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备课时发现,《落花生》一文的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没过几个月”不妥,当时在办公室提出来和几位老师讨论。有的老师说:“《落花生》是名作家许地山写的,没错。”也有的说:“‘没过几个月’,就是‘过了几个月’的意思。”我想:“没过几个月”和“过了几个月”根本就是相反的,怎能互相代替呢?还有一位老师说:“没过几个月就是时间不长的意思,谁都能懂,何必吹毛求疵?”再有,“没过几个月”,到底过了多长时间?时间概念不清。  相似文献   

2.
小红经常把“两个人”写成“俩个人”。一天晚上,小红写好了日记,早早地上床了……她突然听见低微的哭泣声,觉得很奇怪,便寻声走了过去。原来是“两”在日记里哭。“你为什么哭呢?”小红不解地问。“两”字带着满腹委屈对小红说:“我和‘俩’是兄弟,可你却把我们混淆,让我们兄弟俩闹矛盾……”“那你们有什么区别呢?”小红低着头问。“两”字说:“我只有一个读音‘li2ng’,意思有四种:一、表示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常用于成双的事物、量词或‘半’‘千’‘万’‘亿’前。二、表示双方,如‘两败俱伤’。三、表示不定的数目,大致相当于‘几…  相似文献   

3.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确“.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四个基本方面,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仿写课文,让学生们读了写,写了说,正是这四项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4.
“俩”、“两”和“二”3个字 ,在学生的理解和实际运用中经常容易混淆。其实 ,按这3个字的意思和一般的用法来分析 ,就比较容易区别。“俩”是两个的意思。如 :他们俩 ;咱俩 ,5个苹果我吃了俩。也表示不多、几个的意思。如 :才这么俩人 ,恐怕太少了。“俩”后面不再接“个”字或其他量词 ,不能说你们俩个。“两”有4种意思 ,①表示双方。如 :两口子、两败俱伤、两相情愿。②表示重量单位。如1市斤是10市两 ,10钱是1两。③表示不定的数目 ,和“几”差不多。如 :我跟你说两句 ,过两天再说吧。④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两”字一…  相似文献   

5.
看图学文《师生情》课后有三道练习题,各题间相互联系,要求从整体了解到重点掌握直至运用。其中思考练习3是这样的:读一读,说说下面的话讲了几个意思,再用带点的词“首先……然后……最后”说一句话。  相似文献   

6.
李华 《现代语文》2002,(4):157-158
古印度的《唱赞奥义诗》中说:“此万有之精英为地,地之精英为水。水之精英为草木,草木之精英为人。人之精英为语言。”由此可见语言不仅是物理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它的“精英”。但是即使语言如此神奇,我们也不能通过它来认识物理世界的全部,维特根斯坦就曾经说过:“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意思是人们所能认识到的物理世界就是我们的语言所能反映的物理世界。这里所说的物理世界就是客观世界。王希杰先生认为交际活动中存在四个世界,即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其中前两者的关系人们一直都…  相似文献   

7.
“Box”这个词在英语当中作为“盒子”这个意思是凡学过一点英语的人都知道的。然而,它作为“拳击运动”这层意思就不一定是每一个学英语的人都知道的了。为什么同是一个形式,却具有两个毫无联系的意思呢?我们可以先从语义学中的歧义谈起。语义学是研究词以及语言的其他部分意思的学科。歧义是语义学的概念之一。Doris.T.myers在Understanding Languge一书中给歧义所下的定义是:“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义的语言单位。”Fromkin等在所著的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中也指出:“如果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可以从不止一种方式去理解或翻译,那么这个词或句子便称作有歧义。”在英语中,“cricket”这个形式  相似文献   

8.
师:小朋友你认为这个图形中有几个小方木块? 生:三个、四个,三个、四个…… 我心里不由地嘀咕:“怎么会是三个呢?明摆着不是四个吗?”难道学生又有什么新看法?先来听听看!于是有意识地请了一位抢着说答案是“三个”的学生:你来说说看,你认为有几个?能告诉大家怎么数的吗?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too...to...”句型。那么,这个结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可能大多数的同学会说:“太……而不能……”。其实英语中有不少表面上形似“too...to...”的句子,如果一概以“太……而不能……”去理解,难免会出错。下面试举几例,略作分析。例1That s too s  相似文献   

10.
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师: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师:应该说,这几个字我们都是很熟悉的,就以“日”字为例吧,它已经在学过的诗词中多次“露面”了。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还记得含有“日”字的诗句吗?生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师:这两首诗中“日”字的意思是———生:太阳师:两小儿辩日”是什么意思?生:两个小孩儿辩论太阳……师:那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生:大小、冷热、远近……师:先不忙。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通过逐渐深入地学习课文,你们一定会…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语文优秀课评比中,最优奖获得者刘英春同志《海滨小城》的教学,颇有新意,现节录于后。……师:本课中的“小城”部分,可分几段?生:按“庭院”、“公园”、“街道”可分为三段。师:不错。第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各是什么意思?生: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说小城的每个庭院都栽了许多树。第二句话举出一些树的名字,具体地说明树多。第三句话说桉树叶子散发出香味。第四句话说凤凰树花开得很热闹。  相似文献   

