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运河徐州段部分运道借用黄河,黄运关系十分密切。从明朝中期开始,黄河日益泛滥溃决,为避黄保运,明清两代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开凿了南阳新河、泇河、中河等几条新运道。运河河道的变迁对明清时期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的农业生产、商品经济、社会秩序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京杭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通、水利灌溉的生命线。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是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本文通过对大运河的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对运河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利用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运河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工程之一。关于运河的历史及其作用,过去已有不少专文讨论过。其中大多数是从经济史或工程技术史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的。本文试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运河作一些分析,请读者指正。运河的历史变迁,大致分三个时期:(一)先秦、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二)隋唐两宋时期;(三)元明清时期。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区性运河的草创和发展时期。据目前的资料所知,长江流域的吴楚等国因自然条件的关系,善于舟楫,是开凿运河最早的地区之一。楚国早在公元前七世纪时即在江汉平原上开凿人工运河。有人认为楚荘王(前613-前519)时孙叔敖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驿站设立了许多驿站,主管这些驿站的驿丞形成了与运河沿线以外的驿丞的一些特点,他们来源相对正规,薪俸收入也相对稳定,驿务相对繁忙,明清时期数量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5.
大运河为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南北交通要道,长期的开凿、漕运、维护和管理使得大运河成为南北文化传播交汇的重要通道,也是南北不同区域方言接触的重要通道。研究有关语言资料可以发现,山东、河南和江苏运河沿线地区的方言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关系,其方言的声母、韵母和词汇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这应该是大运河留下的语言"印记",可称之为运河方言特征带。  相似文献   

6.
大运河孕育了明清新思想,明清思想浪潮是围绕在运河两岸展开的。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了运河两岸社会观念的变迁,加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在明中期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萌发出了新思想的萌芽。明清时期的运河两岸是中国在那个时代思想最活跃和最有朝气的地区,也是思想变化最敏感的地带。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或出生和成长在运河两岸,或在运河两岸地区求学、游历、任职。其思想产生、成长于运河,传播于运河。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经济之河、政治之河、军事之河,更是一条涌动的思想之河。  相似文献   

7.
陈隆文 《天中学刊》2010,25(4):93-95
明清时期,中原运河是封建社会后期经由中原腹地沟通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的水上通道,是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卫河构成了明清中原运河的北段,贾鲁河——沙颍河——淮河水系构成了明清中原运河的南段。明清中原运河沿线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8.
徐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流经的重要地区,漕运对徐州的地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漕运的畅通促进了明清小说和地方戏曲的传播,明清时期徐州兴盛的科举教育、繁荣的建筑文化和商业文化也都与便利的漕运密切相关。明清时期漕运对徐州地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徐州运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隋唐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闻名的宏伟工程,它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存在恒久,功劳赫赫,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它和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一九八四年七月至八月,中国唐史学会和江苏省社科院等单位联合组织了唐宋运河考察队,沿唐宋时期的运河线进行实地考察。我在参加  相似文献   

10.
淮安运河文化遗产现状调查和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京杭大运河2 000多年的发展史上,淮安一直处于重要的转轴地位,境内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运河以及相关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运河文化风貌。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展开,将淮安运河遗产纳入自然和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廓清遗产构成、评价遗产现状、厘清存在问题,对于弘扬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略论秦汉时代的运河和漕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河的开凿、疏浚,和漕运是秦汉时代的重要国策,因为它们关系到秦汉帝国的统一和兴衰隆替,所以秦汉朝廷都重视运河的整理和开凿,以利于漕运而养关中。本文论述了秦汉两代对运河的整理、开凿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临清钞关是明清时期朝廷在运河沿岸的重镇一临清设置的对过往船只进行收税的机构。临清钞关是中央设在地方的征税机构,它在经济上发挥了显著作用。钞关还行使着重要的政治职能,由于钞关的存在,管关官员与当地土绅、过往的官宦之间经常进行交游酬唱,钞关官员的这些行为都在客观上加强了临清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当地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浙东运河史>阐述了浙东运河的历史变迁.浙东运河是我国最早的运河之一.先秦时期,浙东就出现了"山阴故水道".到了晋代,地方循吏组织民众,疏凿西兴运河,西兴运河与"山阴故水道"相连,形成了浙东运河的骨架.隋代,连接到杭州的大运河已经与钱塘江对岸的浙东运河相连.  相似文献   

14.
胶莱运河是元朝开始开凿的沟通渤海莱州湾和黄海胶州湾的运河工程,纵贯胶、莱二州。胶莱运河自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开始开凿,开通后不久,即因河道浅涩、功效较低而废罢。至明代嘉靖年间,为了漕运的需要,又复开胶莱运河,后又由于河道淤塞,水源不足而湮废。本文对元明时期胶莱运河的开凿和兴废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关于运河水源管理的立法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为了使运河有足够的水量,充分发挥运河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作用,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水源补给的法令。这些法令主要是:严禁盗掘有关补给运河水源的湖泊堤防;对灌溉和济运用水实行严格的分水制度;严禁垦种湖滩淤地;根据运河水位确定调水时机,并严格执行,形成制度等。这些法令的实施,对确保运河水源补给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邢台学院学报》2020,(2):99-103
明清时期板闸镇的形成、兴盛与政府对运河线路选择及板闸、榷关设置有根本关联。明清时期板闸镇地处中国南北地理中间地带与南船北马交汇区域,政府对运河河道疏浚、运行设施建设,导致新区域网络形成,板闸镇正是运河区域网络中市镇的缩影,它是国策、人口、商品、价值等在运河线上聚集的体现,它具有运河城镇普适性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生态、人文特点。通过分析里运河沿线重镇板闸,厘清明清时期板闸镇概貌,揭示运河区域社会网络运行模式,透视运河区域市镇发展动力,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该书是云南师大历史系教授潘镛同志的一本中国古代交通史的重要著作,属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范畴,是隋唐历史文化丛书之一。作者通过对文献和实地考察资料、学术界的最新成果的研究,论述了隋唐时期运河和漕运的渊源、开发刊用、经济价值和历史作用,对运河和漕运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运河线上的重要城镇及名胜古迹作了介绍。全书共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导致淮安地区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崇祀水神在成为国家治理黄河运河水患的重要手段的同时,也成为黄河运河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水神信仰的盛行也使得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的闸官是专责闸务的官吏,掌各闸储泄、启闭之事。闸官一职由来已久,但直至到了元代,“闸官”才正式出现。闸官作为运河基层管理组织中的一类,要与林林总总的过闸人员打交道。闸官的职责与运河的畅通息息相关,是运河上的一个重要官职。  相似文献   

20.
直隶景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属漕运码头、商业重地、河工枢纽,其由明代与清初的直隶州降为散州,既体现了其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变迁,也是国家漕运政策、地域社会冲突、自然环境恶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景州作为运河城市在明清五百余年的风云变幻,充分显示了交通因素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也反映了运河对城乡的辐射作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