保自己能掌握的宣传口径是正确无误的,并且,还要努力去研究与这次报道有  相似文献   

3.
为了配合党委、政府某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报社时常会给记者下达一些采访任务.这些采访任务大都是静态的工作报道、成就性报道,如何把这些"命题作文"式的报道写鲜活,成为党报记者的一门必修课.但很多记者沮丧地发现,自己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却得不到读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坚持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多报道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并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写作真正做到"三贴近",既是采访作风,采写方式的转变过程,也是采写水平、写作技巧的提高过程.  相似文献   

5.
针对媒体最近报道的"电影分级确定,但不允许三级片"一事,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表示,最近并没有对电影分级接受过任何采访.经调查后发现,该报道是将2004年一篇"旧闻"重新包装后"炮制"出来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6.
采访徐志摩的儿子:一面之缘,平等而视 我相遇的第一位"名人之后"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1997年3月,徐积锴携女儿女婿从美国归来,将2000多平方米的徐志摩故居数处房产赠送给故乡,请当地政府开辟为名人文化陈列馆.我得知,徐积锴十几年间曾经三回故乡,三访父亲故居,对老家有着很深的情意牵挂.于是,在以事件新闻的形式报道后,我打算作一次面对面的采访,再写一则人物专访报道.然而,我得知当地电视台为采录"潮乡名流"节目约请采访,却遭拒绝.  相似文献   

7.
三个"L",分别指Love、Labor、Law,简单翻译成中文,分别是指:爱、劳动人民、政策法规. 回顾曾经的采访,在某种自发的状况下,似乎正是上述三个"L"在引领我的报道思路.但毫无疑问,多年以来,无数前辈和同行在突发事件采访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才是真正的"引领".  相似文献   

8.
张羽 《青年记者》2008,(10):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报道以其专业性强、报道难度大,历来是对记者职业素养的"大考".要顺利通过这一考验,记者需会"翻译"、会"算账"、会"聊天"、会"说学逗唱",在增强新闻敏感性、拓宽采访领域、改进语言风格等多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一年前,一次关于是否应该采访"在恐怖袭击中丧生的民工家属--一位88岁的老母亲"的艰难选择,曾经让一个年轻记者陷入彷徨.几个月前,一组"骑车人雨中摔倒"的照片引发了社会各界长时间的讨论.媒体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职业道德和对"度"的把握前所未有地被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横陈在人们面前.而在各种类型的媒体报道中,灾害报道和带有灾害性质的突发事件报道最能考验记者对"度"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时记者用摄像机如实地记下了被采访者的语言和行为,但报道出来的新闻所反映的并非新闻真相,因为被采访者是戴着公众的面具在说话.怎么让被采访者卸下面具说出新闻真相呢?由此引出一个"浸入式"采访的概念.本文拟就如何运用"浸入式"采访获取新闻真相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闻的第一原则是真实,新闻记者应该遵循的第一职业准则是客观公正.无论对所报道的对象有着怎样的偏见,也无论对采访的新闻有怎样的想法,都必须以不偏不倚的态度,深入细致的采访,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如果为了政治偏见,就不惜有选择地曲解新闻,甚至导演新闻,势必"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既露出狐狸尾巴,又失去公众信任,那才是真正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3.
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注点都锁定于"三农"领域,由此可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媒体理应对"三农"报道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受版面、采访成本、目标受众、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三农"报道在许多媒体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倾向.如何加强"三农"报道?笔者试作探索.  相似文献   

14.
小分队采访不同于平常的采访报道,要求有深度、驾驭全局、服务于采访主题;其关键在于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同一题材不同角度切入的新闻视角。据了解,有过这种小分队采访经历的记者不在少数。在相关的新闻教科书上,小分队采访报道是指:若干新闻工作者集中在一段时间内,有组织地做同一题目的调研或采访活动。也被称作采访团。这种较富中国特色的采访报道形式在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调研、焦点事件、典型报道中被广泛应用。假如你被选派参加小分队采访,你要做哪些物质、心理以及业务上的准备?要想出色完成任务,写出有影响的报道,对记者个人素质提出哪些要求?  相似文献   

15.
2021年年底,我在一次报道任务中专访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针对火星和行星探测的热点话题,张荣桥倾囊相授,与我交流了近两个小时. 采访中,除了火星和行星探测等"硬货"内容,张荣桥对媒体关于科学报道的一些问题也表达了担忧.比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表示希望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年轻人多解决一些后顾之忧,却...  相似文献   

16.
体验式报道是践行"四力"的具体实践,这一表现形式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现场感和亲和力,能从微观事件中娓娓道来,反映宏大主题.本文以《湖北日报》"跟随企业办事记"专栏为例,从选题选取、采访技巧、呈现方式三个维度,阐释如何做好体验式报道,让新闻作品更精彩.  相似文献   

17.
小分队采访不同于平常的采访报道,要求有深度、驾驭全局、服务于采访主题;其关键在于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同一题材不同角度切入的新闻视角。据了解,有过这种小分队采访经历的记者不在少数。在相关的新闻教科书上,小分队采访报道是指:若干新闻工作者集中在一段时间内,有组织地做同一题目的调研或采访活动。也被称作采访团。这种较富中国特色的采访报道形式在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调研、焦点事件、典型报道中被广泛应用。假如你被选派参加小分队采访,你要做哪些物质、心理以及业务上的准备?要想出色完成任务,写出有影响的报道,对记者个人素质提出哪些要求?  相似文献   

18.
"提问"是记者采访时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提问,有助于挖掘新闻事实,使报道更加细致化、深刻化。因此,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后,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采访时的提问艺术,根据采访对象和想要获得的信息,随时调整谈话方向,灵活应用多种提问技巧,是新闻采访获取成功的关键。"提问"  相似文献   

19.
"现场缺失综合征"及成因分析 "现场缺失综合征"可描述为三种类型: 第一,没有现场采访.记者不到现场,而是根据采访对象提供的资料和网上资料剪贴整理成稿.这种"剪刀+浆糊"模式出来的新闻,空洞概括性语言多,实在生动描述性语言少,缺乏现场感;即便有现场描述,亦是"二手货",生动性、可信度已打折扣.常见于综述类通讯等工作性、成就性报道和应景式报道.  相似文献   

20.
小分队采访不同于平常的采访报道,要求有深度、驾驭全局、服务于采访主题;其关键在于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同一题材不同角度切入的新闻视角。据了解,有过这种小分队采访经历的记者不在少数。在相关的新闻教科书上,小分队采访报道是指:若干新闻工作者集中在一段时间内,有组织地做同一题目的调研或采访活动。也被称作采访团。这种较富中国特色的采访报道形式在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调研、焦点事件、典型报道中被广泛应用。假如你被选派参加小分队采访,你要做哪些物质、心理以及业务上的准备?要想出色完成任务,写出有影响的报道,对记者个人素质提出哪些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