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的“阿兹特兰”,指的是墨西哥神话传说中阿兹特克人的发源地。阿兹特克人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一支,继奥尔梅克人和玛雅入之后,在墨西哥建立了璀璨的文明,其统治时间从13世纪一直延续到16世纪初墨西哥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关于阿兹特兰的记载,最早见于《新西班牙印第安史》、《新西班牙史》、《墨西哥纪事》等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2.
“特奥蒂瓦坎”的考古 1988-2004年对“特奥蒂瓦坎”展开的考古,主要集中于“羽蛇神庙”、“月亮金字塔”及所谓的“城堡”即内城住宅区。  相似文献   

3.
张一鸿 《世界文化》2009,(11):47-47
每年的11月1目和2日是墨西哥的土著亡灵节(The Indigenous Festivity dedicated to the Dead)。11月1日是“幼灵节”——祭奠天折的孩子,11月2日是“成灵节”——祭奠去世的成年人,这两天通称为“亡灵节”。它是墨西哥最大的、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个古老的节日,至少有3000年历史。它渊源于古代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奥尔麦克人,米斯特克人,萨波特克人,托托纳克人和P’urhepecha人等土著印第安民族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一说起“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文明”。在一般人看来,“文化”就是识字撰文,其实不然。从1871年至1951年间中外学者对“文化”一词作过164条定义,时至今日,没有一条被世人所共认。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观念形态和不同的文化。一般“文化偏在内,属于精神方面。文明偏在外,属于物质方面”(《中国文化史导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科技进步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这是理解文化与文明区别的重要尺度之一。哲学的基础是文化,而文化的基础是经济,无论那个时代的文化,都必须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相适应。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5.
三星堆的海贝和铜贝□屈小强三星堆文明是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古蜀人在从“野蛮时代高级阶段”步入“文明时代”以后所创造的长江上游流域最早的奴隶制文明。在这一文明时期(其鼎盛阶段相当于中原的中商至晚商时期),三星堆蜀人商品贸易或者说三星堆商人所使用的货币是什...  相似文献   

6.
《上海文化年鉴》2005,(1):47-49
概况 2004年是上海市文明办全面贯彻《上海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在巩固“七不”规范教育的基础上,按照“七建”目标,着力抓好市民素质教育的第一年。上半年,在全市范匍内,先后开展了“珍惜生命,文明出行”、“老弱病残,人人有座”、“为r你我健康,请勿随地吐痰”、“先下后上,文明乘车”4个专项活动。4月20日,召开r全市交通文明建设动员大会,市委常委、官传部长王仲伟、副市长杨雄参加会议并讲话。会议明确提出了以交通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提高市民道德素质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文明理念与国家发展战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当此世纪之交,越来越多的人士趋同于这样一种共识:20世纪是“工业文明”的世纪;21世纪应当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然而,诸如“什么是生态文明,国家发展战略应作哪些调整”之类的问题,目前似乎还缺乏明晰而深入的研究。为此,笔者不揣冒昧,试着议论一番。 一、生态文明理念及其基本主张 生态文明理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即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 1.狭义生态…  相似文献   

8.
“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书·尧典》)马融注:“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所以先民早就重视文明交往,而文明交往论包括交往主体和交往理论等内容。本文认为先秦文明交往经历人神交通向人人沟通的转变,文明交往主体“士”也相应变化,最终与儒家文明交往论相合。人神交通向人人沟通的转变:契合孔子文明交往论“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士在先秦大致有两大变故:其一,“绝地天通”后,懂得人神交通的“士”地位…  相似文献   

9.
2003年12月3日和4日,世界将目光投到了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北京,亚欧会议的26个成员代表汇聚这里,召开亚欧会议框架下的第一次文化部长会议——“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于是,亚洲和欧洲,这两个人类文明的摇篮所产生的东方和西方的两个不同的文明的代表,在这里进行着一次历史性的对话。“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是亚欧各国文化部长的首次聚会,也是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部长会议。来自亚欧会议26个成员的文化部长或主管文化事务的部长、驻华大使、专家和学者共200余人围绕“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这个当今世界最令人…  相似文献   

