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一生读什么书,往往是他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反映。作家巴金的读书生活更是如此。巴金一生书,一生读书,而书是读书的丰硕的结果。对于他来说,读书的过程又是思索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过程。读与思,让巴金的思想得以发展,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3.
薄荷糖 《少年月刊》2015,(Z1):90-92
大嘴巴爸爸的大名叫"后颌鱼",家住珊瑚礁附近的浅海砂石海底。大嘴鱼爸爸个头不大,也就10厘米长,却长着一张大嘴巴和一对大眼睛,活像某部科幻片中的eT。听说,这位大嘴巴爸爸的嘴巴里藏有一些小秘密。是什么呢?大嘴巴爸爸才不会轻易告诉别人。还好,我找到了它的"博客",让我们看看能否找到答案。大嘴巴爸爸日志之一我的梦想小时候我的梦想之一是当一名伟大的海底建筑师。如今,我已经长大成鱼,是时候实现梦想了。我虽然没有手没有脚,没有锹也没有镐,但这并不妨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一生读什么书,往往是他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反映。作家巴金的读书生活更是如此。巴金一生著书,一生读书,而著书是读书的丰硕的结果。对于他来说,读书的过程又是思索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过程。读与思,让巴金的思想得以发展,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巴金。巴金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在地主老爷、太太们中间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自小就跟着私塾先生学立身行道、扬名显亲的“大道理”。但他为什么没有成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却像鲁迅一样,对几千年的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清算呢?读书在此间起了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巴金爱书     
巴金爱书,是出了名的。在他的家里,无论是卧室、客厅、厕所还是阳台,都装着书。解放前期,巴金一家生活拮据,但他省吃俭用还是要买书。一天,妻子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但巴金仍然坚持:“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不吃饭也要买书的巴金,读书的方法也很奇特,因为他能在没有书的情况下读书。巴金住院的时候,每天午睡和量体温的间歇,都会坐在小沙发上。虽然人在休息,但是脑子却不想休息,所以他就在脑海中回忆自己读过的书。眼前虽无书本,读起来却同样美妙。  相似文献   

6.
与书为友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书可以治愚。”而我要说:“书是我的良师益友,生活成长不可无书。”书给我以启迪。在我的书橱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小到成语故事、童话,大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虽然有些书我还看不懂,但我已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为祖国悠久深远的文化感动。从书里,我感受到中华民族藏龙卧虎,人才辈出。读书使人知历史,读书使人明得失。没有书的家园,是没有鸟的森林;没有书的地方,是没有收获的田野;没有书的世界,就是没有水的河流。书给我以勇气。每当我学习疲倦松懈时,我就想起了…  相似文献   

7.
朱国忠 《辅导员》2012,(Z1):40-41
我读书所使用的方法是"上山打虎法",因为儿歌里有"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的句子,而我的读书法是"一堆书、两张表、三兼顾、四面风、五分钟",正好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更重要的是,我深深地懂得,没有上山打虎的那一股勇气,是读不好书的。一堆书读书有时会因心情而变的。我喜欢在床头放一大堆书。不管我心情如何,总会有一本会被我选中。如此阅读的火苗就永远不会熄灭。也正因为有一堆书的"相互取暖",我  相似文献   

8.
两年前,我为读书刊物《书脉》题词,写下如下一段话:"读书就是阅读历史,藏书就是收藏历史,我们无法割断历史,我们应该认真读书。"这是当时我对读书的一点完全个人化的可能是肤浅的认识。两年过去了,我的看法没有改变,但需要做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9.
话题背景:"作为大学教师,我非常关心今天的青年学生读了多少书,读了一些什么书。在这个问题上,我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新一代青年当中仍有很多读书人;忧的是,许多年轻人读书的时间还不够多,一些人的读书方式更多地停留在‘浅阅读’。"这是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关于当代大学生读书现状的感想。与秦教授的感  相似文献   

10.
正冰心老人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书是精神的食粮,它影响着人们的成长。诚然,书于我的意义不小———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激励着我,丰富我的知识,陶冶我的情操,提升我的修养。①读书使我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耳熟能详的古语虽称不上高尚,却直截了当地阐述了书于古人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当代中学生,我更喜欢在书中寻找知识的游乐  相似文献   

11.
教师赞     
许兴娥 《海南教育》2013,(10):64-64
<正>宋代黄山谷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倒也不怕自己不读书会毁了容颜,变得面目可憎,只是书确实能给予我一些宽慰、一些遐想、一些快乐,甚至一些精神和力量。周末,我手里捧着书,架在鼻梁上的眼镜扶起又滑落,心里掠过一丝惆怅———唉,青春花季好读书,我还读什么书呀!但转而想到西汉刘向的《师旷论学》中的"少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2012,(35):64
1.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栏目:"读书")我今年87岁了,从7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学。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相似文献   

13.
与书相伴     
<正>关于读书,中外先哲有过许多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箴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等等。这些话告诉我们一个很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道理: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与书相伴,你的人生将会丰富多彩。一个人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世界上  相似文献   

14.
世上万物,皆属身外,唯有一样东西却能点入肌肤,融入骨,让我们耳聪目明,志存高远,这便是书。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名句;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强调了读书集思广益的好处。记得我小时候,物质很贫乏,没有玩具,更没有任何的娱乐场所,父母每天上班,无暇管我,我便觉得很是孤单落寞。那次,我一个人在外面玩,走到一个街道的拐角处时,突然发现一个老人在摆地摊。我凑上去观看,却看到地摊上躺着几本小人  相似文献   

15.
从古至今,我们赋予"书"太多的美誉,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从古至今,我们见识到读"书"给我带来的巨大力量,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多读书广集益,和"书"交朋友的好处。而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爱上读书,由此我们不得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真正做到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2012,(36):64
(2012年9月~2012年10月)1.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栏目:"读书")我今年87岁了,从7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学。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相似文献   

17.
《同学少年》2012,(11):42-43
没有一口吃饱的饭。——(朝鲜)谚语巴金背书著名作家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背会了好几部书,其中包括《古文观止》。后来他谈到自己的散文创作时说:"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  相似文献   

18.
大嘴巴借鱼     
小猫回到家,看到篮子里的鱼没有了,留在里面的一张纸条上写着这样一行字: 我今天没有捕到鱼,孩子们饿着肚子,我借走了鱼。明天还你。大嘴巴留条大嘴巴是谁呢?小猫百思不得其解。她想去问问伙伴们,看看到底谁是大嘴巴。她来到街上,看到青蛙走过来,就问:“大嘴巴青蛙,是你借走了我的鱼吗?”青蛙摇摇头,说:“我的大嘴巴  相似文献   

19.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老一辈的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都曾在年轻时代得益于私塾的读书,熟读甚至背诵过许多文学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和他们的文学成就之间有着  相似文献   

20.
<正>喜欢秋天,浓浓秋意,静谧而祥和,适合读书。读书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让思想的火花与文章的境界交融一起。我喜欢看朴实的平装书,像秋天一样,没有厚重的外壳,随意抓在手里,躺在床上或是窝在沙发都可以,而精装书恐怕只有摆在书架上充当门面时才凸显了它的价值。在宁静的秋季里,就应读一些平淡的书。张恨水在《读书百宜》里说:"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读书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