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记叙祥林嫂悲惨的人生遭遇,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读完这篇文章,心里生起一个疑惑,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的记叙祥林嫂,而是穿插一个“我”呢&经探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我”是一个见证人。全文由“我”回鲁镇过年引起,以“我”的视觉观察鲁镇的变化;以“我”听到的传闻追忆祥林嫂人生片断;以“我”的心灵来感受封建制度下的肃杀气氛。“我”是连接读者与祥林嫂间的一根纽带。二、“我”是一个探索者。“我”回鲁镇受到四叔的接待,虽然并不隆重,但也表明“我”是一个有一定身份的人,“我”深切同情最底层的…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完《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之后,有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发问“:祥林嫂究竟有没有娘家?”这个问题问得好,但是有点突然,不少同学还没有回过神来。因此我转而问他“: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这位同学回答说“:现在夫妻间吵架,婆媳间矛盾,女方受了委屈往往就是回娘家,以寻求支持。祥林嫂吃了那么多的苦,受了那么多的委屈,为什么从来没想过回自己的娘家呢?”于是,我发动全班同学到课文中认真查找“祥林嫂到底有没有娘家”。答案很快出来了,在“初到鲁镇”一节中有一句话“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可见祥林嫂不仅有娘家,而且娘家与卫老婆子还是邻居。至于后文祥林嫂被卖改嫁的消息,书中交代也是卫老婆子“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才得到的。“那么祥林嫂在饱受劫难时,娘家人为什么见死不救呢?”接下来,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一下教室里炸开锅了。有的说“:祥林嫂是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娘家要管也管不了。”有的说“:祥林嫂实在太不幸了,祸不单行,娘家人也许帮得了这关,难得帮那关,帮了一两回后索性就放弃了。”有的说“:祥林嫂一女嫁二夫,连她自己都觉得罪孽深重,要捐门槛赎罪,娘家人也难...  相似文献   

3.
研读《祝福》,一直反复思考着两个看起来似乎简单而实际难以回答的问题:①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到鲁镇做工;②祥林嫂为什么“竟依了”贺老六。叔本华说:“大自然的内在本质就是不断地追求挣扎,无目标无休止地追求挣扎;那么在考察动物和人的时候,这就更明显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脱的口渴相比拟。”  相似文献   

4.
纬饰语例谈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有这样一段对话:“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地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这里,用“老了”来代替“死了”,是因为在鲁镇旧历年底的“祝福”氛围中,人们说话有各种忌讳,不能讲疾病死亡之类的不吉利的事。遇到非说不可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学生:关于祝福的含义,不是很清楚吗?教参上说:“‘祝福’是统治阶级借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巩固其反动政权的一种手段,而广大人民则把它当作鬼门关。样林嫂就是在富人的祝福声中死去的。通过这个标题,作者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故事的悲剧性”。你为什么还要叫我们再好好思考一下呢? 老师:这么说你是教参的的忠实读者了。是的,谁看了《祝福》,都会产生和与教参大致相同的想法。以往的很多教学参考资料都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同意,但是它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入思考。问你一个问题,在小说中,是谁祝福谁呢? 学生:当然是神祝福人了。小说中不是说,“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吗?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理解问题的关键。祥林嫂死后。天地圣众才出来给鲁镇的人以无限的祝福。小说这样安排的意思是很明显的。祥林嫂是被摒除于幸福者之列的,而其它被祝福的人是幸福的,也就是,四叔、柳妈以及那些有意无意地关心祥林嫂命运的人是幸福的。这就是教材透露给我们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曾经看到这样一堂“课改”探讨课:课题是鲁迅的小说《祝福》。上课铃一响,执教老师满脸严肃地说:“昨天晚上,在鲁镇郊外发现一具女尸,据现场勘察,死者大约40岁,身上无任何刀伤抓痕等搏斗迹象,据周围群众辨认说可能是祥林嫂,为了查明死者的身份、死因,抓出凶手,我已派出三个调查组分赴鲁四老爷家、贺老六家和卫老婆子家作了调查,要求迅速侦破此案,现在就请三个调查组汇报各自调查到的案情。”接下来三个小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最后共同认定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鲁四老爷、卫老婆子,还有鲁镇的人。最后老师总结:三个小组的同学充分发扬了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7.
<正>在《祝福》阅读与教学中,如何认识和评价祥林嫂,是一个重要问题。长时以来,论者、教者和有关重要资料,都说她是“劳动妇女”,或“劳动妇女的典型”,这些论断似可讨论。现依据对文本的品读,在此略陈异见,并求正于学者和教学同仁。一、不幸的山里女人(一)来自卫家山的女人小说开头部分,“我”回到鲁镇的第2天下午,在河边遇见祥林嫂,当夜或第3天,祥林嫂就“老了”。这是说,祥林嫂死在鲁镇。  相似文献   

8.
我对《祝福》中所用的“灵魂”一词有些不解。《祝福》是鲁迅先生于192 4年发表的。小说所展示的背景是在辛亥革命前后。在当时,广大农村中封建制度依然存在。从小说开头的“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这句话就可以看出,鲁镇当时是很贫穷、很落后的。像祥林嫂这样一个女人,在当时是不可能受到教育的,那么,“灵魂”两字她是从哪里知道的呢?如果说是从柳妈的话中得知,无外乎是从“你想,你将来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分给他们”中知道的。那么,祥林嫂在见到“我”时应该问“是不是人死了,还要到阴间去受罪?”(其实,这句话也同样能表达出…  相似文献   

