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是家喻户晓的理学著作。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宋刊本,为宋嘉定十年(1217)当涂郡斋刻,嘉熙四年(1240)、淳祐八年(1248)、十二年(1252)递修本。20世纪50年代瞿氏铁琴铜剑楼捐给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为海内孤本。2003年8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再造善本,以一化百,嘉惠士林。惜再造善本错误较多:  相似文献   

2.
《四书正误》是颜元在学习、教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过程中评价、批判朱熹思想的学术札记,内容包括《四书(章句集注)》之“正”和《四书(章句集注)》之误两个方面,刻画出颜元生活、思考、体验、教学以及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多维画面,呈示了颜元事功色彩浓厚的教育目的论、实质教育取向的教育内容观和以实驭虚的教育方法论等教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洋溢着多维意蕴的学术精神。学术文化化民易俗是《四书章句集注》促进社会文治与民众心智的基本之功;新的时代经学开新是《四书章句集注》适应时代需求革新经学传统的学术自觉;经学大宗创设典范是《四书章句集注》生发学术示教影响的高卓源泉。朱子开新经学的学术风范及其《四书章句集注》是后世中国学问主体学习的永远楷模。  相似文献   

4.
《四书》是大观园里书目提及最多的。贾宝玉认为《四书》是先秦哲人阐释学术思想的著述,而《四书章句集注》牵强附会,曲解经典。两者在曹雪芹的笔下与贾宝玉的心中泾渭分明,态度也大相径庭:对儒家经典《四书》充满崇敬,而对用来钻营举业的《四书章句集注》等后人注本则非常鄙弃。曹雪芹的《四书》观受到时风与家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经学在宋代取得的辉煌文本成就。《四书》合集和集成形式的《四书章句集注》,展示朱熹推进经学新形态的大工告成。《四书》经典本文在诠释书体的阐发下成为《四书章句集注》,为儒家经学生命精神的焕发树立了新的典范。《论语》、《孟子》与《大学》、《中庸》分殊于语录体和文论体。经文本体吁求注释体制有所适别:朱熹以集注体式适用于《语论》、《孟子》;以章句体式适用于《大学》、《中庸》,适别性的诠释书体与特定经典文体结合,生成了理学时代的经学巨著。朱熹的经学实践.促进了儒家经典文本从汉代《五经》合奠、唐代《五经正义》向宋代《四书章旬集注》的里程碑式进步,开新了经文本体与注释体制关系契接与疏通的时代学风。朱熹经学实践开新的层面主要是:兼顾经注传统与现实创新,章旬集注体式分别适用经典文体,经典义理与人生日用亲和相切。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一个兼集贫弱与宽松的社会历史时代。国家内贫外弱之势激发着主流士人群体图强奋发的使命意识;政治宽松及其文治需求激促着儒家学者及其儒学思想发荣繁茂。身当于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朱熹以“章句”与“集注”相适别的诠释文体,合辑并注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生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环绕《四书》与《四书章句集注》而开展的经学活动是为宋代《四书》学。宋代《四书》学涵载着:赵宋政权应用儒学的社会文治理性,宋代学者开新儒学传统的学术理性,宋代学者群体奋发作为的使命践履理性。  相似文献   

7.
正【初识经典】《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在我国儒学经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程颢、程颐两兄弟从中将其专门抽取出来,编次章句。朱熹为《大学》和《中庸》做了章句,并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最后将这四本书编排在一起,成为《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大学》以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深地烙印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心灵。经宋儒标举之后,《大学》逐步成为"四书"之  相似文献   

8.
许谦是元代“北山学派”的四书学大家,其代表作为《读四书丛说》八卷。该书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的证成和补充,是研究四书学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9.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相似文献   

