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围绕就近入学和择校展开的论争是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话题。从法理学的视角来看,就近入学和择校二者均是公民权利的内容,但择校体现了公民权利的更高要求,而就近入学是实现这种权利的必然途径。要协调二者,须在贯彻就近入学政策的基础上扩大教育选择范围,以法律和政策规范择校行为,并对弱势群体实行特殊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2.
为了遏制“以钱择校”、“以权择校”等择校方式导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国家实施了就近入学政策。然而,就近入学政策还存在缺陷,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寻求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阶段出现择校与"就近入学"的冲突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择校从政府教育资源配置、儿童受教育权、法理和学校发展几个方面构成了对"就近入学"的诸多挑战。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择校与就近入学的理论分歧及其实质,目的在于协助政府有效地实施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  相似文献   

4.
就近入学政策是中国义务教育的重要公共政策,在实践中该政策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严禁择校、适龄公民就近入学.然而,至今择校现象依然存在,而且生命力还颇为旺盛.现象的产生使我们不得不对就近入学政策进行反思.本文对就近入学政策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如若我们将择校合理合法化,将就近入学与择校协调发展,也许我们的义务教育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5.
陈秀凤 《考试周刊》2016,(7):157+152
现今以建国初期的"重点校"政策为导火索而引发的严峻的择校问题愈演愈烈,为保障教育公平,国家出台并大力推行"就近入学"政策。文章主要从教育政策学的角度对"就近入学"政策的背景、初衷、存在问题展开分析,并进行归因,试图为"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困境做出解释和引导,以期"就近入学"政策能进一步完善,推动教育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至今择校现象依然存在,而且仍然颇具影响。为此,必须反思就近入学政策的合理性、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并且可以考虑将择校合理合法化,使就近入学与择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普遍。择校是相对于“就近入学”来说的。“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育政策。在“就近入学”政策框架下,如果学生就近分配的学校教学质量不好,家长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更方便的教育,就会为其选择其他非“分配”的优质学校,择校现象产生。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由此引发择校等教育公平与伦理问题。当前,人们对择校现象与就近入学政策的争论日益激烈。一方面,择校现象是对就近入学政策的补充,对教育公平起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择校现象有负面影响,如扰乱教育秩序、带来教育腐败等。因此,对于择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伦理审视具有重要意义。择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因而我们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本着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规范择校行为,使择校现象与就近入学政策协调发展、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就近入学与择校是一个两难问题,尽管多数西方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尝试推行择校政策,但择校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引起的争议依然存在,没有一个国家找到了比较好的方法解决。在我国,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政策,但现实中择校广泛存在。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可以让部分地区先制定择校政策,待成熟后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审视择校现象:全球脉络与本土境遇下的思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三十年来,以"全球化"和"个体化"为特征的社会转型为择校的缘起提供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重驱力。由国际视野观之,西方国家政策驱动下的择校依然争议缠身,改革尚未"兑现"其诱人的政策承诺;就中国大陆而言,改革开放所开启的社会转型也为择校的出现提供了适宜环境,尽管国家政策始终对其严加规限,但由于学校教育"隐形市场"的存在以及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缺陷,中小学择校依然普遍,而"就近入学"与"禁止择校"的政策干预始终显得乏力。为此,以深入的政策研究来支持政策实践尤显必要。  相似文献   

11.
就近入学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普及教育的实现,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人为遏制了择校的需求,造成弱势群体的就学机会更加不利,学生学业负担没有实质上的减轻。就近入学政策陷入了落实困境,需要对其背后的择校治理观进行反思:择校是民众的正当权利,该疏而不该堵;教育均衡无尽期,治理择校不应寄希望于教育均衡。未来应将提供就近的教育服务与学生入学政策区别开来,推进有序择校,重新反思小升初考试以及以分择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张黎娜 《文教资料》2006,(27):27-28
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采取的一项小学升初中的入学政策,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学生就学权利,而并非学生必须履行的义务。相应地,学生应该有权利进行择校。所以,择校现象和就近入学问题并非完全矛盾,进行有特色性的择校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和扶持薄弱学校是有利于推行社会公正性和顺利推进就近入学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就近入学政策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如若我们将择校合理合法化,将就近入学与择校协调发展,也许我们的义务教育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4.
择校是目前我国所存在的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尽管在1986年颁布的有关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就近入学"的政策,但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择校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就近入学政策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如若我们将择校合理合法化,将就近入学与择校协调发展,也许我们的义务教育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按照户籍所在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划片入学,不得跨学区择校。这一政策很好地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但这一政策还存在着一些盲区。"就近入学"政策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在两个行政区接壤的地方会遭遇尴尬,在广大农村地区遇到了距离上的"就近"与义务教育分行政区举办的矛盾。为了弥补这一政策的不足,我们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消灭薄弱学校;不同行政区之间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变"就近入学"为"就地入学"。把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7.
<正>导致北京市小升初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三个比较确定的主要原因。一是资源不公,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导致学校之间差距过大,从而造成家长不得不择校的倒逼机制。二是规则不公,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的多元择校政策颠覆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三是"政府失灵",政府和主管部门缺乏  相似文献   

18.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出台后,中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渐次推行。在不需要"以分择校"的情况下,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相当一部分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以钱择校"的暗箱操作便开始萌芽、发展。一些重点学校开始招收择校生和收取择校费,加之,90年代后期确立了学校  相似文献   

19.
就近入学政策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育政策,其目的旨在方便公民子女入学,遏制不合理的择校现象。"教育公平"作为该政策的核心诉求,主要通过教育机会公平补偿来实现。但是在政策目标、政策执行和政策效果上预设的公平没有很好地实现,并引发了实施这一政策的不公平现象。本文通过对就近入学政策的非公平性分析,探寻走出不公正困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就近入学政策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育政策,其目的旨在方便公民子女入学,遏制不合理的择校现象。"教育公平"作为该政策的核心诉求主要通过教育机会公平补偿来实现。但是在政策目标、政策执行和政策效果上预设的公平没有很好地实现,并引发了实施这一政策的不公平现象。本文通过对就近入学政策的非公平性分析,探寻走出不公正困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