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文娟 《大学生》2013,(6):48-49
正考试作弊,自然是违反考试纪律,收到惩罚实属正常。但是近段时间以来,网上流传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被通报批评后向学校声讨隐私保护;大学生在考试作弊被抓后精神失常向学校索赔,甚至还有作弊学生轻生自杀的,面对种种"声讨"和压力,考场上有考生作弊,监考老师是什么心态?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日益凸显。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析个案大学本科生考试作弊根源,发现教师监考不严,考试内容偏重记忆性知识,学生学习投入不足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直接原因。而学生的学业准备度低,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是诱发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深刻原因。由此,该个案大学应通过加强教师应对学术诚信问题的培训,改革考试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业帮助和支持,完善学术诚信政策等一系列相应举措来消除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源,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内蒙古某民族高校两学年期末课程考试作弊行为进行分析,在对考试作弊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应从加强大学生考前教育、强化监考教师考前培训和改进高校的期末课程考试内容和形式等三方面预防学生考试作弊。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内蒙古某民族高校两学年期末课程考试作弊行为进行了分析,在对考试作弊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应从加强大学生考前教育、强化监考教师考前培训和改进高校的期末课程考试内容和形式等三方面预防学生考试作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L高校本科生考试作弊现状进行实例探析。研究发现,大学生甚至部分大学教师普遍对作弊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存在教师监考不严、学生学习投入不足及考评制度单一等问题。通过加强学术诚信问题教育、改革考评制度、为学生提供学业帮助和支持等措施能够解决考试作弊现象,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作弊的原因:缺乏正确的荣辱观;考试压力较大,对考试有恐惧感;监考教师不能严格履行监考职责,助长了作弊歪风。对此相应的改善措施为:进行正确的荣辱观教育;改进考试方式,减轻考试压力;教师应严格履行监考职责。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结课考试中的作弊现象十分普遍,本文从一种新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将考试分为选拔性考试和通过性考试,将学生分为绩优学生和绩差学生。在分析不同考试背景下两类学生作弊心理基础上,提出重点监考绩差学生,采用开卷考试和提高试卷质量,监考教师认真监考,作弊处罚落到实处共4项应对考试作弊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考试作弊的博弈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进 《安康学院学报》2008,20(1):117-118,122
杜绝考试作弊行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举措。分析了大学生作弊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运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理论分析监考老师与学生的博弈模型,并进一步提出防止作弊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考试作弊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思想根源和过程监控缺陷上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产生原因,指出了作弊的常用方法和手段,并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考试形式、强化监考和调整考试作弊纪律处罚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考试作弊及其防治的简单博弈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潘忻 《教育探索》2003,(1):52-54
学生考试作弊是严重违纪的行为,虽“屡禁”而“不止”。从博弈论经典模型“囚徒困境”的特点和条件入手,讨论学生考试作弊的收益。成本,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考试作弊的博弈心态;从完全信息纯策略静态博弈的视角分析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和条件,有助于我们制定鼓励学生诚实应考的政策。教师监考是否得力对学生考试作弊有重要的影响,分析运用教师监考手段防治考试作弊的作用和条件,讨论师生博弈完全信息混合策略静态均衡的概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从博弈视角提出防治学生考试作弊的条件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尽管国家教委多次发出紧急通知要求高等学校制止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尽管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种考试纪律和监考守则,但我们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考试作弊作为学校中常见的一种问题行为,它既影响了对教与学质量评估的可靠性,又培养和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品德,因此杜绝学生考试作弊历来就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当代大学生的考试作弊问题进行了动机和心理因素分析,从考生作弊和老师监考两个方面分析了二者的博弈关系,通过分析发现要在这个博弈问题中实现"双赢",必须从学生主观上降低作弊的动机和概率,从老师和学校层次上加大监管力度,据此提出了遏制学生作弊与加强老师发现作弊的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两方面的努力可以大大减少目前大学生作弊严重的现象,从而建立起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局面。  相似文献   

13.
答读者问     
我的表哥是某大学大二学生,去年的年终考试时。他带了一些资料被监考教师发现,监考教师认为其携带资料是作弊行为,当即取消他的考试资格。事后表哥不服,多次找监考教师和系领导,要求撤销作弊处罚。在遭到拒绝后,表哥气急动手打了监考教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相关影响因素,为降低考试作弊率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采用自愿填写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对600名来自浙江宁波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大学生作弊的影响。结果:“学习成绩”“年级”“教学质量”“作弊被抓概率”“作弊惩罚力度”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率没有影响,“性别”“对作弊的态度”“效仿作弊情况”对考试作弊率影响显著。结论:为了降低大学生考试作弊率,学校应积极对监考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考试作弊可分为传统作弊形式和高科技作弊形式,求不挂科、求得高分、求心理平衡、求仁求义以及宽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不合理的"惩罚"机制、"睁只眼闭只眼"的监考风格是其主要原因。大学生考试作弊不仅会扭曲考生人格、挑战社会规范、破坏考试功能,还深刻影响学风建设、损害教育公平、拉低教育质量。细化以大学生、辅导员、命题老师、考务工作者、监考老师为重点的"人防",强化以考场优化、增设监控、使用身份验证系统等高新软件和器材为重点的"物防",推进诚信社会的构建以及深化教育教学相关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治理。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回顾和评述了有关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文献;继而基于风险博彩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再用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分期末和期初分别讨论大学生的决策,在期末重点论证了当监考力度和处罚力度发生变化时,大学生是否会选择作弊,在期初论述了当主观贴现因子的范围不同时,大学生是否会做出认真学习的决策;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尽管国家教委多次发出通知要求高等学校制止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尽管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种考试纪律和监考守则,但我们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考试作弊作为学校中常见的一种问题行为,它既影响对教与学质量评估的可靠性,又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品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而本文拟从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入手,并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心理对策,以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风、校风,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本文通过对考试作弊的成因分析,在广泛调查基础上,提出了遏制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些基本构想:要遏制考试作弊,必须进行诚信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重视宣传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考试观;重视德育工作,净化高校内部环境;转变教学管理模式,实施弹性制;要不断改进考试形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且要加强监考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网络考试已经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网络考试防作弊系统则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当前,分散型网络考试在监考和巡考领域防作弊研究存在不足,不能被大规模应用。通过研究相关领域文献及技术发展现状,作者发现无死角监考部署和智能巡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文章通过梳理分散型网络考试业务流程,利用全景智能技术优势,设计出具有无人监考部署、无死角监考环境监测、远程自动化防作弊行为监测、作弊辅助判定与提醒、现场回顾与证据留存的防作弊信息系统,并验证其实现的关键技术,为分散型网络考试防作弊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陈富 《考试研究》2014,(2):73-82
基于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实演变,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西部某高校大学生作弊的现状、成因及行为发生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考试作弊具有普遍性,作弊行为已经进入到一些学生的基本价值体系,形成一种"作弊文化";(2)来自城乡的学生,在"对作弊的认识倾向"、"作弊动机"变量上有显著差异;(3)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对作弊的认识倾向"、"作弊动机层面"、"管理制度层面"、"作弊原因"等方面有显著差异;(4)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对作弊的认识和态度"上有显著差异;(5)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作弊动机"变量上有显著差异;(6)作弊方式多样,并带有明显的时代技术特征;(7)学生对作弊的认识和态度有不同的倾向、攀比心理的影响、考试试题的结构与性质、教学管理过程的松懈、考试与评价方面的不合理性、教师监考的松懈等是促成学生作弊的重要因素。作者在指出作弊现状、分析作弊成因及其发生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止作弊或尽量减少作弊的干预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