10.
何簋有形制、纹饰和尺寸完全相同的甲、乙两件,其上的铭文小异而大同。何簋材料公布以后,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何簋中的"何"与何尊中的"何"是一人;其主要内涵是,周公在第二次灭商后,赏赐三个族的民众给有功勋的何,让其从本身所在的贵族大家族中独立出来,建立新的家室。何簋铭文的释读,为探讨周初对功臣的等差封赏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1.
柏扬在所著《中国人史纲》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黄河对它两岸的居民 ,帮助很少而伤害很大。它在历史上……专门制造可怕的灾难。……跟黄河相反 ,长江是一条欢愉和慈悲的河 ,凡河流应有的利益 ,它无不具备……长江的地理背景比黄河更适于产生文明 ,而两条巨河又相距甚远 ,我们不知道什么契机使中国文明发生在黄河而不发生在长江 ,这恐怕是人类进化史上最大的困惑之一。”其实柏扬的这个“人类进化史上最大的困惑”并没有什么好“困惑”的。首先要指出这个提问有点不恰当 ,所谓“中国文明发生在黄河而不发生在长江”这个观点已有些过时。据…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人们开始对朴实的乡间艺术越来越感兴趣,而且可能成为未来“农业文明”的动力之一一提起“乡间艺术”,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摩西奶奶的风景画、巴拿马服饰和印第安人的风标。而正在美国时兴的乡村雕刻、瓜果雕塑、庄稼绘画等乡间艺术,已被誉为返朴归真又面向未来的农业文明,  相似文献   

13.
“无为”思想在先秦时期的道、儒、法家的思想体系中都有表达,但意义不尽相同。如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由于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所以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大致相同。他们分别是道家、儒家学术规范化的开创者,道、儒思想被后世认为一个是出世,一个是人世,那么他们的“无为”思想又有何差异?  相似文献   

14.
陈巨来(1904~1984)是20世纪杰出篆刻家,著名书画家、诗人,有誉“三百年来第一人”。其原名卑,别号安持、牟道人、石鹤居士,书斋名“安持精舍”。陈巨来是浙江平湖乍浦镇人,寓居上海。其父渭渔,清季在闽任候补同知。  相似文献   

15.
人们通常说到的四大明古国,即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但这并不是一个科学表述,近几十年以来,国际学术界倾向于更具概括力的“四大明区”之说,即“东地中海明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亚述、腓尼基、希腊及罗马等)、南亚次大陆明区(印度及周边)、东亚明区(中国及周边)、中南美印地安明区(玛雅、印加、阿兹特克)”。在这四大明区中,以埃及为代表的东地中海明显示着古代繁荣的一面;以玛雅为代表的中南美印地安明却由于玛雅化的过早消失而容易被人忽视,现代人研究它也不多。但是玛雅明与埃及明一样曾经有过辉煌,在世界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吴正格 《寻根》2012,(2):54-56
“粥”的本字是“鬻”。字中的“鬲”,为最原始的煮粥器,是猿类进化为人类的物象标志。“粥”置“鬲”上,兹证是野蛮到文明的食象标志。人以口喝粥,“人”加“口”就成了“史”。因而,这一碗粥里就装得下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7.
《中外文化交流》2014,(11):50-51
震动的手机、挥不散的雾霾、阻塞的车流和压抑的大厦视线,20年前我们向往的生活正带给我们排山倒海的焦虑感。社会对单一单溥的价值观的聚焦让人焦虑,而每个人对个体专注力的失焦更加让人焦虑。无规律流动的社会里,我们都是流浪者,不断地在失去秩序并再次寻找秩序……“大声展”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关注新锐设计与艺术的双年展,而走过10年、历经5届的“2014大声展”无疑更加“大声”了。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天行有常”的生态认识论;“制天命而用之”、“天人相参”和“强本节用”的生态实践观与节用观以及“谨其时禁”和取物以时的生态责任观三个方面。与此相对应,苟子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是:我们要有“顺天”和“治天”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之生态文明行为观;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之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埃及、两河流域、希腊、罗马、印度、中国……一个个古代文明宛如散布历史长河中的颗颗璀璨明珠,又似记录人类前行征途上的座座宏伟丰碑。回溯往昔,当代人类已然攀上有史以来的文明巅峰。今日的地球因交流空前频繁而日渐变小,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浩渺宇宙的无限宽广。在这样一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太阳底下无新事”的古老信条面临严重挑战,“鉴往事而知来者”的历史学对世界有何作用?穷经皓首的历史学家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20.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创立,起了奠基作用,由此而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标帜。从历代的典籍记述可以看出,黄帝以人格形象凝聚和代表着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黄帝所代表的中华传统价值观主要是:一、崇尚文明的观念。崇尚文明,摒弃野蛮,注重文野之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观念。《尚书》有“睿哲文明,温恭永塞”(《舜典》)之赞,《易传》有“天下文明”(《乾.文言》)、“刚健文明”(《大有.象》)之志,《荀子》有“不敬文,谓之野”、“君子贱野而羞瘠”(《礼论》)之论。这些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