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丘逢甲内渡之初,丘菽园是几个敢援之以手者之一,后因菽园受朝廷招安而割席。该文就两丘交往四年间,菽园为逢甲保存、刊印诗文,唱和、书信内容,海内外保皇党人活动与联系,以及两人对招安的心态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大约在1897年,南洋才子丘菽园(187—1941)跟内渡定居蕉岭不久的台湾诗人及抗日志士丘逢甲(1864—1912),开始诗文论交,成为至好.时丘菽园不过廿四岁,丘逢甲卅四岁.越年,即1898年5月26日,邱菽园在新加坡开办了《天南新报》,自任总理(即社长)兼总主笔,立志以文字启迪民智,同时亦积极鼓吹维新救国.半个月之后,丘逢甲的诗文(以诗为主)就开始在《天南新报》邱菽园亲自主持的文艺栏里陆续出现.1900年初,丘逢甲与王恩翔奉惠潮嘉道沈洁斋之命,到南洋一带宣扬清廷保护华商政策.两人于3月18日抵新,在新马两地逗留了两个多月.丘逢甲与邱菽园的私谊,有了进一步的发殿.这时期,丘逢甲在《天南新报》所发表的诗文更多.一直到了1900年5月底丘逢甲离新后,这种现象,才告消失.因此,丘逢甲与《天南新报》的文字姻缘,前后维持两年.  相似文献   

3.
笔者近年来,在撰写《丘逢甲评传》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首诗未收入丘逢甲的诗集《岭云海日楼诗钞》中。这首诗,题为《与平山、近藤二君及同志诸子饮香江酒楼,兼寄大隈伯相、犬养春官日本东京》:诗云: 谁挟强亚策,同洲大有人。愿呼兄弟国,同抑虎狼秦。慷慨高山泪,纵横大海尘。支那少年在,旦晚要维新。诗人在“慷慨高山泪”下有一注语:“日本有高山正之,其人维新先进也。”此诗见于丘菽园《挥麈拾遗》卷四。诗前有丘菽园的一段说明文字:“仙根诗之钞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5,(9):19-21
丘逢甲佚文《嘉应彭孝廉炜瑛涉趣园诗钞序》与佚诗《次韵答彭少颖同年龙川七绝二首》为《丘逢甲集》所失载,亦未见学界有所披露,系新发现之丘氏佚诗佚文。对研究丘逢甲之文学思想及创作,有颇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1900年,黄遵宪、丘逢甲围绕义和团运动发生一场争论,二人对当时应该如何看待列强侵略、清政府和农民起义的意见有所分歧,这是维新派内部的一次重要争论。此后,两人开始分道扬镳,丘逢甲逐渐转向革命。黄遵宪、丘逢甲对义和团运动的争论是20世纪中国精英分裂的缩影,是嘉应文人集团内部分裂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丘菽园是我国近代侨居新加坡的著名侨领、报人、政治活动家 ,同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 ,诗评家和小说理论家。他一生有多种著作传世 ,其中《菽园诗集》千余首诗中 ,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7.
丘菽园是我国近代侨居新加坡的著名侨领、报人、政治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诗评家和小说理论家,他一生有多种著作传世,其中《菽园诗集》千余首诗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丘菽园为人作诗及其咏史诗诗风的具体表现等方面;分析论证了其咏史诗的风格为豪放.  相似文献   

9.
丘逢甲是近代著名的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丘逢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就其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丘逢甲的生平事迹、交往、诗歌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对其研究状况做一个综述,将有利于研究者把握现阶段的研究动向,推动丘逢甲研究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丘逢甲于宣统年间担任广东咨议局副议长。丘逢甲的身份资历、政治理想、教育贡献、人脉交往是其被推举为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重要原因。在咨议局期间,丘逢甲在日常事务的管理、推进广东地方重大民生议案、保护革命党人、促进广东和平独立等方面作用显著。丘逢甲在广东咨议局的作为,不仅是深入了解丘逢甲个人政治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晚清渐渐觉醒的传统士子适应社会变动的种种努力,同时也反映出近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轨迹所受时代的深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丘逢甲身遭乡土沦丧、报国无门的不幸,寄意于诗以自哀其志,其诗真挚感人,动人哀魄,激荡着富于感染力的悲剧美,反映了一代世事沧桑巨变及个人坎坷的心路历程,有“诗史”之风。文章试从题材、文化背景、艺术手法三方面论述悲剧美在丘逢甲诗歌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复杂的悲剧美也是丘逢甲诗歌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在丘缝甲的诗歌创作中,他把现实生活的悲剧痛感转化为学作品的悲剧美感;悲壮之美、悲愤之美和悲怆之美使其诗作具有更丰富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 ,丘逢甲是一位壮烈的民族英雄。但由于种种原因 ,其英雄主义特质一直未被人们认识和承认。本文从丘逢甲的英雄观、英雄壮举、影响其英雄评价的原因等 ,对其英雄主义精神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丘逢甲1910年游览罗浮山所创作的一些记游诗作一粗浅分析探讨,以期展现丘逢甲这一时期的心理活动和理想脉搏。  相似文献   

15.
18 95年抗日保台的兵败 ,是丘逢甲一生的重大转折。丘逢甲从台湾内渡后回粤十余年生涯中 ,乐于乡土 ,关心乡情 ,热爱家乡名胜 ,敬仰家乡先贤 ,同情百姓疾苦 ,兴学育才 ,他的所见所闻、所交所往 ,都是与客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作诗文以及行踪活动 ,无不洋溢着他对客家祖籍地的热爱、对客家人的情愫 ,反映了丘逢甲作为一个客家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一种纯朴自然的客家情结  相似文献   

16.
丘逢甲,台湾人,近代著名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个专题《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写到:“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这里为什么丘逢甲会写作邱逢甲呢?  相似文献   

17.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文化背景上,对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歌作了审美心理鉴赏与分析;丘逢甲诗歌倾注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结和赤诚爱国之心。丘诗的多重抒情意象和英气豪情美,是民族文化情结的结晶,是时代真切心灵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18.
丘逢甲19世纪末20世纪初寓居岭东,其既是“诗界革命”的重要代表,用满腔的爱国热情谱写“新派诗”,又创办新式学堂,大开岭东新学教育之风。丘逢甲诗歌反映的新思想与开创的新境界,呈现了新学教育理念与思想。诗歌创作与新学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是丘逢甲在诗人与教育家两者间的身份契合点。他在“新派诗”中表达新学思想,并以新思想成就诗人“新”与“健”的境界。可以说,“新派诗”与新学教育实践奠定了丘逢甲诗学与新学思想在文学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丘逢甲是祖籍福建上杭的客家人,具有浓厚的祖根意识和家国情怀,是闽台共同的文化名片。从丘逢甲和上杭的历史渊源契入,探讨丘逢甲祖根意识的缘起、发展及意义,祖根意识本质是爱乡爱国思想的源头活水和重要内容,希望通过祭祖、族谱、诗歌、教育等文化交流活动弘扬丘逢甲的祖根意识家国情怀,推进对台文化交流,增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认同感,促进心灵契合,切实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丘逢甲的诗歌创作和交往行迹表明,在丘氏的思想中,还有被人忽视的重要一面:人山访道。丘氏这一思想的产生,是建立在现实失落的基础上的,因此带有强烈的混俗色彩,是其理想失落之后的心灵救赎。它和反帝爱国思想一起构成了丘氏思想的两个主要方面,忽视任何一面都不利于我们认识真正的丘逢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