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育专家、语文老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当有语文味。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呢?应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在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即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课。亦谓之原生态的语文课。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激发情感和品味语言。感悟出蕴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味研究回顾》一文中所说的有“语文味的课”。程老师在文中还强调说:“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教学,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还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探讨和努力的话题。一位名师说过:“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即追求平实、平常、真实的语文课堂,以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也就是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当然要有语文味,这好像是废话,其实不然。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有之;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的有之;还有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的。那语文味又如何在语文课中体现,我的理解是:作为语文教师,教学用语简练、流畅、准确、生动、感人,要有语文味;教学思路安排巧妙、合理,伏笔、呼应,层层推进,需有语文味;学生回答的语言需在老师的指引下越来越有语文味;教学内容需围绕字词句章、听说读写,需有语文味。语文是工具,语文课是基础学科,那便要求老师首  相似文献   

4.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是对语文教学的正本清源,也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归途,是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归宿点和立足点。那么,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特级教师魏星说过:“要教出‘语文味儿’,  相似文献   

6.
马峰 《宁夏教育》2007,(4):35-36
“语文味”一词曾出现在2001年第17期《语文教学通讯》上,即程少堂先生的文章《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味”呢?程少堂先生认为: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7.
怎样使自己的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使语文课堂不是舞台,但胜似舞台,使学生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笔者认为,我们应抛弃浮华,走出语文课低效、浮躁之风,要立足工具。力求从字词教学、朗读指导、感悟文本、学法引导、读写训练等角度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弘扬人文,才能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什么是“语文味”呢?语文味就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是对语文教学的正本清源,也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归途。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这很难一言以蔽之,  相似文献   

10.
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中,注重落实说明文知识已形成固定模式,"语文味"尽失。如何上出说明文的"语文味"呢?一要明确"教什么"。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原点。要在把握单元目标的前提下,围绕课文设计教学内容。二要明确"怎样教"。要上出"语文味",要重视文本的品读与咀嚼。三要明确"为什么教"。说明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用"课文"来教"语文",教"语言",说明文教学必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包含性极强,既是学习其他知识学科的入门工具,也是唯一包含作者情感的一门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楚地看待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语文课的教学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如何看待自然事物的出现以及教会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价值,而是要把语文课堂上得更有价值一些,更能凸显语文课的特征。小学语文课教学内容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教学生学习说话,让学生将这些学以致用。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意境呢?笔者认为,要想变得更有意境,就要把“三味”学科味、学习味、学生味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做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性质,而不把语文课上成阅读分析课、道德修养课、表演课、欣赏课或其他什么课。语文不是简单的学科,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它的内容是综合的。语文最终的价值文化取向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关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不是就语文而学习语文。语文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文本;上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必须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具体到教学实践当中,始终抓住吟诵、阅读、积累三个环节,就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和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物质凭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深入发现文本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体现点,用好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语文课堂"语文味",使语文课生动起来,还语文教学的朴实之美。  相似文献   

14.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在我国学术界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他认为"‘语文味'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可靠选择,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长期困惑着众多语文老师。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与“模糊性”,导致语文课教什么,教学效果如何似乎没人能说得清楚。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专业理据很多,文本特性是合理选择、创生教学内容的重要维度。重视文本特性对语文教学的引领性,立足文本,把握内涵,投入感情,品出个性是确定合宜教学内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上一节好语文课最大的难处就是对文本的处理,也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其实,只要我们紧紧扣住了文本,紧紧地贴着文本来讲,就会上出一堂好课。沈从文曾说过:"写小说要贴着人物写。"一堂好的语文课也应该是贴着文本来设计教学流程,围绕文本组织教学过程,贴着文本设计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一门闪耀着审美性、人文性、哲理性的学科。新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整合。有人疾呼“语文应找回自己的家园”,有人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或“语言文化”。其实,教学语文。就是要让语文教学呈现出充分的语文味,感悟出语文的真善美。语文,应给学生提供一个感受语言魅力的空间。语文课离开了语言的品味,失去感悟的环节,便是丢失了语文的“阵地”。因此,语文课应立足文本,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味,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的教学现状不满,不少语文教师提出了类似“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呼吁语文课要上得像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看起来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简单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9.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下面以《云雀的心愿》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一些新的误区:多元解读,成了随意解读;语文课缺乏语文味;脱离文本,拓展无度;以"点"代"面",忽视多数学生的发展;注重形式忽视实效。这些误区使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低效和无效现象。要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掌握三种教学策略:先行组织策略、优化教学环节策略、因人分层施教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