9.
祥林嫂的悲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是以祥林嫂的一生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祥林嫂在生命走向终结之前曾执着地问“我”:“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到底什么是人的灵魂?“灵魂”即一个人的精神。祥林嫂活着的时候是有精神的。在她饱含辛酸和血泪的生涯中,祥林嫂是满怀希望而且执着地守护着自己的生命之魂。但是,在她赖以生存的整个社会面前,祥林嫂面对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的精神桎梏,如同浮萍一般飘飘停停,到最后只剩一具空壳,“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在命运的风口浪尖上,在希望与绝…  相似文献   

10.
破折号的基本用法是引出文中注释性的话。然而鲁迅作品中的破折号,却还常常表示因迟疑而停顿中断的思想感情,有着明显的修辞作用。《祝福》中写到祥林嫂在鲁镇一片祝福声中,怀着恐惧与希望的矛盾心情,孤苦伶仃地死去时,鲁四老爷评论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里为什么插上一个破折号呢?有人解释说:因为正值春节祝福,死人不  相似文献   

11.
鲁迅以对国民的极大悲悯,审视人类的生存困境,观照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在《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形象——其孤独的生存悲剧,当足以唤醒现今读者的悲悯意识。祥林嫂是在“我”旧历年底回到故乡鲁镇,在镇的河边,“我”的面前,首次亮相的。作品写道:(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不是“…  相似文献   

12.
在《祝福》中,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感受到祥林嫂始终处于极度恐惧之中,以致最后在祝福声中悲惨死去。探究一下,其恐惧的内核应该是“再嫁”。可以说祥林嫂对再嫁的终极恐惧是小说《祝福》的隐含情节线,是人物行为的原始动机。一生为祥林嫂祥林嫂在鲁镇一露面就“头上扎...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祝福》常读常新,常教常新,每读必问,每教必问,今提出"二问",略作探讨。一问服饰何以完全相同?——"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初到鲁镇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自背心。这时她二十六七岁。再到鲁镇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自背心。这时她三十或三十一岁。时隔四年多的时间,祥林嫂怎么还穿着同样的衣服?一件衣服居然穿了四年?可能吗?小说这样描写到底有什么用意?试问,祥林嫂四年来就没有缝制一件新衣  相似文献   

14.
他们“古老”吗?——不知道!有个问题:为什么“古老”就要被人笑掉大牙?这一点也是有些奇怪。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故宫里面应该是满地大牙了。可是,我在故宫里从来没有捡到过一颗大牙,这是为什么?——不知道像西安那么古老的城市里,是不是满街都是大牙? 看来,“牙”的问题全是偶像惹的祸。于是就出现了另外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15.
情感和理喻     
《江苏教育》(中学版)开辟了“语文教师谈修养”的专栏,我认为很好,很有必要。平时我接触到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几乎都与语文教师的修养有关。比如怎样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问题,就与教师修养的关系很密切。有位教师讲小说《祝福》,为了引导学生从分析“我真傻”一句入手,深刻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就提出一个个带启发性的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认为自己傻?为什么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变傻了?阿毛不被狼吃,她会不会变傻?她的命运会不会好些?使学生认识到,祥林嫂只看到自然界里的狼吃小孩,只知道责怪自  相似文献   

16.
<正>课堂提问,设计例两组:第一组:1.窦娥是如何由一个封建社会逆来顺受的小媳妇变成为一个捎天斥地的刚烈女性?2.窦娥美眉为什么会由弱弱的一朵"白莲花"逆袭为一介口里心里喷火的"女汉子"?第二组:1.面对祥林嫂巨大人生不幸,鲁镇的看客们茶余饭后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欣赏热情"?2.祥林嫂的人生"说出来全是泪",已是"痛到怀疑  相似文献   

17.
以结构主义叙事学视野下的“冲突”理论为视角,可以解读众多课文。以《祝福》为例,祥林嫂的故事可以分成四个故事单元,在每一个单元中,祥林嫂的愿望都遇到了阻碍,同时也采取了相应行动,但是最终都只有失败的结局。因此,在“冲突”理论为视角下,祥林嫂的人生是一出不断失败的悲剧。在情节运行的过程中,分别作为阻碍存在的婆家、鲁镇人、四婶、“我”的形象也得到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8.
《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能不说和其他女性人物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和祥林嫂同性别的女性,直接将祥林嫂推向了命运的深渊。那么,小说中祥林嫂以外的女性如何"为难"祥林嫂的?她们为什么“为难”祥林嫂呢?从这些女性人物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也可以很好的挖掘主题。一.女人们“为难”祥林嫂的表现第一个给祥林嫂命运带来重大转折的女性是她的婆婆。小说中,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是以一个寡妇形象出现的。  相似文献   

19.
一、“站”出尴尬《祝福》中,在“我”回鲁镇见到各方面变化得最厉害的祥林嫂时写道: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可是,竟然出乎意料之外,祥林嫂仅仅问了一句“正要问你一件事”。于是,“我”只得“诧异的站着”。如果说,前一个“站”表现出“我”相信自己能够自如应付的镇静和从容,那么,后一个“站”则流露出“我”始料不及的慌乱和尴尬。面对着正处于穷途末路的祥林嫂的急切提问,“我”一边含糊其辞地回答“说不清”,一边乘机匆匆逃离。由此,祥林嫂的尴尬提问,“我”的尴尬心态和尴尬举动,都高度浓缩在一个“站”字里面,给读者留下咀嚼和回味…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品《祝福》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我又赶紧的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