12.
语文九册“基础训练7”第三题有这样一个句子:“我们全家都去看电影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复习功课。”编者是把它作为病句要求学生修改的。病因是“意思含糊不清”,即不合逻辑,违反了矛盾律。“全家”当然包括“我”在内、怎么会“只剩下我一个人”呢?这对判断的关系是矛盾关系。矛盾关系的判断,其中必有一真,另一为假;或一为假,另一为真。但是,在实际语言中,有时却有一对判断相矛盾而又非病句的语言现象。“全都……只有……”这种句式,不仅存在于口头上,古今名家的笔下也不乏其例。例如: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答北斗杂志问》讲了八条创作经验,其中的第七条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个意思,鲁迅在其它文章中也谈到过,例如:在《两地书·序言》中说:“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小说作法’之类,一部都没有看过”;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腰包的”……鲁迅的意思是明白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至于“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作法”或“法程”之类的书籍则不要去相信。那么,能否由此而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鲁迅告诫过“不相信‘小谈作法’之类”,所以凡是“作法”一类的书籍都是不可信的?我以为不能。首先,鲁迅并未一概否定过“作法”一类的书籍。1932年4月,也就是在写了《答北斗杂志问》后的四个月,鲁迅又写过一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标点符号的功力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本文只就中学语文教材(主要是高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中的破折号的用法进行归纳分类,以便使我们对破折号的用法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一、破折号后面对前面句中的词作解释或补充说明,例如: “你知道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范爱农》二、表示后面是对前面句末的词作解释或补充说明,例如: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呐喊〉自序》“我是性急的,所以我们见面,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阿Q正传》三、表示后面是对前面整句的意思作解释或补  相似文献   

15.
初中英语中有很多词意思相同 ,而它们用法却不同 ,如 :1、say ,speak ,tell,talk .这四个动词都表示“说”的意思 ,但用法不同 :say“说”侧重指说的内容 ,如 :Theysay ,”Weareallgoodfriends”他们说“我们都是好朋友”。speak“说”指说话的能力或说某种语言 ,如 :Thebabycanspeak .那个小孩会说话了。AmericansspeakEnglish .美国人说英语。tell“告诉”一般后接双宾语 ,常见结构有tellsb .sth“告诉某人某事” ,tellsb .a…  相似文献   

16.
借鉴"挫折"     
我们常说要多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却很少提要多借鉴别人的失败“挫折”。其实 ,在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人会不会借鉴别人的失败“挫折” ,比能不能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显得更为可贵、更有价值、更令人难忘……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的成长不一定非要经受挫折 ,一个懂得吸取别人挫折的人 ,同样也会成熟起来。”这句话实在说得妙极了 ,妙就妙在它印证了人生中很多哲理 ;妙就妙在现实生活中众多现象可以佐证。古人云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俗话说 :“吃一堑、长一智”。讲的都是同一道理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人生…  相似文献   

17.
歧义句分析     
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所谓的歧义句。所谓歧义句是指句子可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北京人多”就是一个歧义句,这句话从书面看可以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北京/人多”意思是说北京的人口密度大;一是“北京人/多”意思是说(在某个地方或某个单位里)北京籍的人比较多。歧义句不一定是病句,例如,“开刀的是他父亲”。有两个意思,其一为父亲生病了,要开刀治疗。其二为父亲是医生要给病人开刀。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种歧…  相似文献   

18.
开心物语     
司机开车回到总站时,兴冲冲地对其他人说:“今天车上死了一个人!”第二个司机说:“我的车上还有四个呢!少见多怪!”第三个司机说:“我不争气,车上只有三个人头。”第四个马上答:“我的车上刚好有三个没头的,也许就是他们,不过连双手也没了。”第五个说:“我车上有六只手……”第四个司机打断说:“终于凑齐了!”第五个司机慢慢地说:“可六只都是右手啊!”  相似文献   

19.
对于学语言的人来说,评判一个人学得怎么样,通常会说他说得“地道”或“不地道”.其实.“地道”是一个俗语词,意思就是说他们所说的听起来象不象“native speaker”(讲本族语的人).说得“地道”的人,通常都有很好的语感.语感,简单地说,是指学习语言的主体对所学语言的感觉.它是主体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学习运用过程中积累、培养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一课中,对“媒人去数日,……承籍有宦官”几句注释道:“这里可能有文字脱漏或错误,因此这四句没法解释清楚。”由于这四句的阻塞,接下去的几句也无法解释清楚。对此,我们的意见是: 一、在“说”和“云”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