10.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对儒家道统论的理论贡献,不仅在于道统谱系方面的完善,而且在于从哲学高度将《中庸》的思想与《尚书》中十六字心传作为儒家道统内容加以会通,并且其会通的一个关节点就是具有时代性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宋本《玉篇》刊行后,在元明清有多种刻本行世。这些刻本有两个源头:一是元建安郑氏本,元明刻本多据此本翻刻。一是据宋版翻刻的张氏泽存堂本(又称"朱序本"),清刻本多据此。总体来看,朱序本优于郑氏本。宋本《玉篇》的刻本东渡扶桑,多被日本人翻刻。从释义、注音、增字及字际关系的标注、设置参考性辅文等方面,可见宋本《玉篇》在编纂上的积极创新,是简明实用型字典的一次较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介绍安徽朱子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众多专家学者关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和“为民”思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构建、朱熹哲学的世界意义、《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研究的方法论等方面的有关观点。  相似文献   

13.
《元氏长庆集》唐本百卷已亡,佚篇尚存于《唐粹》、《苑英华》、《才调集》中。宋代重编为六十卷本,有闽、蜀、浙刻。今蜀刻已亡,只存闽、浙两种宋本。有称为残宋本蜀刻的,实是闽本之误。明代各个重刻本都出自浙本,亦无出自蜀刻之书。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朱熹著述《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和《周易本义》的指导思想,认为这些训诂著作表现了朱熹独到的诗学思想、史学思想、易学思想,以及理学思想,作为宋代训诂学的代表作,奠定了朱熹在汉语训诂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论语·里仁》篇主要讲仁德的道理。本篇有许多经典名句,如"择不处仁,焉得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等。如何解读这些名句,历来多有争议。本文在质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基础上,对《里仁》篇中的一些疑义章句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6.
《文选集注》中的"今案"标明了唐时诸家注本如《钞》、《音决》、五家及陆善经本正文与李善本的不同之处。本文通过比勘《文选集注》与监本、尤刻本、胡刻本、陈八郎本、明州本、奎章阁本及建州本等,一是有助于认识唐时诸家《文选》写本的旧貌,及考察《文选》的异文及其流传与接受情况;二是可发现《文选集注》多方面的校勘价值,对纠正诸宋明刻本的讹误及认知《文选》版本流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代虽以"汉学"著称于后世,然而有关四书的研究却始终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大宗,汉魏古注一直没能占据文化界的主流。除了外因科举制度外,更自有其内在的因素。朱注较之汉魏古注有三大优点:一是在义理上适应了后期封建社会的需要;二是在审文义上远轶古注,训诂考据亦大体正确;三是简明。可见朱注之通行,符合学术的自然规律。但值得注意的是,汉魏古注的"精华"大都在朱注中继续焕发着活力。从纯理论上看,一部书的诠释空间限制了其注本之间的差异。宋儒与清儒的起跑线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差距,朱学王学在义理上的分歧所占四书五经章句之比例亦微乎其微。只有达成这种认识,我们才可能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清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依然通行的原因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来重温《论语》,先后阅渎了朱熹《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四书章句集注》本,下简称中华版《集注》)、杨伯峻《沦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2版,下简称中华版《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年版,下简称巴蜀版《新解》)、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下简称巴蜀版《注译》)等。出于职业习惯与教学之需,遇有标点可疑或可商之处,辄随手录之。今选取20例,依《论语》各篇顺序次第先后,且注明各书页数,以便复核。古书标点,乃至纤至细之事,断句固不可错,标点符号亦须准确。笔者所论,无涉是书之微旨大义,所谓“不贤者识小”耳。或有以是为非者,方家是正焉。  相似文献   

19.
南京图书馆所藏(清)江永《近思录集注》"清乾隆刻本"的著录,《江永〈近思录集注〉版本源流考》一文关于"清乾隆七年江永《近思录集注》原刻本"考订有误,此刻本与上海图书馆所藏清嘉庆十二年刻本江永《近思录集注》,应是同一版本。  相似文献   

20.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和南宋以后历代反动统治者一样,崇拜孔孟的卫道士朱熹,鼓吹朱熹的所谓“待人”哲学。他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兰本,拼凑了一个《四书集句》,叫嚷“中庸之道…合理”,用孔孟的反动道统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建立林家封建法西斯的世袭王朝制造理论根据。为了深入批林批孔,彻底清算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思想根源,必须批判朱熹的《四书集注》,进一步揭露《中庸章句》的反动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